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雪贝财经第357篇原创文章
作者:刘利平
策划:老胡
这篇文章本计划是在国庆期间写的。无奈,懒惰和“假期非必要不工作”的陋习一直顽固未改。所以,今天的言论无论如何看起来都像是马后炮。
如我们所见,A股的每一轮牛市都能培育出一大批新鲜的股民,如过去30多年一样,他们和老股民们一茬接一茬,前赴后继,用真金白银见证这个市场的跌宕与迷失,演变与重生,周而复始。
但是,这一轮突然启动的行情实在是过于脆弱,却过于疯狂。因为,一切似乎都只是基于神谕。而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借助于短视频,一大批野生专家和民间牛鬼蛇神在其中烈火浇油,激进的吆喝被无限放大,将资讯市场严重污染。算法足以影响市场的走向,一条浏览数亿的短视频甚至就足以诱惑数以十万计并无任何投资经验的素人投身这场残酷的洪流。
相比交易的疯狂,后者是更残酷和可怕的。我毫不怀疑坐地生财给普通人能带来多大的诱惑力。而人的欲望会在一点一滴中开始积累,尤其在一个波动率极大的市场中,则叠加了如即时博彩般的刺激。在这样的市场面前,人性的激进一面都会被放大,常识不值一提。即便是明白所有道理的资深投资者,也往往终究无法好好收场。
然而,当下的现实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以往的牛市无论是以何种结局收场,绝大多数人都尚且有退路,而这一次呢?行情背后的内在逻辑众所周知却不可言说,只是无人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那个“黄台之瓜”。
好了,抱怨完了。在分享一些朴素的股市常识前,我想先聊一部老电影,电影的名字正是这篇文章标题中所引用的“股疯”。这部中港合拍的电影是在1994年5月份上映,即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正式营业的4年之后。电影由潘虹和刘青云主演,主要用上海话拍摄,刻画的是在改开之后股市初入这片社会主义大地时的人间群像:
狂热、投机、欲望与反思,将趋利的人性刻画得很直白,也很深刻。
举凡九十年代的内地电影,尚未有一部电影在展现城市生活方面,像《股疯》这般成功,让人感受到鲜活有力的真实。通过股市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正如电影中所演绎般让广大群众疯狂不已。一些经典的镜头妙趣横生,比如,由潘虹饰演的上海女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作为一个投机者,不,投资者”......至今我都能记得她在公交车上用钱砸人的片段。
在这部电影中,中国香港籍导演李国立几乎以教科书般的口吻预言了中国内地后来多年一轮轮牛市的所有特征。电影上映之后的两个月,正是那一年的夏秋之交,中国股市凑巧进入了A股历史上的第一轮牛市,而那场牛市几乎就是这部电影的翻版。那一次,上证指数从325.89点上涨至1052.84点,涨幅204.13%,持续了46天。
《股疯》实际上被划分为一部喜剧电影,如今回忆起来当然也更多的是愉快,很难会让人觉得它其实也是个很悲伤的故事,只是悲剧性的故事总会被人刻意遗忘。正如每一场牛市过后,你会听到很多神奇的暴富故事,也会听到很多悲剧。
作为80后,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记忆基本是从90年代开始。如今再回首,那确实是一个从上至下拥抱改革、政策掷地有声、人们一拥而上的年代。整个中国大地生机勃勃,当然也处处是膨胀的欲望、不得安宁。
在《股疯》上映那年,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在中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那一年,税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住房市场化改革、电信产业体制改革、劳动法实施等等历史性、真刀实枪的改革如今想起来依然让人热血澎拜。对了,中国政府还在那一年还发行了第一笔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正式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当然,那时候,作为80后们都尚处童年。在1994年启动的那一轮牛市中,童年里最猛烈的记忆莫过于全民炒股,城市里的小房子里几乎家家都散落着证券报,家长霸占电视盯盘,情绪也随股价走势而起伏不定,小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摇摆。孩子们看不懂赚与赔、涨与跌,但能理解股票的红红绿绿与家庭的和睦密切相关。
当然,在那个年代,也会有像三株口服液这种愚蠢的民间骗局。那时候,中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都曾被刷上了一句口号“三株口服液,造福人类”,打开电视机,每一个节目的间隙都穿插着这样的广告:“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男男女女、老老幼幼都趋之若鹜。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主旋律,也都有插曲,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它的韭菜。
回到股市话题。平心而论,相比上海公园里遛弯的爷叔们,如“爱在深秋”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我资历尚浅,在A股的投资时间也不过10几年而已,所投资的品类也算不上丰富。
但是,不知该说是苦或乐,这10几年里,A股什么大场面没有发生过,而我又有哪一次没有用真金白银体验那些门票昂贵的大场面?所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不必等那岁月漫长。
2007年的行情有多火热?全年上证指数暴涨96%,最高冲至6124点,至今17年过去了依然是A股的最高点;2014年牛市来时,至今都记得那突如其来的暴涨让人心慌意乱,头晕目眩。
我还记得一篇报道中描述了一位老股民,也是一位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他给中国股民开出了一张药方:
把最后一口汤留给新开户的韭菜们,静等神的洗礼。
当然,我也愚蠢地为“4000点才是A股牛市开端”这种荒唐的官方评论叫好过,也曾艳羡那些找到翻倍股的江湖游侠们。
但是,真正让我刻骨铭心的终究是那些让人昏天暗地的韭菜悲歌。是那些暴跌接连而至,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惨烈,是监管救市,熔断机制仓皇出台又仓皇退出的窘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股票之中自有人生。如果有人问我,A股的终极真理是什么?我会回答:
在这里,没有真理,只有稀缺的常识。
所以,首先,我想说,在股市中一再被验证的常识是二八效应。也就是即便是在牛市中,也只有那20%投资者能最终盈利,而80%投资者要赔钱。在熊市,前者占比会更低。
在交易中,你要知道你的对手或者说队友是谁。因为短视频的繁荣,我们这一次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股民形象有了更直观的具象了解,他们形形色色,几乎任何小有资产的人都可一凑凑热闹。但是,概而言之,不外乎可划为三类:
数量极少,接受过专业的投资教育,有丰富市场经验的所谓精英,他们往往从业于专业投资机构;有一小部分,自认为对市场有专业了解,有能力做出专业判断,对标的和市场有分析、筛选和判断能力的资深非职业投资者;更绝大部分,则是那些对金融市场并无基本常识、甚至无知,信息来源也十分闭塞的投资者。
事实是残酷的,无论如何,每一轮牛熊转换,结局都是一致的:散户们必定要输给专业投资者,牛熊交替,最终交替的是散户与其他两类人之间的的财富。不必说“每个人都只能赚取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钱”这种无聊的大道理。市场博弈本身就是一场非对称战争。不要以为自己是天选之人或比别人更幸运,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直接购买彩票。
在此前提下,如果要让自己站在胜利者一方,那些必要的时间和学习成本以及必要的参战费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有志于此的人该提升自己,沉下心去研究标的。
但在此之前,我建议你:
如果没有专业投资知识,不要去做一个赌徒,不要为不懂的东西买单。
第二、一种朴素的常识在A股依然有效,但很少真正有人相信,即信仰基本面,股价和基本面离谱的分离一定是短暂的。
即便是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特质和非理性预期形成了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的政策市或资金市,即便是在最混乱的交易市场,最终也无法脱离基本面,这是一切复杂交易机制设立的初衷和归宿,也就是股价与市值终究要回归到经济现实的基本面。
在当下,这一点尤其应该被记住。不要被一些被炒作的标的诱惑,在那张桌子上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就是猎物。
第三、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即牛市总有顶,熊市会有底。其中,最该记住的是,每个派对都有结束的时候,即便结束的方式不同。一轮行情多数时候是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狂热中结束。
追涨杀跌是人性所致,上涨的时候涨的越高买入越积极,下跌的时候跌的越狠剁的越坚决。但投资之所以有门槛,是需要有克制人性的能力。
第四、一个市场的市值容量大多数时候处在扩张周期,即便A股也是如此,牛市则是快速膨胀的阶段。但是,即便如此,这种容量的扩张平均到以年为周期时,即使最成功的市场也只能给投资者三到七个百分点的风险收益。所以,请打消自己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期待。
在一个浮躁或下沉的年代里,太多人希望逆天改命,太需要成功了,以致于太急于求成。
最后:请练就一些必要的心态,敬畏风险、愿赌服输、克制自己的财富嫉妒心和贪婪心、摆脱“羊群”。
上述言论或许偏于消极与预警更多,但初衷并非是希望伤害投资者的求胜心。
在《股疯》在这部电影的末尾,编剧成功预言了后来上海浦东的大开发以及商品房君临天下的黄金时代。所以,时代的馈赠到来的时候,也不必做一个普通大众在狐疑中行动犹豫,芸芸众生的声音多数时候会盖过沉默的少数声音,让人错失良机。
轮回颠扑不破。正如泰德·克劳福德在他的《金钱的秘密:关于债务、财富、幸福、贪婪和慈善的永恒传说》中直白地解释了股市运行的永恒规律:
熊市的低迷和蛰伏是为牛市积蓄力量的必经之路,而牛市的亢奋和雄起也必将埋下熊市的种子。
对了,《股疯》这部电影的插曲同样精彩,歌词如下:
如果你要玩这游戏,
请你一定得要想清楚,
身份、地位、权势、名利,
一切都会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