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 编辑:李叶

受访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丹,著名设计师、艺术策展人、评论家和作家,意大利骑士勋章获得者。现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长。

苏丹教授曾主持国内外设计实践项目近百项。其中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项目获得国际展览局颁发的“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建筑奖铜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以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北京前门大街景观设计项目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铜奖”。

观点提纯

“一些作品是介乎于大地艺术、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之间的,这也体现出环境设计似乎又开始回归原点,再出发就是把艺术、人文、科技和工程重新汇流,形成一种新的形态,以应对现实中新出现的问题。”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届美展的环境设计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带来了哪些现实的挑战?

苏丹:环境设计是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要措施,它虽然不能直接回答以上的问题,但是它是一种解答问题、响应问题的具体措施。因为它和艺术作品设计、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及艺术作品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具体服务于社会的,比方说本届环境设计的参展作品,我们看到公共的项目、文化的项目和生态修复的项目都大幅度增加了。我认为其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为人民惠及最广阔的那个群体。

同时它也在修正弥合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问题。通过这些乡村振兴的案子,我们也能看到正在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的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塑造新的形象,布置新的发展格局,重塑新的乡村文化。

另外,这次征集到的关于生态治理的项目也比较多,比如宗地修复,过去的采矿资源枯竭以后形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现在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对这些创伤进行缝合,进行补救;还有水湿地的保护,水质的治理等。我认为关于生态的修复治理,是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好了一种空间上和资源上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崴、陈龙、王梓亦、孟祥婷·北京·一滴水图书馆·建筑艺术

《设计》:作为第四届全国美展环境设计艺委会主任,您如何看待这一国家级展览在设计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苏丹: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投稿的响应程度来看,响应度数量多、质量高、有代表性。本次环境设计的投稿作品包含多个层次,要是集中在几个板块,比如服务于重大国事活动的项目,城市复兴的项目,乡村振兴的项目,生态修复的项目等,这些也都是当下的社会命题。而且从投稿的质量来看,他们准备都非常的充分,尽力地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智慧,还有先进的手段等。

从初评到复评,我们也能看到通过初评进入复评的参赛者,他们重新布置自己的展览,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物力。因为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是由中国文旅部和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在艺术和设计这几个领域是具有权威性的。通过以往13届的展览作品的展现,已经获得了这种共识。而且我听说各单位已经把入选全国美展作为专业水平高低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指标。我们也能看到,随着复评的结束,很多入选的设计者和他们所在的单位发表了大量相关的推送,以表庆祝和褒奖,再次反映出大家对这件事情的高度关注。

《设计》: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环境设计展区的筹备情况,包括参展作品数量、覆盖范围、主要亮点有哪些?

苏丹:在本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征集中,环境设计的投稿数量为924件,通过复评数量98件;建筑设计的投稿数量为254件,通过复评数量31件。环境设计投稿数量在所有设计专业中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考虑到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所投作品稿件大多为建成项目,因此这个投稿数量令人感到欣慰。

本届的参展作品的亮点,就是较以往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项目,同时它们也展现了我们所面对的新问题。比如,在寻找新能源的过程中,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光伏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本次参展的作品中有一些展现的就是设计师们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和更艺术性的形式去改变科技介入我们这个世界所带来的那种突兀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品是介乎于大地艺术、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之间的,这也体现出环境设计似乎又开始回归原点,再出发就是把艺术、人文、科技和工程重新汇流,形成一种新的形态,以应对现实中新出现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琦、翁钰展、张茜·重庆·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建筑艺术

《设计》:作为美术展中的设计展,美展环境设计艺术类作品的选拔有怎样的特点?能否分享一下本次环境设计艺术展区的评审流程?从初步筛选到最终决选,有哪些关键环节?

苏丹:相对于传统的“国”“油”“版”“雕”“水彩”等造型领域,纷繁复杂的设计展区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话题。设计展和传统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明显的,作品涉及国家建设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师面对的问题不同,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千差万别,结果是当它们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在视觉感受上难免出现一些状况,即过度多元化,协调性不够等。

评审中的关键环节,一个是评委的遴选是组织方即中国美协经过了审慎的考虑,所挑选出的都是资深学者,或者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另外,人选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提前一天通知大家启程,公正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在评审过程中也是具有科学性的,各评委独立打分,最后汇总形成一个结果,然后对于复议的作品也有严格的流程把控,而且在整个的评审过程中,现场的监督和措施也很严格和到位,进一步保证了评审的公正性。公正是首位的,科学性则是通过评委的权威性以及经验来决定的。

在初审的基础之上,进入复评后,复评的评委又有一定的变更,重新采取同样严格的程序。因此,评审的角度更加多元,最后入围的作品也就更加完善。

《设计》:从本次参展作品中,您观察到了哪些环境设计的新趋势或新方向?这些趋势对未来环境设计的发展有何影响?

苏丹:本届设计展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作品,在类型上较上一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社会发展和在国家主流价值观倡导下,专业设计领域出现相应调整的证明。本次建筑设计案例中,那种显示度突出的大型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了,比如巨型的空港、火车站、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建设选址也出现由中心城市向乡村转移的趋势。更多的是中小型的项目体量,这些地处城乡边缘的作品虽然规模小,但注重美学思想的表达,手法细腻,完成度高。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建的项目少了,改造的项目多了。

另一个特点是本届入选作品中商业类的项目占比明显下降,而公共文化设施类型的项目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高。数量可观的博物馆、版本馆、美术馆、民艺馆、非遗馆、文史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体验中心出现在应征作品中,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需求和供给的良好态势;城市公共空间方面也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即广场热大幅降温,而公园比例急剧上升。这方面真实反映了大众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遗址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美术公园等内涵如此丰富的公园出现,足以说明大众对自然、人文、美学方面关注程度的均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冲·北京·太行·新宇美术馆·建筑艺术

《设计》:能否分享几件您认为本次展览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是如何体现当前设计趋势或创新精神的?

苏丹:“珠海桂山岛渔村环境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从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生产需求出发,采取适度、多维、长效的设计策略,通过地方品牌形象的设计擦亮渔村底色,同时采取适度设计的轻量化干预,以微观织补重塑地方风貌,采取多种设计手段和形式激活地方的活力和潜能,以海岛新风貌的提升助力渔村新生活的创生,探索以艺术驱动地方价值创新、服务美好生活为目标的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径。

“千年酒脉”项目位于贵州仁怀茅台镇赤水河岸,沿河堤步道长为1899米,用地18800平方米,场地呈线形带状,与坡、壁、岸、水自然相融。该项目系统化溯源中国酒文明历史、造物思想及酿造精神,从天运(史)、天地(赋)、天道(礼)三个维度,阐释酒脉文化形成的三大基础,为场地注入本底文化内涵。设计通过“一脉、三地、五段、二十四点、一台”景观系统的构建,以可视化、可体验、可解读为目标,将千年酒脉的人文精神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观转化为有形、可感的艺术场景,强化中国酒文化与当下人们生活的链接。这种类型的设计规模大,能够熟练地驾驭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并使二者有机融合,其叙事脉络清晰,感染力强。

《设计》:深耕设计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当前环境设计教育体系?未来几年内,环境设计领域将面临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变革?设计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或加强?

苏丹:在经历了30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社会实践后,环境设计领域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表现为环境意识的自觉和跨学科融合的初步完成。所谓环境意识就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通过综合性手段追求和谐境界的理想和认知。在这个学科里涉及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多样的,往往是社会学、科学、工程学和艺术学共同发挥着作用,设计变成了一种将这些知识与方法有效应用于实践的务实方式。

关于优化,我认为环境设计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信心,因为环境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只是在不断应对当下的环境问题,然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问题不会被彻底消灭,环境也没有最好的时候,只有更好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树立信心,我们的事业永远没有边界,没有尽头,会永远与时俱进地发展。

但是面对不同的历史阶段,我认为教学的内容要有所调整,未来可能会介入更多科学的内容,甚至说环境伦理的教育可能会变成一个基础性的东西,需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进课堂,比如技术哲学、仿生学的课程,这方面的知识要进入环境设计的教学课程体系里。同时,还将面临交叉学科的问题,学科进一步交叉的一个趋势就是解决环境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将更加多元丰富,因此要训练学生养成学科交叉的习惯和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渔村新风貌·海岛新生活——珠海桂山岛多维环境艺术实践·环

沈康、王铬、任小红、廖旻、卓莹、谢耀盛、李司俊、赖嘉辉、王珏双

《设计》:展望未来,您认为设计当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和生活?有哪些领域或问题是设计师需要特别关注的?

苏丹:以社会学视角切入的环境设计,正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实践过程中,设计师深入社会进行观察、调研、策动和设计,环境设计的主体已经从设计师个体转变为社区群众,环境设计工作终于演变成为热火朝天的社会运动。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苏丹:通过学科建设与环境意识的联动、延伸与发展,环境设计不仅仅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更多服务于社会建设和日常生活,它具有服务与消费的双重属性,总是随着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和消费观念而存在着、发展着。具体体现在环境设计与国家形象塑造、社会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郝大鹏、刘世勇、张朤、孙继任·重庆·千年酒脉·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