当某种制度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人的习惯就是,将其归结为某位大人物的发明创造。

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没有这位大人物,这种制度就不会出现了。

比较典型的有汉武帝的“推恩令”,杨坚的“科举制”,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秦始皇的“郡县制”。

事实上,相关制度的出现,并不是某人的伟大创举,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适时出现的。

由于本文是春秋战国系列连载之一,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讲“郡县制”。

讲完之后,相信大家对其他制度和政策的出现,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战国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了变法图强。

变法的本质,是由春秋时期那种相对分散的贵族联合把控国家,转变为高度集权。

集权的本质,就是将贵族手中的权力拿走,用以充实王族的实力。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贵族的权力体现,就是分封制。

想当初,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将自己的亲戚和近臣分封在各地,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周武王人好心善,而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并不支持周武王扩大直属领土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周王室当时的实控领土,已经达到了极限,再远的地方,周武王根本无法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周武王将这部分无法产生直接影响的领土分封出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侯。

这些诸侯都是周武王的臣子,所以当时的天下,就是周武王高高在上,控制最发达的地区,其他臣子控制相对欠发达地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的实控领土范围就会慢慢增大,历代周天子们自然会想办法扩大实控范围。

毕竟,臣子就算再忠心再可靠,也不如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必然会与相关诸侯产生矛盾,而想要更好地掌控这些诸侯,周天子还要首先解决内部贵族林立的局面。

当首尾难以相顾时,历任周天子们只要有一个疏忽,就容易发生问题。

比如周厉王,就是因为集权过于急躁,所以搞出了一个“国人暴动”;再比如周幽王,也是因为急于清理太子,所以遇到了一个“犬戎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周天子的集权工作做得不好,而且因此衰落。但在各诸侯国内,相关的尝试其实一直没有断过。

过去,我花费几十章的功夫,详细阐述了各国因集权导致的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公族和王族们逐渐发现:搞集权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和其他世家大族直接产生对抗。

因此,设立郡县就成为了一种相对缓和的手法,因为它通常设在边疆地区。

基于国君的利益,他们当然希望,郡县就在自己身边,越近越好,毕竟离国都近的都是好地方。

但是基于贵族们的利益,他们当然希望,国君所拥有的郡县越少越好,都像晋国那样由贵族做主才对。

有了这样的利益冲突之后,再看郡县制设立在边疆地区,就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国君是一定要设立郡县的,但重要地区,贵族是肯定不会让的,所以在边疆地区设立郡县,成为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结果。

边疆地区的缺点是比较穷、比较乱,但优点也是很明显的:方便锻炼人才。

大家想想,一个官员如果能在边疆地区扎稳脚跟,至少说明他的各项能力都属于优秀之列,而这种人必然会受到多方拉拢。

在某些国家,边疆地区的人才被贵族拉走了;在另一些国家,国君拉拢了大量边疆地区的人才。

那么在进行兼并战的时候,你说这两种国家,谁会更有优势呢?显然是国君拉拢边疆地区人才的国家啊。

比如魏国,魏文侯手下的得力干将吴起,就是西河郡的郡守,而西河郡的西边,就是强大的秦国。

早年的吴起已经很厉害了,经过在西河郡的多年历练之后,那基本就是穿着一身神装在新手村乱杀的节奏。

秦国想和魏国打仗,他们有本事搞定吴起吗?如果没有,就还是老老实实地窝在西边吧。

这就说明了一点: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或者能够坚持比较久的,都是善用边疆地区人才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边疆地区和郡县制绑定在一起之后,一切都说得通了,当时的人普遍认为,边疆地区之所以能稳定,就是因为采用了郡县制。

如此一来,想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稳定,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采用郡县制。

相关观点并不是李斯首创,而是在他之前就有不少支持者,李斯也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问群臣究竟是分封还是郡县。

这并不是秦始皇糊涂,不懂得郡县制对于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不敢硬来。

万一手下全都支持分封制,自己乾纲独断搞出来的郡县制,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国朝堂上讨论分封和郡县的行为,其实就是一次赤裸裸的实力展示。

妄图重回贵族时代的臣子失败了,秦国最终走上了郡县制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