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干部是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干部,是近些年来高校领导干部配备的重要标签之一,不少地方甚至出现“非三高不领导”的极端现象。

在我看来,一刀切配备“三高”干部,会让高校管理型干部无所适从。

首先,“三高”干部尽管个人学术科研能力强,但并不代表管理能力强,不顾实际情况而强行配备反而会让高校发展受阻。

众所周知,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想要取得一番成就,非三五年之功就能实现,必须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才有可能在科研方面斩露头角。

如果想要达到手握几项省部级科研奖励或者省部级以上人才帽子称号的话,没有个十几载是不敢想象的,除非是个人能力特别强,出身特别好,否则都难以实现。

长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而比较少接触管理工作,势必在管理经验上存在不足,如果贸然进入领导干部序列,恐怕会出现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问题。

俗话说,将帅不行、累死三军,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高校是一个小社会,看似不复杂的人际关系,实则暗藏玄机,有诸多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没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和魄力,光凭科研上的一股干劲,是难以胜任这些管理工作的。

当下,不少从事领导干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没有到退职年龄申请退出领导岗位就是此种情形的“受害者”。

其次,高校管理型干部如果上升通道未打开,势必会挫伤高校管理骨干力量士气,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

与公务员不同的是,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只有走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的道路,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职级制度。

也就是说,高校管理干部,他们的发展道路很窄,要么走职务晋升这条独木桥,要么一辈子职业生涯的职务就到顶,最多到个处级干部的岗位。

尤其是当下特别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配备,不少高校已经取消管理干部评定职称的政策,这更加导致管理型干部上升通道狭窄。

如果高校管理型干部由于不符合“三高”干部的标准而被排除在高校领导干部之列的范畴,意味着绝大部分高校管理型干部看不到未来发展的空间,会极大地挫伤积极性。

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与不做都是这样,反正也评定不了职称,职务也到顶了,这一弊端任其发展难免会造成高校管理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的产生,最终贻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良机。

最后,从历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发展脉络来看,无论是配备“三高”干部还是管理型干部,对高校发展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团结。

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和谐的氛围有利于事业发展。

对于家庭而言,家和万事兴,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一所高校的领导班子由于干部配备方面的原因产生不和谐的因素,势必会影响整体的团结和谐氛围,导致整体战斗力下降,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干部的配备类型只能代表外在的标签,而不能代表具体的战斗力,与其导致不和谐的因素产生,倒不如在看重“三高”的同时,兼顾管理型干部的发展,合理适度推进“三高”干部配备,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团结奋斗的氛围,从而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认为“三高”干部配备对于高校而言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管理型干部,否则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