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一所学校中,有两名学生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他们不仅穿着带有补丁的旧衣服,吃的午饭也十分的简单,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嘲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对这两个学生十分同情,询问道:“你家是不是很穷,给老师说,老师替你们想办法。”这两名学生面对老师的同情和同学的嘲笑,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话。

几年之后,这两名学生从学校毕业。曾经的同学和老师这才知道,他们的爷爷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萧克将军。

那么身为开国上将,萧克的两个孙子为什么会穿着补丁衣服上学呢?而萧克又有着什么样的贡献,能够位居开国上将之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瞻仰萧克将军的传奇人生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哥惨死,萧克愤然从军

1907年,萧克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萧克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还是坚持将其送入私塾,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3年,萧克的大哥萧克昌与当地地主产生矛盾,由于地主与县衙有所勾结,萧克昌被当做土匪杀害。这件事在萧克心中犹如惊天霹雳一般,年幼的他立誓参军,一定要把这些恶毒的地主官僚全部消灭。

随后萧克就报考了当地甲种师范学校,他学习十分刻苦,经常翻阅军书,立志要出人头地。校长李崇本对其非常赏识,为他提前颁发毕业书,并资助其前往广州参军。

萧克到了广州,先考取了宪兵教练所,这所学校不久后成为了黄埔军校分校,萧克与林总,刘志丹,张灵甫等人一同作为黄埔四期学生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毕业后,萧克先是加入了叶挺的部队。参与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并在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资质十分深厚。

万里长征建功勋

1929年,红四军对宁都发起进攻,时任纵队参谋长的萧克身先士卒,率领部下先登城头,立下大功,随后又率部进军江西,湖南,在他的指挥下,第三纵队逐渐成为红四军的主力部队。

1931年,由于作战英勇,指挥出色,萧克被任命为红一军第五师师长,参与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为了鼓舞士气,抵抗敌人的猛烈进攻,他冲向前线作战,不幸受了重伤,只能退出前线住院治疗。

出院后,萧克担任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此时的他才二十五岁,是红军中极为年轻的优秀将领。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红军被迫开始战略性转移,万里长征就此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克带领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开始西征。红六军团在萧克的沉着指挥下,在国军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中灵活作战,在无数次恶战中行军一千二百公里,成功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萧克与贺龙发动了“湘西攻势”,共击溃了国民党军15个团,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迫使老蒋从追击中央红军的兵力中抽调三个师,对湘鄂川黔地区发动“围剿”,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国军将领白崇禧对萧克的红六军团做出高度评价:“纪律严格,进退不乱;组织严密;行军能力强。”长征中的红军大都有所减员,但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的带领下,兵力得到了成倍的增长。

在遵义会议结束后,红二方面军成立,贺龙为总指挥,萧克为副总指挥。两人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会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成功完成长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杰出贡献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萧克担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在山西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随后又担任挺进军司令员,通过数百次游击战,歼灭战成功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共歼灭六千余日伪军。

萧克在冀热察辽地区作出了杰出贡献,开辟了平北根据地,发展平西、冀东、热河根据地。形成了冀热察辽大块革命根据地,极大地调动了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

1942年,他又出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参与指挥该地区的反“扫荡”作战,壮大了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1948年,傅作义派遣四个师联合阎锡山准备进攻石家庄,当时解放军在石家庄内并没有主力部队驻守,很难抵御敌人的进攻。

萧克急中生智,巧妙地用“空城计”令傅作义大吃苦头,打消了其进攻石家庄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傅作义攻城的消息传到城内后,引起城中居民人心惶惶,纷纷准备举家逃难。萧克便故意带着石家庄市长在街上散步,百姓见他们如此镇定,便也就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在傅作义,阎锡山的部队即将抵达时,萧克命令守城军队主动出击,通过分割围歼的方式,将先头部队阎锡山的整个师全歼,活捉师长张翼。

傅作义在得知阎锡山的一个师大败后,认为石家庄内有解放军主力部队,于是命令部队回撤。就这样,在萧克的“空城计”下,石家庄成功解围。

1949年5月,萧克调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与林总等人指挥四野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战役,成功歼灭了国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为解放战争做出杰出贡献。

1955年授勋仪式上,萧克因为对新中国建立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排在上将之首。很多人觉得以萧克将军的贡献和资历,足以评到更高的军衔,但他对于军衔却毫不在意,始终将自己当做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可挥毫话江山,武能持剑平天下

萧克将军在军中有一个雅称:“儒将”,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是因为他在领兵打仗的闲暇时间,还喜欢钻研文学、书法,他的骨子仍有着一股文人气质。

萧克将军在建国之后,对文学,书法产生了更大的热情,他的办公室中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排毛笔,闲来无事他便会挥毫书写,孜孜不倦。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萧克将军还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创作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他以战火为笔,以硝烟为墨,谱写出了《浴血罗霄》,通过文字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年代。

这本《浴血罗霄》在出版后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萧克将军也成为了众多开国将军中唯一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将军。萧克将军能文能武,文可挥毫话江山,武能持剑平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劳勤俭,自力更生

萧克将军从那个艰难苦绝的年代走来,一直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习惯。他的儿子萧星华也并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份得到优待,从小就被萧克与蹇先佛所严格要求。

1947年,八岁的萧星华到了上学的年纪,但身在军队的他根本没有上学的条件,为了让萧星华接受教育,为国家做贡献。萧克在奔赴前线的前一夜写下了三千个常用的字,第二天一早将它交给孩子。

萧克深知此番前去生死未卜,对萧星华说道:“你一定要把些字会读会念,然后就可以看书了。”说罢便快步离去,奔赴战场。

萧星华十分懂事,每天念读纸上的字,有不会的就找识字的战士询问,就这样在战火中逐渐成长,和父亲萧克一样,养成了勤俭节约,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之后,他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入学的前一天,父亲萧克严肃地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要说起你的父亲是萧克”。萧星华严记父亲的嘱咐,他在学校隐姓埋名,从不透漏自己父亲的身份。

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萧克把他送到很远的学校上学,萧星华每周回家都需要长途跋涉。一次,萧星华很晚也没有到家,萧克和蹇先佛慌忙寻找,这才发现萧星华发了高烧,大病一场。

即便如此,萧克也没有改变对他的要求。最终,萧星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萧星华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父亲时,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20世纪70年代,萧星华的两个孩子萧云志、萧云松也到了上学的年纪。萧克虽然很疼爱这两个孩子,但仍按照家训严格要求他们,要求他们在任何地方不能炫耀自己的身份,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隐藏身份外,萧克还严格要求儿孙勤俭节约,一家人由萧克带头,很少买新衣服,都穿着靠缝缝补补过很多次的旧衣服。

就这样,萧克的两个孙子每天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上学,在同学聚餐时,两人也是从书包中拿出窝窝头来啃。许多同学上前取笑他们,他们也不以为意。

学校的许多老师看到他们如此艰苦的条件,十分心疼,便会经常关心地问道:“你们家里是不是很穷啊?如果是,你告诉老师,老师想办法帮助你们!”

不管是面对老师的同情还是同学的嘲笑,萧云志、萧云松始终只是报以微笑,并不以为然,只是一心勤奋地学习。在他们毕业几年后,曾经的老师和同学才了解到他们的爷爷竟然是开国上将萧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克将军虽然平日十分勤俭节约,但经常捐钱对家乡进行建设,帮助家乡建起高压电线塔和希望小学,成立了“萧克教育奖学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努力学习。

如此一位勤劳俭朴,无私热心的伟大革命前辈,又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去敬仰,去学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