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往的惯例,一般情况下只有教育部等部委直属高校才会配备院士校长。

但是,近些年来,不知道是哪股风吹错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配备院士校长。

这些配备院士校长的高校当中,既有地方院校,也有民办院校,还有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

这股“非院士不校长”的风,不仅在国内各大高校颇有市场,甚至还在内地以外高校也广受关注。

近日,据媒体报道,2023年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卢煜明教授已经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校董会一致通过,拟于2025年1月起正式聘任为港中大第九任校长,任期为五年。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当中,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校均配备了院士校长,原先的985高校绝大部分都配备了院士校长或者院士书记,有的高校还有双院士架构,书记和校长均由院士担任。

河南、江西等地的省属高水平院校,也几乎都聘请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院士担任了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即便是如此之多的高校都配备了院士校长,我认为“非院士不校长”依然是个伪命题。

举个例子来看,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院士校长。公开资料显示,该校2015年至2022年长达近8年时间里的先后两任校长林建华、郝平,均不是两院院士。

另一所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希勤也不是两院院士。

由此可见,并非院士校长才能引领学校发展,非院士担任校长也可以让学校发展,而且发展情况也不会差。

即便是没有院士校长坐镇,北京大学依然是那个北京大学,依然支撑得起TOP2高校的名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如今刮起的这股非院士不校长的风气,更多地是看重了院士所能带来的资源效应,而不是真正看重其给学校发展带来何种实质意义。

这种非院士不校长的做法,实际上让两院院士的身份更多地变味了,把本身属于荣誉性质的两院院士,变成了资源的掮客,这实际上对院士的称号是有所损害的。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院士忙于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各种高谈阔论,已经让不少人感觉变味了。

如果说是本领域内的学术会议,院士去发个言还可以,如果是完全不相关的学术会议也去站台发言,那就有点儿太过于做表面文章了。

这也难免人们会把一些院士说成是“社会活动家”,因为他们脱离了原本学术的范畴,而纯粹变为了一名从事社会活动的专家,脱离本职岗位去站台,自然被人所诟病。

想要减少这种现象,或者从根本上遏制把院士光环当成社会活动资本的现象,我认为就要从“非院士不校长”这个论调出发,先把这个伪命题做实,拆穿这个伪命题,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这背后的利弊关系,从而不再陷入“非院士不校长”的囹圄。

当然,对于一些既有学术建树,又有高超管理能力的院士,能够兼顾学术和管理工作,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总之,“非院士不校长”是个伪命题,一刀切配备院士校长不可取!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