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朋友从外地来上海。在外滩,他忽然问我:上海有里滩吗?望着他,我一下懵了。来上海生活30多年,从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赶紧打开手机搜索,还真有“里滩”一说:在沪语中,习惯把河流的上游称为"里",下游称为“外”。黄浦江在龙华附近一个拐弯,进入老城区,流到今天的陆家浜附近。那时的上海人习惯把这一段称为“里黄浦”。而将陆家浜以北,也就是不少老上海人会说"陆家浜朝上”的那一段,称作“外黄浦”。里黄浦的滩地叫作“里黄浦滩”,外黄浦的滩地则被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包括“外白渡桥”,也因建在外滩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们从外白渡桥出发,顺着外滩一路走向里滩,仿佛是在穿越上海开埠以来的悠长岁月,去探寻这座城市那如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变迁。

走在外滩的街道上,脚下的石板路似乎还留存着往昔的热闹与繁忙。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洋行大班、忙碌的小职员、拉着黄包车奔跑的车夫,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穿梭。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文化、科技、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元素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那时的外滩,被誉为上海的“财政街”或者“东方华尔街”,众多外资银行林立于此。这些建筑像是历史的雕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繁荣与喧嚣。那高大的石柱、精美的雕花、厚重的大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往昔的辉煌。它们见证了无数的商业交易、财富的汇聚与流转,这里曾经是世界瞩目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冒险家的乐园,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梦想或者野心的人们。

然而,随着脚步的前行,外滩的繁华逐渐被一种更为幽远的宁静所取代。当我们走向里滩时,仿佛从热闹的舞台中央走向了幕后。遥想当年,以陆家浜为界,里黄浦也曾有着自己的荣光。在历史的长河中,里滩曾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1865年,李鸿章在此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诞生,更让里滩地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中国近代第一艘机器动力兵船“恬吉”号下水试航时,整个上海滩为之轰动,这一辉煌时刻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时的里滩,是技术与创新的代名词,是民族工业崛起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里滩逐渐从工业生产的前沿阵地退居幕后。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和城市规划的调整,江南造船厂等重工业企业相继搬离,里滩地区开始转型为历史文化遗迹和休闲旅游胜地。然而,尽管工业生产的喧嚣已不在,但里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却历久弥新。那些古老的厂房、机器和设备,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里滩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南造船厂旧址被改造成了世博浦西片区,这一区域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世博会后,黄浦滨江世博段更是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国内外友人前来参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里滩地区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和重生。现在,大家更习惯称呼这一带为“后滩”。

走在里滩,这里没有外滩那样众多的游客,没有那些标志性的宏伟建筑。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与质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或许,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还留存着当年里滩繁荣时期的痕迹,只是需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里滩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工业发展的史诗,更是一段情感共鸣的历程。对于老一辈的上海人来说,里滩是他们记忆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慨。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里滩则是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好去处。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等方式,深入了解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从外白渡桥到里滩,这一段不长的路程,却像是走过了上海百年的历史长河。外滩像是一部激昂的交响曲,奏响着繁荣与辉煌;而里滩则像是一首低吟的小调,虽然不再处于舞台的聚光灯下,但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历史幽香。这一路的所见所感,是上海这座城市丰富历史内涵的生动体现。它既有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融合,也有本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变迁。

站在里滩,回首望去,外滩那一片繁华依旧在视线之内。它们就像上海历史的两面,一面是闪耀在世界舞台上的光芒,一面是沉淀在岁月深处的记忆。而我,有幸在这个国庆假期,顺着外滩走进里滩,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它那历经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的脉搏。

顺着里滩走着,感受着这里的历史与沧桑。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驳的石墙,它们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属于里滩的独特韵味。这里,是上海的历史回响,是上海的记忆之源。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