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龙,1947年出生,江苏扬中人。从警36年,他勇于在艰苦环境中磨砺锤炼,从侦查员干起,历任刑侦副股长、股长、刑侦队长、扬中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丹阳市公安局长,在人民警察队伍中可谓经历丰富、战功卓著。
因为屡破大案要案,时任江苏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戴根渠特地书写“神探”二字,赠送给詹德龙,至今都被他珍藏着。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凝结着他太多的智慧、辛勤与汗水!
在詹德龙家中,保存多年、略略泛黄的一本本工作笔记,记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据、表格、图形,显现出各个时期的公安风云、沧桑巨变。谈起以往的刑侦案件、工作经历,这位个头不高、仍然保留着年轻人发型,颇具当年睿智、干练风格的老公安局长,言语中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把我们带入一个个特别的情境之中:一起起亲历的侦破悬案跌宕起伏,一桩桩纷繁复杂的工作往事令人回味,像一幕幕回放电影,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特定时代的艰苦环境
磨砺独特的公安人特质
1968年,为稳定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扬中县成立了公检法军管会。1971年,为增加“新鲜血液”,军管会在忠诚可靠的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中选拔10多人充实公检法队伍。那时,整个公检法系统总共20多人,分设办公室、办案、治安、刑侦、政保5个组。政保股担任政治安全保卫重任,对入职人员要求很高。詹德龙是“扬中第一学府”县中“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功底扎实,天资聪明,被选进了政保股。
在穿上警服的那一天,他默默发誓: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严惩坏人,保护好人,除恶扬善,为平安、稳定、发展奋斗终生!
政保工作政治性很强,在一些谈话和询问时不得当面记录,需要凭头脑记忆,回头再补记。也就是这种特别的情境造就了特别的人,练就了特别的记忆和技艺。詹德龙办案、处事的记忆力特别强,逻辑思维严密,条理清晰。
随着形势的变化,刑事侦查工作量日益加重。公安局领导“慧眼识人”,于1977年将詹德龙调到刑侦股。那时,刑侦股总共8人,负责扬中县所有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掌握案情,詹德龙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走访基层上。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常常靠每天几十里的步行,或难得的自行车骑行,跑遍所辖片区的村村埭埭、沟沟坎坎,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了少有的“地理通”“人头熟”。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往事,詹德龙精神抖擞,“那时候,别说在扬中,就是到泰兴、丹徒、武进等周边县市,我们也是骑自行车,然后坐船过江,一转几天,风雨无阻,洗漱用具随身带。没有这种奋斗精神,为何干公安?”正因为具备这种不辞辛苦、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为往后詹德龙警旅生涯几十年、从速侦破案件、各项工作旗开得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苦钻细研的专业素养
造就屡破大案的“神探”
在刑侦股,詹德龙是出了名的“小聪明”,他遇事爱钻研,对上级布置的每项任务都力求速战速决,不管大案小案,喜欢追根寻源,对各类疑难案件,善于连锁推理,“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办案成功率高,而且连续侦破了多起疑难案件,经常被传为佳话。
三年连续开挖墙洞28个的“偷粮大盗案”被成功告破,是詹德龙的首战告捷、绝妙杰作。
1975年至1978年,永胜、八桥、油坊3乡镇交界处连续发生了多起生产队仓库被挖洞盗粮的案件,10多个生产队仓库共被挖28个洞,被盗粮食达数千斤之多。在那个年代,粮食攸关老百姓人身性命。一下子发生这么多起案件,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都把逮住“偷粮耗子”的希望寄托于公安机关。由于当时缺乏监控手段,加之警力不足、被盗现场保护不好,长达三年多未能破案。
詹德龙到刑侦股不久,领导就让他带领破案小组专攻此案,刚过30岁不久的詹德龙深知,这些串案跨度时间长、活动范围大、现场证据少,要想破案,难上加难。而且当时办案人员少、技术装备差、舆论压力大,难度系数更加大。然而,詹德龙毫不气馁,而是迎难而上,抱着必胜的信念和长期作战的决心,誓要侦破此案。
从接案当天起,詹德龙吃住都在乡下,考虑节省经费,每天就睡在八桥公社材料员家里,吃饭在乡政府食堂,一门心思扑在调阅案卷、分析案情、走访人员上。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靠两条腿,把分布3乡几十里的28个洞仔仔细细地重新勘察了一遍,还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上绘制了一张张案件现场及周边状况示意图。
通过反复推敲28个洞的偷盗情况,比对偷盗点的距离,詹德龙发现了一个疑点:永胜乡红光大队14队的仓库与八桥乡庆丰大队6队的一个仓库仅一河之隔,庆丰大队6队被盗4次,周边的仓库都被盗过,而唯独红光大队14队仓库毫发无损。况且这个仓库更加简陋易挖,却没有被盗过。一个念头浮现:兔子不吃窝边草,突破口就在这里!嫌疑人居住地就在附近!
随后,他以此为线索,便深入排查当地“家里不仅够吃,还有粮卖”的人,通过粮袋子上一个人的名字,顺藤摸瓜一连串的亲戚关系,很快准确锁定嫌疑人并顺利将其抓获归案。至此,此串案被破的消息不胫而走,“詹德龙破案有方”的名声迅速传开。殊不知,这些都离不开詹德龙对案件所花费的心血,离不开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
1978年,詹德龙破获粮仓案件工作笔记
在担任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的9年多时间里,詹德龙更是对侦破案件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他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12月16日晚的一起杀人抢劫案件:一艘江苏宝应装红砖的货船,行至扬中油坊六圩港江面时,被两名男子深夜抢劫。船主被打落水中捡回一条命,而他的妻子则惨遭不幸,船被劫走。经仔细查勘现场,多方调查,推断出两名犯罪嫌疑人来自安徽涡阳,会驾驶船只,对油坊至长旺一带江面熟悉。詹德龙带领参加镇江市局破案组侦查员,马不停蹄赶往涡阳,连续排查了400余条船只、600余嫌疑对象,拍摄了2300余张照片,但却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踪迹,侦查一时陷入困境。
詹德龙一行没有灰心丧气,他们辗转分析,认为线索不够精确,唯有挖掘新的线索才能使案件峰回路转。大家重新审查收集到的所有物证,犯罪嫌疑人丢下的衣物引起了詹德龙的注意,他发现其衣服左右袖管和左右二摆都密布了大小不等的细洞。凭着丰富职业敏感和办案经验,詹德龙推断:嫌疑人不仅会驾船,还从事着打铁或电焊的职业。
发现这一细节,詹德龙欣喜万分,于1991年1月组织人员,开启了第二次涡阳之行。他们对当地所有乡镇的铁匠、电焊工进行“拉网式”调查。詹德龙小分队日夜兼程,常常揣着两个馒头,边啃边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迎来柳暗花明,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元凶终于浮出水面!但是意想不到,这两人却在这时失踪了。
1980年代,担任刑事侦查员时的詹德龙
为了尽快将元凶缉拿归案,1991年寒冬腊月,接近年关,设想到嫌疑人极有可能潜回原籍探亲,詹德龙带领6人小组第三次前往涡阳追捕潜逃的嫌犯。
从赶到涡阳的当天晚上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连续对11处嫌疑人可能出现的地点进行布控、搜捕,却都不见人影。这一个春节,詹德龙一行没能在家过,更没能过得踏实。但他执着坚信:再狡猾的猎物也逃不过坚持不懈的好猎手!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詹德龙将此案深藏心间,不间断地追寻蛛丝马迹。
在他毫不放松的坚持下,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于1996年7月和1997年1月,在黑龙江、河南被缉拿归案。两犯隐姓埋名,均在当地娶妻生子,原本以为逢凶化吉,却不想苦苦追捕了6年的扬中刑警从天而降。
当众人欢呼之余,时任扬中公安局局长的詹德龙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破案思考:“查案一定要吃透现场勘察和访问,不能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
回味艰辛的追捕历程,詹德龙感慨万千:“6年时间,我们吃了不少辛苦,但想想,为了还受害百姓一个公道,我们无怨无悔;为了无愧于刑警职责,我们永不懈怠;为了社会公平正义,我们甘之若饴!”
在老局长杨恒福和詹德龙等局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扬中公安多次侦破大案要案,在3年“严打”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从1979年到1984年连续6年无重大积案,1985年荣获集体一等功,获赠一辆吉普车。
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的鲜明品格
赢得民众百姓的啧啧称赞
1993年,詹德龙接任扬中公安局长,他更感重任在肩,更是全局在胸。他明确在全局干警大会上提出:我们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儿女,人民供养了我们,我们必须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排忧解难,确保一方平安!
从严治警,时刻不忘。詹德龙要求,每个办公室配一顶衣橱,上班着警服,下班换便衣。他经常下班后穿便衣到各饭店、游艺厅、歌舞厅等公共场所转,了解工作成效、治安环境,督查是否有公安人员违法乱纪。
方便群众报警,实施科技强警,是詹德龙时刻关注的大事。1994年初,他在刑警大队开通第一部110匪警电话,安排24小时值守,全天候接受群众报警。同年3月成立110指挥中心。两年后,又紧锣密鼓相继开通CK报警系统、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以及各派出所、渡船卡口外线电话。
1994年,任扬中市公安局局长时的詹德龙
1994年10月6日至8日,扬中举行撤县设市、长江一桥通车、实现小康县、建设生态县及经贸联谊会综合庆典,这是轰动扬中的大喜事,庆典安排内容、程序多,嘉宾、重要领导多,需保卫的现场多。尤其是8日那天,扬中可谓万人空巷,庆典现场聚集十几万群众,詹德龙深感公安局的责任、自己肩上的分量。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他与其他局领导、相关部门一起,超前制定周密细致的安全保卫方案,调集公安民警、民兵、保安和机关干部共4000多人投入安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各方领导、嘉宾的赞誉。
1999年2月,詹德龙调任丹阳市任公安局长。到了新环境,人员不熟,语言难懂,加之丹阳地域面积是扬中的5倍,人口是扬中的3倍。市里面安排他住西郊宾馆,他却以局为家,住公安局值班室,夜以继日地查阅各方资料,昼夜兼程地走访各基层所队,很快熟悉方方面面的情况,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2000年,任丹阳市公安局局长时的詹德龙
在全局警务体制改革方面,詹德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地实情,虚心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一旦成熟,就大刀阔斧地施行。在刑侦方面,他再展“神探”风采,连破大案要案,并且“火眼金睛”破积案,赢得同行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那是2002年,丹阳市界牌镇发生一起杀人案,一小学的门卫被砸死,案件很快得以侦破。詹德龙在现场勘查时,听到一名群众无意地说:公安局有什么用,10年前还有两人被砸死了的,到现在案子都没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起10年前的血案,引起詹德龙的高度关注。他立即调阅当年血案资料,将两起案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这夜未眠,他发现两起案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与办案同志加强审讯,终于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交待:当年的血案也是他所为,且不止他一个,还有另外一同案犯。这起10年前的血案一被侦破,就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人们谈论的都是这起案件的破获话题。省公安厅领导得知此事,由衷赞叹:这个积压了10年的案件都被你们破掉了,真神呀!
1993年,时任公安厅副厅长戴根渠赠送詹德龙“神探”二字
在他的眼里,没有完美无缺的犯罪,所有的犯罪都有可以寻找的线索,那闪烁在追光灯下的累累成果,便是破案之路上披荆斩棘的风霜。詹德龙,从刑侦泥泞的沼泽中走来,在杂乱无章里理出头绪,用炙热滚烫的心熔化案件坚硬的外壳,从而化一阵轻柔的风拂去当事人心头的尘埃。
文/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