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652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被忽视的真相:“生活小事”也会形成心理创伤

02、为何生活改善了,孩子却更容易抑郁了?

03、暴躁易怒、敏感多疑,是大量同类型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04、精神医学、心理学要提高对心理创伤的认知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们真正的病因不是基因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变,而是:

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了3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其中,叠加性心理创伤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里,都有它。

“心理创伤”这个词很多人都知道,传统上是指生活中比较严重的事件,导致严重的心理冲击甚至可以说是精神伤害。

可什么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什么说它是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

很多孩子从小衣食无忧,没经历过严重事件,他们哪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怎么就抑郁了呢?

如果大众、尤其是患者父母不能深入理解“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含义,也就无法理解孩子的患病根源,也就很难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地捋一捋“叠加性心理创伤”。它其实颠覆了社会大众、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创伤”的传统认知。

甚至可以说,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流派之所以找不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原因之一就是对“心理创伤”的理解太狭隘了。

01、被忽视的真相:“生活小事”也会形成心理创伤

我们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能进入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创伤”的内涵比传统认知广得多。

简单来说,心理创伤可以分为以下3种:

重大心理创伤,也就是传统精神科里说的精神创伤。

比如重大自然灾害、车祸、飞机失事、严重的暴力犯罪,又或者遭遇亲人离世等严重的生活打击等等。

这类创伤会严重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般人经历了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如果个体遭遇了重大心理创伤之后,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情绪症状的话,往往会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度的心理创伤,这类创伤主要跟人际关系有关。

比如较严重的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家暴,一定程度的性猥亵等等。

这类事件虽然没有重大心理创伤那么严重,但也足以让人觉得痛苦,大众听了也比较容易共情,会表达同情和安慰。

轻度的(小型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看起来真的非常“小”,比如孩子小时候被同学捉弄了,被老师当众批评了,孩子觉得不公平、不公正了;

孩子在家总是看到父母吵架、被父母训斥;

孩子被父母强迫着学习、上补习班,被父母放鸽子了;

又或者是孩子在社会上,或者长大后在工作中、婚恋中遭遇的负性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还有,让人产生恐惧、焦虑、失落情绪的书籍、游戏、影视作品,也有可能形成小型的心理创伤。

比如恐怖电影和小说,暴力血腥的游戏,消极深奥的哲学作品,又或者非常阴郁、压抑的小说。

孩子接触这些信息时,专注力高度集中,非常投入,这类似于“清醒催眠”状态,不良的信息和画面会进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埋下隐患,甚至影响三观的形成。

其实,现在很多流行的书籍、小说,虽然文学艺术性可能很强,但未必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

比如,前几年很有名的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国内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等等。

太宰治是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最后自杀身亡;李娟因为成长经历的不幸,也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和不理性认知。他们的著作,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

如果青少年、儿童本来就有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盲目地接触这些作品的话,有可能会增加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上面这些“小型心理创伤”根本就不算事儿。哪个孩子小时候没经历过?这也能算心理创伤吗?

客观来讲,这些事确实没有重大或中度创伤那么严重,所造成的负性情绪也没那么强烈。对于很多小型创伤,个体甚至在外显记忆层面不记得了。

但是如果它们经常发生,越积越多,不断一点一点地对精神心理进行“雕琢”,个体的精神心理状态、甚至是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而不同的精神心理状态和性格,决定了个体面对挫折、打击时的应对模式。

如果应对模式积极、理性,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就更强,逆商更高,不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可如果应对的方式消极、不理性,遇到负性事件时,个体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就非常高。

比如,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几乎每个亲历者都会遭到强烈心理冲击。

但有的人很快就缓了过来,继续乐观地生活,而有的人则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深陷痛苦。

国外主流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认为,这是因为人们面对灾难时,“心理弹性”有所不同。“心理弹性”弱的人,更容易出现PTSD。

可为什么有的人“心理弹性”弱?难道这是天生的吗?肯定不是,这其实就是从小到大的后天经历导致的。

如果在灾难发生前,个体遭受过很多“小型心理创伤”,甚至是中度的心理创伤,他们的性格往往敏感、多疑、自卑,有较多不合理认知。

他们遭遇重大灾难时,过去很多的心理创伤被激活,对未来的认知悲观,罹患PTSD的风险就更高。

还有,如果灾难发生后,幸存者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反而不断地被激活灾难记忆,缺乏外界帮助,这也很容易导致新的心理创伤,增加罹患PTSD风险。

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满腔热情的心理咨询师涌向灾区。但他们缺乏科学的方法,而是把灾民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回忆受灾经历,美其名曰“团体治疗”。

这其实是反复激活灾民的创伤记忆,造成二次心理伤害,灾民们反而觉得更加痛苦,更难走出来。

所以,严格来说,PTSD并不是单纯单次的重大创伤导致的,而是包括重大创伤在内,还有前后的“心理创伤们”导致的。PTSD的真正病因,其实是广义上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以说,每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里,都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个体遭受的“中度心理创伤”较多,如长期被家暴、非法囚禁等,也有小部分的小型心理创伤的话,那就很容易出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如果患者遭受的主要是小型心理创伤,数量多、方面广,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那就容易呈现为典型的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等。有大量抑郁症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只不过,有很多小型创伤的发生时间较早,患者在外显记忆层面早就忘记了,又或者虽然记得一些,但无法觉察这些事与患病之间的联系。

即使他们就诊时跟大夫说了,过去有很多事让自己痛苦,比如总被父母打骂、被老师批评,大夫也不认为这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眼里,患者说的那些事太小了,很多人都经历过,不足以导致抑郁症。这些大夫根本没有“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概念。

02、为何生活改善了,孩子却更容易抑郁了?

可能很多父母还是感到难以相信:

何医生,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我们在成长时期经历的“小型心理创伤”多了去了,挨冻、挨饿、被父母打骂、被老师辱骂和体罚、出社会后又受气……

我们当时也很难受啊,可现在不都好好的吗?咋现在的孩子,受了些委屈就病了呢?

其实,毫不忌讳地说,如果我们没有真实的临床实践,我们自己对这个颠覆性的发现也会难以置信。

我可能也会认为,我从小父母双亡,遭人白眼,读书和工作后遇到那么多挫折,我都没抑郁,现在的孩子生活那么幸福,怎么就抑郁了?

可是,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的发现,让我们非常震惊!

当我们针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深入到患者内隐记忆层面里时,精准地发现了大量的小型心理创伤。

而创伤修复师Lucy把这些小型心理创伤精准化、高效化修复后,患者的症状大有好转,甚至消失!

患者们也感到很神奇,他们完全没想到还能找回这些陈旧的记忆,而它们就是患病的主要根源!

是基于这个板上钉钉的临床实践,我们才发现了“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

而且,在这个概念里面,“叠加性”这个前缀非常重要,不可缺少。

即使有很多事件独立看起来不严重,甚至无足挂齿,但如果数量不断增大、叠加效应不断增加,最终就很容易导

致精神心理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一个原因——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60后、70后成长的年代,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差不多,打是疼、骂是爱,绝大部分父母养家糊口就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时间、也不懂得给予孩子心理滋养。

那时候的孩子最大愿望就是吃饱穿暖、有书读、有玩具,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没那么大。即使父母、老师的教育方法比较粗暴,孩子们也很容易合理化。

可现在的孩子,尤其是从“00后”起,他们一出生就吃得饱穿得暖,甚至物质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安全和生存需求满足后,就会转向情感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而且,进入2000年后,国内越来越提倡尊重、理解孩子的科学家庭教育方式。孩子们很小就通过互联网知道了这个倡导的存在。

他们内心会观察、会比较,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能那么通情达理、温柔包容,但我的父母对我要求那么严格、动辄训斥?

还有,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尤其是AI时代的到来,学校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也下降了,他们发现老师也有很多不足,内心不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和老师还采取传统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就很难合理化了。他们会感到痛苦、愤怒、委屈,不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6个大人爱1个孩子非常常见。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宠爱,但其实,他们也承受了更多的期待和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不懂得及时地、正确地释放心理压力,父母也不懂得进行积极引导,这些压力也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毫无底线的宠溺,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不但容易罹患精神心理障碍,还容易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作出极端、出格的行为,比如清华学子陈立人。

还有,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互联网,而网上什么信息都有。一些恐惧的、血腥的、偏激的信息,也会让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说得更广一些的话,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出国留学,又容易面临文化冲突、毒品、性观念等问题,也可能会遭受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面临了更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在时代背景的快速交替下,很多父母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未能与时俱进地掌握真正科学的教育方式。

叠加性心理创伤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03、暴躁易怒、敏感多疑,是大量同类型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还有,很多孩子有一个精神心理症状——敏感多疑,暴躁易怒,如果患者父母能深入地从“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角度去理解,往往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