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在本期文章《古人的读书方法真酷!》中,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一起向古人取取经,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比如:

苏东坡的阅读法叫“八面受敌”,这个读书方法的名字会让人想起他同时期的米芾在书法上的“八面出锋”,或许,好的方法都有一种“多面”的共性。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介绍,“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书太多了,人精力有限,看不过来。这和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问题一样,有时候觉得要看的东西太多了,难免畏难,然后就想放弃……根据苏轼的读书方法,其实我们读书求全不如求一。每次只带一个问题去阅读,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新开辟一个战场。这和打游戏也比较类似,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每次做一个。苏轼读《汉书》,第一遍重点看“治世之道”,第二遍重点看“用兵之法”……每一遍完成一个任务,等所有的都完成了,游戏也通关了,这本书也读明白了。

顾炎武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复习冬夏读的书。读书、复习各占半年,交替进行。他每次复习的时候,面前放一本书,同时还要请旁边的人朗读这本书,他边听书边记书。如果发现记的内容和朗读的有差异,就赶紧翻开面前的那本书……这很符合当代人对于学习的科学认识,因为调动了眼睛和耳朵。当视觉和听觉同时参与学习时,效果不可能不好。

好了,闲言少叙,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青年文摘》2024年第17期的素材世界吧。

热 点

提前包装,一天拍完一个月的朋友圈?

这个十一假期,“预制朋友圈”引起热议。在博主极限拍照6小时,预制国庆假期朋友圈,喊出“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口号时,也有人不解,“现在朋友圈也预制了”?

所谓预制朋友圈,可以理解为提前预设朋友圈素材、并选择不同时间发送的行为,比如出去旅游拍了成百上千张照片,不会一次性发完,而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分批次发朋友圈。大家就像是仓鼠囤松果一样,积攒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素材,直到时机成熟时,才将它们卡点释出。

有人高赞这种方式,认为一天拍完那剩下六天都不用化妆打扮了。但也不乏质疑,朋友圈应该是记录开心的或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做任务一样拍照打卡。也有人说,“预制朋友圈”可以留住曾经的美好,让这种美好一直延续到未来,是对粗糙生活的抗争,是身处贫乏中仍然抱有对精致的向往。

在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努力展示着自己最好的一面:好看又可口的美食、说走就走的旅行、精致无瑕的自拍……仿佛社交平台上的每个人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然而,当“预制朋友圈”成为习惯,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社交套路后,我们是否还能在朋友圈遇见真实的自己?毕竟,朋友圈可以预制,但人生无法虚拟,生活的肌理或许就是粗粝的,未修饰的真实,才值得我们珍视。

但同时也应看到,“预制朋友圈”不仅出于人们的社交焦虑,其背后或许还折射着当代青年人自我安慰的心理需求。对于“预制朋友圈”的年轻人来说,朋友圈依然在提供平乏生活之外的一种可能性,“那样的生活曾经存在过”,并将为当下和未来提供一种想象。

适用主题

社交;想象;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 物

从景泰蓝花瓶到月壤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在月球表面抠出一个中国的“中”字。这一切,离不开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的付出。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叶培建从小便知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1978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在瑞士留学期间,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那里展出了代表世界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作品。有一件展品让他深受震撼,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它的所属国是美国。而同期参展的中国作品,是景泰蓝花瓶。一个预示着未来,另一个则代表过去。一种使命感从叶培建的心底油然而生。

他在瑞士求学5年,毕业后立即回到祖国。当时,有人问叶培建选择回国时经历了什么思想斗争,他说:“没有斗争,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已过花甲之年的叶培建以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身份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当年的那块“岩石”终于不再高高在上、只可仰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没有创新,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哪来的赶超。”叶培建说。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到嫦娥四号任务时,很多人主张仍然正面着陆,因为这样有把握、更安全。关键时刻,叶培建力排众议,坚持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我们搞科学探测,不应该怕失败,每一步都要有创新,要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最终,嫦娥四号攻克了在月球背面的通信和安全着陆难题,创造了世界第一。2020年11月24日发射的嫦娥五号,不仅带回了1731克月壤,还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又开创了一项世界先例。

叶培建常常告诫年轻的航天人,深空探测的意义绝不仅仅来自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力量的象征。“我们要憋着一口气,我们是为国家荣誉而战!”

——《从景泰蓝花瓶到月壤》

适用主题

创新;贡献;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 事

焦虑时把自己想象成一种食物

看到一个女孩分享她记了5年的一句海报标语:“It's okay to fall apart.Tacos fall apart,and we still love them.”崩溃是可以的,毕竟塔可(墨西哥卷饼)也四分五裂,但我们仍然爱它。这个“四分五裂”翻译得有点生硬,我实在找不到词了,但是能意会就好。

总之,我一瞬间就觉得这是个很绝妙的比喻!

每当我们因为某个缺点而焦虑时,是不是就可以找到对应特质的食物,从而发现即使食物也有同样的问题——但还是会有很多人爱它。

比如有人会焦虑自己过于敏感。那你是一碗柔软易碎的蒸蛋,需要轻拿轻放认真对待,但总会有人喜欢你细腻的口感。

又比如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过于锋利。那你是一只小辣椒,你呛得人眼泪狂流,但总有人喜欢这种痛快感。

还有人觉得自己太内向。那你是一碗需要细细品尝的蔬菜饭,味道不浓但十分丰富,总会有人喜欢与你相处时的舒服。

我觉得,光是一想到所有的食物都有它的受众这一点,就会让人觉得莫名的安慰。而我们也像那些食物一样,会有欣赏自己的朋友、陪伴左右的伙伴。

——《焦虑时把自己想象成一样食物》

适用主题

食物;安慰;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 点

跟问题保持距离

但凡遇到点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我们总想着赶快做点什么,如果暂时没有思路,就会陷入痛苦和焦虑。在无计可施之际求助他人固然是方法之一,但我始终坚信能给出最好答案的只有自己。

而很多问题之所以看上去很难很复杂,有时候不过是因为我们离它太近了而已,有时候退后一步就会别有洞天。

不妨试试用下面这三个问题重新问问自己——如果遇到这件事的是我最敬佩的人,TA会怎么做?如果遇到这件事的是我的朋友,我会怎么帮 TA 分析?如果是十年之后的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怎么办?

作为“眼下的自己”想不通的事,不妨用“意志力拟态”切换,为未来的自己重新审视局面,近距离地盯着雪白桌布上一块擦不掉的污渍只会让人恼火,但是退一步,或许可以将它画成一朵梅花。

变的不是问题本身,不过是我们与它的距离而已。

——《跟问题保持距离》

适用主题

距离;自我;审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 句

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

——丰子恺

适用主题

友谊;关系;相处

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

——[荷兰]文森特·梵高

适用主题

情义;生命;重生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

——(唐)韩愈

适用主题

修养;坚守;刚正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明)洪应明

适用主题

清净;活泼;宇宙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