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着力培养具有“文化力、领导力、学习力、创新力”的教育家型园长。

作者 | 赵旭莹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的崇高使命。教育部“双名”计划的实施为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和园长提供了深厚助力。教育部“双名计划”赵旭莹名园长工作室成立后,以“行思”文化为引领,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办高质量学前教育”为目标和追求,以“定位—凝聚—研究”为实践路径,着力培养具有“文化力、领导力、学习力、创新力”的教育家型园长。

定位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团队和成员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时,才能保障学习与发展的效果。工作室在初建时便对成员进行了整体分析,入选工作室的核心成员由5位幼儿园园长组成,她们已经跨越了园长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胜任阶段,具有相对成熟的管理经验与策略方法,具备独立思考和谋篇布局的能力。此外,5名成员和3名助理中,有特级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人,占75%;高级教师7人,占87.5%。他们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但需要加强研究、反思、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塑造成长型思维。

工作室通过两方面策略帮助成员明确个人发展定位和目标。一是通过访谈深度了解每位成员在管理实践中的优势与经验、困惑与需求;二是引导成员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和园所发展规划,帮助学员对自己和园所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例如,有3位园长在个人发展规划中提到系统性思维能力不足;另有3位园长提到缺少深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有2位园长提到缺乏对经验的反思、成果梳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园所发展规划中,园所文化建设的深入性不够,缺乏内涵和落地;课程体系不完善;研究缺乏规范化和与时俱进,缺乏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应用。

鉴于此,工作室通过制定规划,帮助成员明确个人发展与园所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制约和挑战,以制定更加清晰明了且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策略。

凝聚团队文化,构筑发展联盟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我们通过营造文化生态环境,将工作室的理念、制度、目标内化为每位成员的精神自觉和行为自觉。

一是确立理念文化,凝聚团队愿景。理念文化的确立能够凝聚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和教育追求,是工作室文化建设的根基、发展的动力和行动的准则。工作室秉持“专业引领、融合共进、惟实励新、笃行致远”的培养理念,以“主动、善研、创新”为工作宗旨,以“成为为学(求真知)、为事(传正道)、为人(明大德)新时代‘大先生’”为团队愿景,凝聚出“知行合一、研精覃思”的行思文化,不断挖掘思维潜能,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在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和团队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打造行为文化,激活发展自觉。工作室秉持“人人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分布式领导的原则,采用“赋权+赋能”管理的方式,实现成员共同参与工作室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室主持人和专家组成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和助理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共同参与工作室的管理与建设。结合工作室日常工作需要,成立了活动组织、宣传工作、课题研究、帮扶引领、后勤保障五个管理组,每名成员既是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同时又结合个人优势分布管理,基于活动类型、性质、内容要求等的不同而成为领导者,共同参与工作室建设。在这种分布式的组织策略中,每位成员主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激发了成员的“成长自觉”,形成了主动、自觉、共创的行为文化,保障了活动的高效、有序和优质,也提高了成员的组织协调和对话反思能力。

三是共塑视觉文化,彰显团队活力。视觉文化是以图像、标识等为构成元素,以视觉可感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通过视觉文化让工作室理念可视可感,通过个性化表达和集体性共建,使理念表达异彩纷呈,彰显团队活力。工作室将公众号作为重要的宣传、交流和辐射阵地,彼此交流思想,共建高质量学前教育,同时面向全体成员征集并评选出工作室徽标。大家还设计、制作了工作室记录本,作为工作室视觉形象文化,深入每一个成员心中。

四是发挥雁阵引领作用,提升成长效能。工作室基于“雁阵引领”开展研学活动,引导每位成员找到定位、发挥优势,并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自我。如开展由工作室主持人领衔的教育论坛、聘请专家举行教育沙龙和专题讲座等,定期召开微论坛、研究成果分享、外出学习等活动,以融合的思维壮大雁阵发展,通过头雁领航、强雁冲锋、雏雁争鸣、群雁联动的方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成果的创新与发展。

探索学研一体,助推素养提升

搭建多元平台,实现从向内到向外的转变。工作室为成员搭建多元的交流和互动平台,让成员走出去多看、多听、多思、多说、多展示,通过与外界的对话审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办园行为。一是互助共建,实现工作室成员园所之间的互访交流和实地观摩研讨。各成员展示自己的办园实践,通过开放园所教育现场、分享办园经验等多种方式,让经验和思考在工作室内部实现流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二是拓宽资源,与其他名园长工作室牵手,通过圆桌论坛、微教研、主题分享、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实现不同工作室成员的交流和对话,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策略方法,让成员开拓自己的格局和眼界,审视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知方式和专业能力等。多元的对话与互动,让成员主动跳出“舒适圈”,在向外看中发现更广阔的教育视野。

变革学习方式,实现从参观到调查的转变。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谈心得写感悟的畅聊”,让学生通过“走访制调研学习”深度参与,带着问题参访,带着思考交流,带着经验反思,聚焦关键问题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例如,在“京渝川幼儿园园长领导力交流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在参观学习中围绕园所文化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深度探讨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索文化落地的策略,在调查分析中总结重庆幼儿园园长领导力的特质和生长点。调查分析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工作室成员的思考意识,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沉浸学习、主动学习,不仅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激励成员将学习效果转化为实践行动。

研究引领实践,实现从经验到思想的转变。工作室成员在办园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何利用这些经验更好地指导园所工作、引领园所队伍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工作室以研究为抓手,引导成员深入研究办园行为与办园实践,通过“实践探索—经验梳理—共享思维—反思改进”的路径,在研究与反思中,将零散的经验转变为系统的思考,再逐渐生成为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在对园所文化课程和实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最初只是罗列经验、堆砌事件,后来在一次次共享交流中,大家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相互提建议说想法,导师进行个性化甄别与指导,逐渐形成系统的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重要的是,大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除了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规划,以及成人视角的理解和表达以外,幼儿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从而以儿童的视角表达文化、展现文化,实现儿童与文化的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交流和打磨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开始思考文化与幼儿园每一项工作的关系,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晰。

综上,工作室建设既要激发每个成员的能动性和发展自觉,又要成员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形成信任合作又自主开放的团队氛围,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对话,提升自主学习和向同伴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将工作室建设成为专业发展共同体。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双名计划”赵旭莹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园长

•工作室名片•

教育部“双名计划”赵旭莹名园长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依托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 以“专业引领、融合共进、惟实励新、笃行致远”为培养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工作室成员践行教育家精神,形成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素养、创新教育实践、系统办园思想,能够引领园所发展和带动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专家型园长团队,以此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作室成员遍及北京市各区共9人,其中北京市特级校长1人、特级教师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3人。2024年面向全国举办“践行教育家精神,育新时代好儿童”主题论坛,受众人数达3000余人次。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