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项贸易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
最近,一场关于轮胎进口关税的辩论在巴西已愈演愈烈,这是全球贸易擦的一个缩影,更是一场大概率针对中国轮胎“低价倾销”上演的戏码。
各国轮胎策略与关税争议
9 月,巴西国家运输局(ANTT)与巴西全国轮胎工业协会(ANIP)围绕着是否提高轮胎进口关税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ANTT认为,如果将进口关税从现有的16%上调至 35%,将直接导致运输成本上升,进而影响整个物流行业。而ANIP则主张,提高关税有助于保护本土产业免受廉价进口产品的冲击。
ANIP是由巴西的11家公司和21家工厂组成,包括普利司通、大陆马牌、邓禄普、固特异等西方品牌。不难看出,组织不乏非本土国家企业。根据ANIP的数据,2023 年巴西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数量达到了300万条,较2022年增长了20%,这使得巴西轮胎制造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或许是本次该协会提倡增收关税的导火索之一。
在美国,早在 2021年就针对韩国、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实施的“双反”措施(即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对上述地区的轮胎出口造成了重大打击,平均税率分别为:韩国14.75%,泰国 22.22%,越南 22.31%,中国台湾地区则高达 87.99%。
不过,这一系列措施导致这些地区向美国出口的轮胎数量大幅下降,推高了美国市场上的轮胎价格。据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的数据,自2021年以来,美国市场上的轮胎平均价格增加了约20%。尤其是在低端市场,消费者不得不为每条轮胎多支付至少10美元,有不少民众表示不满。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曾在2019年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某些类型轮胎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税率从10.0%到29.1%不等,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轮胎制造商对欧盟市场的出口量。2023 年,中国轮胎出口至欧盟的数量减少了约15%,但同时也导致了欧盟市场上轮胎价格的上升。以法国为例,法国汽车联合会(FFA)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法国消费者在轮胎上的支出增加了约15亿欧元,平均每户家庭为此多支付了近200欧元。
博弈的背后谁来买单
尽管各国政府意图通过保护主义政策来扶持本国产业,但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这样的做法未必能够长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相反的是,这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并将额外的经济压力转移到本土消费者头上。无论是在巴西、美国还是法国,提高轮胎进口关税的结果都是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除了消费者承受更高价格外,这些保护措施还可能对整个轮胎产业链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进口成本的增加使得本地制造商在没有足够竞争力的情况下获得了人为的市场优势,这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到更广泛的经济合作。
这一场关于轮胎进口关税的争论,不仅仅是巴西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更是巴西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探索自我定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既有利于本土产业发展又能避免给消费者带来额外负担的解决方案,成为了所有参与者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才能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