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新势力与自主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搅得中国汽车市场天翻地覆。那些曾经辉煌的合资车企如今正面临不为人知的诸多挑战。

北京现代,这家一度在中国市场上独领风骚的合资车企,正被裁员传闻困扰。

9月28日,有相关消息披露,北京现代计划进行分批次人员优化,预计涉及员工约占公司总数的30%。

对此,北京现代方面予以否认,并澄清该公司每年都会基于绩效进行正常的考核,而并不存在所谓的“分批裁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过去一年的诸多迹象表明,这家车企确实正面临不小的“坎”。

北京现代的困境

自2002年成立以来,北京现代凭借高性价比车型迅速在中国市场立足,并获得了广泛的消费者青睐。

2013至2016年是其黄金时期,销量连续四年超过百万辆,2016年更是达到了巅峰,年销量突破114.2万辆,位居中国车企前六。

这个卓越的成绩让北京现代一度成为当时最耀眼的合资车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佼佼者。

不过世事境迁,自2017年起,北京现代的销量开始急剧下滑。

到2021年,销量已跌至36万辆,2023年更是降至23.6万辆。这一切的变化无疑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前8个月,北京现代仅售出11.42万辆,市场表现更是大不如前。

销量的不断下滑,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于是北京现代面临着工厂的关闭与出售。

2023年,北京现代挂牌出售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这家年产30万辆的现代化工厂,最初计划以36.8亿元的价格出售,但因无人接盘,最终以16.2亿元的“跳楼价”卖出,价格几乎打了四折。

曾经拥有的五座生产基地,如今仅剩北京仁和工厂在艰苦支撑。这一切都无疑是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大幅萎缩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北京现代的内部问题也不可忽视。

北京现代的副总经理吴周涛曾坦言,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过度追求销量,忽视了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塑造。这样的决策失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显得愈发不可接受。

而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北京现代的步伐也非常缓慢,许多本土自主品牌如比亚迪、蔚小理等在电动车领域占据了优势,这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陷入了困境。

尽管如此,北京现代还未放弃。公司近年来一直在推进业务转型,包括新能源车的开发和出口业务的提升。为此,公司计划在2024年引进超过100名青年人才,以支撑其转型需求,并在2025年重新冲击50万辆的年销目标。

合资车企的日子普遍不大好过

北京现代的困境并不是个例,而是国内合资车企普遍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里,合资品牌曾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德系品牌表现突出。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的迅猛崛起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价格战”的升温,使得许多合资品牌面临销量下滑的压力。

今年8月,合资车企零售销量前十的品牌中,只有上汽通用五菱实现了增长,而广汽丰田的销量同比下降了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电动车的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渗透率已超过51%。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也随之缩水,降至36.8%,而自主品牌的零售占比更是接近50%。

在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更加重视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感。这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更高、技术更先进的自主品牌,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

面对这种竞争,合资品牌若无法迅速调整技术创新和市场响应策略,生存将变得岌岌可危。

另外,合资车企在降本增效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汽车卖不出去,经销商的压力就增大,满意度就下降。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退网和关闭的4S店接近2000家。曾经高调的营销策略逐渐收缩,汽车销售的收入也大幅下滑。

未来几年将是合资品牌生死存亡的关键期。若无法挖掘自身的核心优势,或转型速度缓慢,可能在这场价格战中被逐渐淘汰。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车企必须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迅速做出调整。

例如,合资车企需要围绕三电和智能驾驶等技术加速布局,在未来几年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原创智能电动车型,从而重新夺回市场份额。

小结

可以说,北京现代所面临的困境不仅反映了自身的战略失误,也揭示了合资车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普遍挑战。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电动化转型的加速,合资品牌亟需调整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风云参数图片)变幻的汽车市场中找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