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伊朗人看完《长津湖》后彻夜难眠:“真主在上,这是什么样的军队?”德黑兰某电影院里,一位头戴黑色头巾的伊朗妇女忍不住惊呼出声,大银幕上,中国志愿军战士们正在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中,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殊死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中国战争大片《长津湖》在伊朗上映时的一幕场景,作为2021年中国票房冠军,这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终于跨越重洋,来到了这个中东国家。 谁能想到,一部讲述70年前战争的中国电影,竟在伊朗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我们看过很多战争片,但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德黑兰大学历史系教授阿里·拉赫马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却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意志力和战斗力。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确实,《长津湖》展现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

影片中,中国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里与全副武装的美军作战,他们忍受着严寒和饥饿,却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伊朗观众深感震撼。 “看完电影后,我整晚都无法入睡。”德黑兰一家报社的记者萨迪克·哈桑尼说道,“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军队也能拥有这样的精神,那该多好啊!”

萨迪克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伊朗人的心声,作为一个长期面临西方制裁和压力的国家,伊朗人民对《长津湖》中展现的精神产生了强烈共鸣。 可《长津湖》在伊朗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伊朗著名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表示,“过去,我们对中国的印象多停留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才是中国真正的根基。” 马吉迪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长津湖》的上映,让许多伊朗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他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德黑兰大学中文系的选课人数,在电影上映后突然增加了30%,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人的精神。

不仅如此,《长津湖》还在伊朗社会引发了一场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一位名叫法蒂玛的大学生说,“中国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伊朗网友开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有人提议组织志愿服务,有人呼吁学习先进技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伊朗社会中传播开来。 当然,《长津湖》在伊朗的走红,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这部电影是否过于美化战争?是否会助长民族主义情绪?对此,伊朗电影评论家纳西尔·法拉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津湖》并非在歌颂战争,而是在歌颂和平,”法拉赫说,“影片展现的是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苦难。这恰恰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 法拉赫还指出,《长津湖》传递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普世的人性光辉,“影片中的中国士兵,他们奋勇作战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保卫家园、维护和平。这种精神是超越国界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伊朗人开始思考:我们能从《长津湖》中学到什么?“首先是团结精神,”伊朗社会学家莫森·纳马齐说,“影片中,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同心协力,才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还有就是牺牲精神,”纳马齐继续道,“战士们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完成使命。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需要的。”

纳马齐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许多伊朗人表示,要将这些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长津湖》在伊朗的成功,也为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伊朗文化部官员阿里·詹纳蒂表示:“这部电影的成功,证明了优秀的文化作品是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也对此表示欢迎,大使馆发言人说:“我们很高兴看到《长津湖》在伊朗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更是增进中伊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契机。” 随着《长津湖》热潮的持续,更多的伊朗人开始关注中国电影,德黑兰的一些电影院已经开始计划引进更多的中国影片。 “《长津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潜力,”德黑兰某连锁影院的经理说,“我们正在考虑增加中国电影的放映场次,满足观众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一部战争片引发的思考,到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再到中伊文化交流的新机遇,《长津湖》在伊朗的上映,无疑产生了超出预期的影响。 正如一位伊朗观众所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长津湖》为伊朗人民带来的力量,终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参考资料:泉州晚报2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