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宋致新编著. 国统区抗战文学钩沉 上[M].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6.12.第215页
《二等兵李发生》 洛阳1939年10月22日 《阵中日报.军人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战争中也是如此。
不吃饱,哪有力气打仗?这时候,保障全军吃饱饭的炊事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不要小瞧这些炊事员,他们虽然是后勤人员,但也也有极强的战斗能力。战前他们扛着萝卜白菜跨越敌军的枪林弹雨,为战士们提供足够的保障,在遭遇敌军时,他们也临危不惧,拿起枪就能和敌人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在那烽火连天、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我军就有这样一位被誉为军神般的传奇人物。
他虽身处后勤,却以非凡的意志和行动,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这位传奇炊事兵的名字叫李发生,他是隶属于川军47军178师的一名极其普通的炊事兵,但他的故事却远非平凡。
李发生原本出身于四川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以织布为生,过着平凡而宁静的生活。然而,1937年的七七事变,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也震撼了他的心灵。
面对日寇的铁蹄,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手中的织梭,加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虽然被分配到了部队的后勤部门,成为了一名炊事兵。
初入军营,面对炊烟袅袅的厨房,而非硝烟弥漫的战场,李发生心中难免有些迷茫与失落。他时常自问:“我本是怀着满腔热血来打鬼子的,怎么现在却变成了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炊事兵?”这样的疑问在他心中盘旋,让他一度感到困惑与不甘。
但很快,在战友们的鼓励与现实的洗礼下,李发生逐渐深刻认识到,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顿热腾腾的饭菜,都是对前线战士最大的支持与鼓舞。
他意识到,虽然自己不能直接持枪上阵杀敌,但通过手中的铲勺,同样能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于是,他彻底转变了思想,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后勤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
李发生不仅厨艺精湛,能够变着花样为战士们改善伙食,增强体力,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修理炊具,确保部队的饮食供应万无一失。
他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为前线的胜利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盾,成为了战友们心中名副其实的“军神炊事兵”。
同时,李发生深知,即便身处后勤岗位,也不能荒废武艺,他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战士,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在日复一日的炊事工作之余,他坚持练习杀敌本领,无论是格斗技巧还是投掷手榴弹的准确度,他都力求精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临战场,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满营房之时,便是他默默修炼,提升自我的时刻,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化作了他不懈努力的源泉。
1938年的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却也是战火纷飞、生死考验的时刻,李发生终于迎来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这一天,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他像往常一样,肩挑扁担,两端挂着沉甸甸的饭餐,步履稳健地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温暖与力量。
然而,当他抵达前线阵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头一紧——我军战士正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刺刀闪烁,血光四溅,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与血腥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斗,李发生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他迅速放下扁担,从腰间掏出仅有的五个手榴弹,这些平日里用于自卫的武器,此刻成了他反击敌人的利器。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说:“是时候了!”随后,他如同一头愤怒的雄狮,怒吼着向敌人冲去,手中的手榴弹精准地投向了敌群,爆炸声此起彼伏,硝烟四起,仅凭一己之力,他就击毙了五名敌兵,为战友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李发生的英勇行为,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极大鼓舞了我军战士的斗志,他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而敌人则因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乱了阵脚,士气低落,防线开始动摇。很快,我军便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势,最终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了上风,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李发生,这位曾经的炊事兵,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职,只要心怀家国,勇于担当,就能在关键时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可惜,这时李发生身负重伤。大家都劝说他尽快退回到后方,他虽然同意了,但却坚持不用担架,吧想成为其他战士们的负担。
终于,他徒步走回了后方,在留下一句“我是三连二等兵李发生”后就晕了过去。
所幸,他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他的英雄故事很快传遍全国,苏俄人民得知后,也称他为战斗英雄。
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候,前线部队打完了,炊事班战士们放下锅铲,毫不犹豫地顶上前线。
朝鲜战争时,炊事兵的阵亡率甚至比很多一线兵种都大,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他们就是保障我们后勤的战神,为英雄点赞,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