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2018年4月27日上午,遂宁16路公交车上发生了一起乘客殴打小孩的事件。

施暴者回顾了事件发生的过程。

当天他乘坐公交车准备回家,发现车内有两名学生模样的小孩在车内打闹。他近期因为工作不顺,心情有些不好,看到孩子打闹,更加心烦。

途中,一名小孩提前下车,坐在座位上的他看见仍有一名小孩不安静,就主动询问:“弟弟,你没有上课吗?要不你坐到我这里来,可以安静一点。”

但是小孩并没有理会他,从车内监控可以看到,小孩用脚踢了他几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下点燃了他的怒火,将这名男童暴摔后还踩了几脚,随后被其他乘客和司机制止并报警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相关报道:施暴者被拘留15天并处罚款。

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十分后悔,他说:“当时整个人都情绪化了,但很快意识到自己做过了火。”

采访结束后,他主动提出通过媒体平台向小孩及其家人道歉。

令人深思的是:社交媒体上不乏有为他【教训熊孩子行为叫好】的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事件本身来看,施暴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此对待7岁幼童,确实存在过错。但这个顽皮男孩的挑衅行为,也着实让人气恼。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大人没有进行批评教育,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做得对,久而久之,坏毛病也就染上了。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无底线的父母--这不是毫无根据的一句话。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61-1965年间,进行了多次“波波玩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当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惩罚或谴责,儿童会认为暴力行为是被默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班杜拉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被施暴男孩,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也存在类似攻击性、挑衅性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矫正。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也可以印证这个推测:4-8岁的孩子处于他律阶段,又称为权威阶段。孩子会遵从成人的规则,也会服从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是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也应该尽早进行。

1-3岁的幼儿,就已经有了更丰富的情绪表达能力,例如:生气、害怕、兴奋等。到了3-6岁,孩子的情绪更加复杂,开始懂得羞愧、内疚、自豪。

及早教会孩子识别情绪,合理表达情绪,避免使用大吼大叫、摔东西等暴力方式宣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的激烈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如果公交车事件中的年轻人能再忍一忍,能再理智一些,也就不会发生这件让自己后悔的事了。

给孩子做情绪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识别、调控自己的情绪,也包含识别他人情绪。

如果小男孩能发现对方像个炸药桶一样,随时会爆发,及时逃离爆炸范围才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去做一个点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