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有一支英军装甲师,号称“英国最强的王牌装甲部队”,这支部队曾在北非战场多次吊打意大利军队,战绩辉煌。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该部到了东南亚缅甸战场,却被日军吊打,战绩惨不忍睹,甚至最后还靠中国军队的救援才得以逃出生天。

那么,英国第7装甲师为何号称皇家王牌?又为何在缅甸遭遇了惨败?他们经历了什么?最终是如何被中国军队所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装甲第7师的前身要追溯到1938年的机动部队。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署后,为防范可能到来的战争,英国派遣一批装甲部队驻守埃及,以加强英国在北非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被称为“机动部队”。

1940年,“机动部队”被改编为第7装甲师,下辖第4、第7两个装甲旅,并被授予“沙漠之鼠”的称号。

说实话,这支部队在北非战场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这些战绩的含金量却很值得推敲。

部队刚刚改编之时,虽然名义上有220辆坦克,但实际上只有65辆坦克能投入战场使用,但部队依然配合兄弟部队痛击意大利西部沙漠集团军,俘虏13万意大利士兵。

1941年,部队攻入利比亚地区,并俘虏7.5万名意军,随后第7装甲师完成了精彩的千里奔袭,并切断了意第10集团军的退路。

最终,英军以4万之众即溃意第10集团军,俘虏13万意军,这是在北非战场连连溃败的英军,第一次赢得对轴心国的胜利,极大振奋了英军的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从数据来看,英国第7装甲师的战绩确实辉煌,不愧王牌之名,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英军击败的军队均为意大利部队,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十分低下。

1940年,意大利向法国宣战,但30多万的意军硬是攻不下仅有5万法军把守的防线。

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时,意大利曾派兵援助,但意第8集团军22万人组成的防线,仅被苏联红军用一个师的兵力就撕开一个缺口,这直接导致德军被苏军包围。

以上战役都足以说明意军的战斗能力非常低下,英军其实夸大了部队的能力,而在面对真正的强敌时,部队就原形毕露了。

英国第7装甲师正面对抗被削弱的21装甲师,虽然英军奋勇抗战,但面对德军灵活的步坦协同战术,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只能丢下50多辆坦克溃退,德军趁势杀入埃及。

此后第7装甲师兵分两路,第4旅调往西西里岛,第7旅被调往缅甸战场,而在缅甸战场,英国部队全然没有了在北非战场的威风,被日军杀得丢盔卸甲,甚至要靠中国军队的救援才能逃出生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太平洋战场爆发,英军派出了第7装甲旅等精锐部队赶赴东南亚,维护自己在当地的利益。

英国自信的认为,凭借这些部队阻止日军,而且只是防守,应该是轻而易举,但此时的英国士兵还不知道,自己将在缅甸遭遇最惨痛的失败。

英缅军总司令是哈罗德·亚历山大,指挥最为成功的战役就是在1940年协助英军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也许对指挥撤退比较在行,所以在他的“英明”指挥下,英军在日军面前一触即溃,很快战局就到了哈罗德最为擅长的撤退环节,而且部队是一直在撤退。

不过,第7装甲旅和英缅1师为了不让日军占领缅甸的石油中心仁安羌,选择炸毁油田,严重拖慢了进度,而日军第33师团也打算在仁安羌一带发起攻击,歼灭西线英军主力。

但此时的第7装甲旅对日军的计划没有丝毫警觉,在3月16日爆破油田成功后,认为已经甩开日军主力部队追击的他们,悠哉悠哉地沿公路向北撤退,由于日军33师团215连队不断派兵骚扰,英军的移动速度十分缓慢。

17日,日军33师团214连队兵分两路,同时封锁拼墙河大桥和仁安羌东北角的公路,对第7装甲旅和英缅1师完成了合围,直到28日英军才发现自己被围困的事实。

29日,英军进行突围,但在日军两个联队的攻击下突围失败,只能改向东面逃窜。

战后,日军缴获英军坦克22辆、装甲车30辆、汽车163辆,火炮20门,日军33师团的轻型装甲车队直接摇身一变,竟然变成了一支坦克中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英日双方在仁安羌地区展开激战,英军胜少败多,虽然第7装甲旅几次凭借坦克开路冲破敌方阵地,但因为抵抗不住日军的反攻,又被打了回来。

至4月18日中午,接连失败的英军开始失去斗志,重新向北面撤退,但被日军两个步兵大队和山炮大队两次重创。

战后,日军再次缴获了83辆坦克和69辆装甲车。

慌不择路的英军,紧急向勃固山脉转移,但刚刚走出30里就遭到日军围堵,第7装甲旅和英缅1师的7000多人,被日军一个联队3000人吓得不敢动弹,拼命用电台呼救,很多军官已经在讨论投降事宜了。

就在英军即将山穷水尽之时,哈罗德想到了正在附近的中国远征军,只能哭着喊着求中国帮忙,希望他们能把英军解救出来。

中国远征军接到英军求援后,派遣了新38师师长孙立人救援,但此时孙立人能调动的部队只有113团刘放吾的1121人,区区1000人攻打3000日军精锐,还要救出7000英军友军,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孙立人进行了三个布置:一、侦查地形,利用优势地形调整部队部署;二、命令部队主攻日军左翼,将战局从救援英军变为英军和远征军内外夹击,化被动为主动;三、利用一切手段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并以小组为单位突击日军,使日军无法判断远征军的真实兵力。

在孙立人的战术安排下,部队砍倒大树,用卡车拖着走,用巨大的烟尘设置疑兵。

日军果然中计,由于事先并不认为国军会前来救援,所以日军并未对远征军进行事先侦察,在并不知晓国军的真实兵力的情况下,部队不敢轻举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日拂晓,为配合国军行动,被困英军再次集中全部火力,猛攻日军阵地的东北角,在包围圈外的113团也配合英军行动,命令1营向日军左翼阵地发起猛攻,3营、2营分居左右掩护。

日军在大批飞机及火炮的掩护下,向113师发起全面反扑,1营不甘示弱,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在左翼进攻的第3营营长张琦,见久攻不下,奋不顾身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即使重伤倒地还在拼死呼喊,鼓舞战友继续冲锋,直至最后力竭而亡。

虽然战场上到处都是炮火的轰击声与士兵的喊杀声,但张琦的呼喊格外嘹亮,3营官兵也在营长的鼓舞下,一鼓作气冲上日军把守的油田。

一时间,遍地的油罐、油桶,在枪炮声中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势借着油流四处蔓延,国军、日军和英军在硝烟中继续奋战,士兵的尸体越来越多,战争进入到最为惨烈的阶段。

终于至下午5时,国军第1营控制了关键阵地501高地,并最终击溃日军,掩护英缅1师和英军第7装甲师撤出战场,取得了仁安羌战役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113团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解救了被困的英军部队7000人,还击毙日军联队长在内的1200余人。

仁安羌的溃败还打乱了日军的计划,让东部被困的英印第17师也抓住机会逃出生天。

当精疲力竭的英军官兵见到113团官兵时,个个热泪盈眶,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有些士兵甚至当场下跪,感谢中国军人的救命之恩。

即使后来新38师转至印度与英缅1师再次相遇时,即使语言不通,英军依然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1992年,撒切尔夫人甚至专门拜访将领刘放吾,感谢他拯救英军的壮举。

可以说,仁安羌战役让英国第7装甲师又出了一次名,他们被中国军队救出了名。

其实,即使放眼整个缅甸战场,英军的表现也是非常糟糕的,由于部队指挥混乱、士兵作战意志差,直接导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铩羽而归。

而在回国的过程中,部队又遭遇了日军的围堵和传染病的困扰,致使无数官兵命丧异国他乡。

综上,英国第7装甲师在缅甸的表现,实际上称不上“王牌部队”,他们多次依靠中国帮助才得以转危为安,可以说他们不是“沙漠之鼠”,而是一支“丛林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