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古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也是古都西安重要的城市地标建筑。从古城墙本质功能为界定与保卫“城市”角度来看,西安城墙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就是说不能仅仅把城墙建成西安的金腰带或者珍珠项链,还要把城墙围成的古城区——隋唐时代的皇城与部分宫城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规划建成古都西安的文化核心区,为建设西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为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多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古城墙的本质特征:环状的墙体界定与保卫其围合的“城市”

提到城墙,人们总是想到“固若金汤”,认为它是一个由墙体、护城河及各种军事设施共同组成的军事防御建筑。我认为,其实城墙在中国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是为了界定其围合的“城市”空间,甚至其军事功能仍然是为了保卫这个“城市”的安全。

也就是说,冷兵器的传统时代,城墙的实质不仅是“墙”,更重要的还是“城”,是用环状的墙体来界定与保卫其围合的 “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社会,城墙是“城”与“墙”组合密不可分的综合系统。“城”是墙体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是传统社会行政、经济、文化发挥重大作用的高级别聚落,曰“城市”。中国古代“城墙”体系中,“墙”仅是表,其围合的空间“城市”才是里。决定墙体本身规制及环状大小的是“城市”的等级。这在周礼中就有具体的规定,周王城方九里,公城七里,侯伯城五里,男城三里。帝国时代省、州、县级城市的规模也有如此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时期的“城墙”不仅是个军事防御建筑,而且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的界定。墙是古代城市的表征,也就与古城同名。其形态是闭合的,构建出一个社会空间,即是其界定与保卫的 “城市”。“墙”的规模是墙体的纵面长度与横向剖面,而其代表“城”的规模则是其围合的空间范围。

留存至今的古城墙,仅是失去军事功能的墙体,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景区的现代价值,至于其“城市”的本质特征则被大家遗忘,甚至于完全消失。

由上可知,我们要为西安古城墙的基本价值给予科学定位,就要从城墙本质与“城市”空间两个角度展开,探讨其演变过程,分析其各时代的特征形成,才能在此基础上为西安古城墙的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完成古城墙在古都西安的文化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中国现存最完整而且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城垣建筑

首先,相关历史文献明确记载,西安城墙文脉机理源自隋唐皇城,这一点也被考古发掘资料证实。

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初修大兴城时,于开皇二年六月至三年(583年)三月创建皇城,唐代基本维修沿用,共321年。文献记载说西安古城墙的南、西两面部分墙体沿用了唐皇城城墙,这个历史也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符合。1986年和2004年,先后经过两次考古发掘,隋唐含光门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西安城墙含光门西段自隋至今演化剖面。

此处城墙底部还发现一处隋唐皇城过水涵洞遗址,同时对含光门遗址中保留完好的城墙断面展开了考古调查,西安城墙丰富的内涵在“城墙断面”上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如图1所示,城墙断面底部中间部分建于隋唐时期,右上狭长部分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翻修,其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印记。

其次,西安古城墙为明初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拓展重建。

皇城俗称子城,地据龙首原第三条余坡的“九三”之地,位于宫城之南,专置中央衙署,是隋初创建大兴城时与宫城同为最先营构的重点工程。

唐末天祐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放弃原长安外郭城与宫城。基本以皇城范围改筑为新城,新城东、西、南三面沿用皇城旧墙,北面则利用原宫城南墙为新城北城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隋唐皇城与韩建新城、明城墙相对位置图。

原来中央百官衙署的皇城禁区变成百姓入住的居民区,这就是从唐末到五代宋金元时期的“韩建新城”。明初为加强西北重镇西安的城防和修建秦王府城以备秦王来陕就藩,西安城在奉元城即韩建新城(原隋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重建。

这次拓建主要是扩大城区,城墙向东、向北各延伸约二分之一。拓建后的明西安城墙,东城墙长2886米,西城墙长270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周长14.11公里。此即为今日西安城墙的基本规模(见图2)。

再次,西安城墙为中国现在保存最完整而且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城垣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开始,随着战争技术的进步,古老的城墙逐渐丧失其防御功能, 并阻碍了城市的交通,于是各地纷纷拆墙筑路。西安的城墙却不是这样,还能在火炮快枪时代发挥出巨大的 “军事防御”功能。

1926年4至11 月,杨虎城、李虎臣率一万陕军坚守西安孤城,抵御刘振华号称十万的镇嵩军,顽强奋战八个月,完成了“二虎守长安”的伟大壮举,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近代拆墙筑路的传统,北京、南京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清城墙多被拆毁,而西安的城墙却在武伯纶、习仲勋等专家领导的坚持下幸免于难。

1961年西安城墙入选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古城墙建筑。城墙性质的这一转变不仅为其得到完整的保护找到了法律依据,而且为其后来文化功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西安市成立环城公园建设委员会,对西安城墙进行以建设环城公园为中心的全面综合治理。2004年成立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对城墙景区进行统一管理与建设。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的西安城墙不仅得到了完整的保护与修复,而且被打造成“墙、林、路、河、巷”五位结合立体式的“环城文化公园”,实现了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城墙而设计的由“军事防御”功能向“文化公园”的转型。

西安城墙的三个特点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必须结合起来表达才能最严密地反映出其特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把城墙围成的古城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规划建成古都西安的文化核心区

《说文》十三篇《土部》:“城,以盛民也。”城墙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的环线,而且还是城市区域的标志物。

因此,我们认为西安城墙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就是说:我们不能仅把城墙建成西安的金腰带或者珍珠项链,还要把城墙围成的古城区——隋唐时代的皇城与部分宫城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规划建成古都西安的文化核心区,为建设西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多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墙局部特写

隋唐长安皇城为今天西安城的直接前身,今天的西安古城区包括有隋唐皇城的全部范围,同时把隋唐太极宫的范围加起来,古城区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隋唐王朝的宫城与皇城。2005年,西安市政府在第四轮城市规划中提出了一个“皇城复兴计划”。

后来还真地按照计划,把位于西安老城区的市委与市政府迁到城北的经济开发区。现在规划界设计把辖区涉及西安古城的所谓城三区合并成一个行政区统一进行管理,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措施。

西安古称长安,为中国历史前半期繁荣昌盛的周秦汉唐的首都,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周的礼仪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秦的统一定制创立中华帝国的政体,汉的开疆拓土奠基传统中国的格局,唐的高度文明达到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制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古城区不仅承载着隋唐长安城的崇高荣耀,而且承继有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共和国各个时代的文化光辉,转型为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物得天独厚。

追溯千年以上汉唐时代的长安荣光,古城文脉的发掘与传承是新时代西安人的梦想。把西安古城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保护建设成文化旅游商贸区,城建风貌延续城市肌理,以“唐”作为其时间坐标,分区域地体现盛唐精神,贯穿宋元明清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完整链条,展现古城魅力,必将打开长安古都盛世的记忆,去实现新时代复兴中华的梦想。

原标题:《西安古城墙的功能演变及科学定位》

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4年9月刊

本文作者、本栏目特约撰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令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利科技史等,参与陕西省及西安市城市建设,主持一系列实际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出版专著7部,编著书籍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项,获得学术奖励11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编辑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