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

宗教与佛教的定义

在中国的古籍里有“佛教”这个词,但是在古籍中,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诫,具体指佛经所记载的佛的言教。比如“七佛通戒偈”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里的“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诫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讲的佛教,是指作为一种宗教的佛教。这种佛教的讲法,主要是近代从日本传过来的,它指一种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宗教。作为宗教,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一致的地方。如果按照宗教学的研究对象看,佛教显然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它具备其他宗教所共有的一些特点,比如有教主、教义、教团,而且是我们国家法定的正规宗教之一。

关于宗教的定义,现在的统计,全世界有一百多种,几乎没有哪一种被世界各国的宗教界跟学者所公认。中国的宗教各有各的特点,要概括出一个普遍性、准确的定义,确实很难。我们国家,一般用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体系;西方国家用的比较多的是,提供给人安身立命之本的信仰体系。总之,宗教共同的特点是有一个信仰。佛教现代领袖太虚法师曾经讲过,各个宗教的源头都是教主的宗教体验。大多数宗教体验,都是人神交通的体验,就是他作为一个人,体验到或者看见高于人的神,或者通过某一种方式跟神发生交流,然后由神传递给他一种信仰。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宗教的实质应该说是人神交通的产物。用现在的话来说,神可以看做是地球外的球外文明,或者是比人类高的宇宙生物,他跟地球人进行某一种方式的交流的产物。从宗教学来讲,它是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与社会苦难矛盾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异同

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样的地方是,它也是源于教主的宗教体验,但显然有不一样的地方。

佛教的宗教体验是一种觉悟,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在佛教看来是一种智慧,现在的心理学把这种宗教体验划归于“意识转换状态”。我们日常的意识大概有十多种活动状态,还有人所不知道的非常特异的一些活动状态,叫做“意识转换状态”,比如由禅定所得的经验,由通神所得的经验等等。释迦牟尼佛所得的体验是在禅定的基础之上,通过用智慧观察人生痛苦的根源,所获得的一种觉悟。在这一点上,跟其他宗教的教主所获得的宗教体验有很大不同。比如耶稣跟默罕默德,他们主要是通过跟神、上帝或者真主,进行交流所获得的宗教体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是通过自己的修行,我们把它叫做瑜伽实证,用瑜伽实证的方式自己得到的一种觉悟。

其他的宗教大多数都崇重信仰,强调必须绝对的信仰神,而佛教正好相反,非常反对信仰神。它不否认有神的存在,但是它认为神只不过是比人智慧高一些的众生,值得尊敬,但是并不一定值得信仰。应该信仰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一种智慧。所以梁启超讲,佛教的信是一种智信。很多宗教的信,是出于人感情上的一种宗教信仰,把他自己理想的信仰对象都加在神的身上。这个神,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是人按照自己的信仰所塑造的。佛教在这一点上,与一般的宗教,尤其是西方人所认为的一般的宗教定义,确实有很大不同。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列举各种意识形态,他把佛教列为一种,宗教另列为一种,这说明恩格斯认为佛教不属于宗教,它是一种单独的社会意识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竟无居士对佛教的定义

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在二十世纪的初期,当时的佛教界和学术界就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在当时,宗教是社会革命的一个对象,一般的人,尤其是激进的人都认为宗教是很落后的东西,应该被打倒。所以,护持佛教的佛教徒,就要强调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当时,以欧阳竟无提的口号最响亮。他的口号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超宗教、超哲学、超科学,亦宗教、亦哲学、亦科学”。这个定义对于佛教来讲是最好的定义,佛教确实是具有这三个性质。

佛教“亦宗教、亦哲学、亦科学”,因为它在形式上,尤其是信仰的形式上,跟其他宗教没有太大差别,显然属于宗教。而且大多数佛教徒的信仰,跟其他宗教徒的信仰也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佛教徒虽然很多,但是真正智信,信仰佛教智慧的,在佛教徒里边占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说佛教是宗教,这是合理的。

佛教亦哲学。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哲学,但是其他宗教的哲学都没有佛教的哲学丰富。台湾的著名学者方东美认为,佛教华严宗的哲学超过了所有西方哲学。现代科学比一百多年前发展了很多,拿一种简单的唯物论、唯心论显然不足以概括现代科学的成果,不足以解释世界。最近几十年,又出现很多比唯物论跟唯心论更高一些的哲学。但是跟佛教华严宗的哲学相比,这些哲学还是显得比较幼稚。而且佛教非常重视哲学思辨,佛教的修行是必须要用哲学思辨才能在禅定当中修观。所谓的观,就是用哲学观进行思考,用哲学的方法究明自己身心世界的奥秘,有人把这叫做内求的方法。所以有的人把佛教完全看作一种哲学,如果就它的教义来讲,也是有道理的。

佛教亦科学。佛教里边有一些结论,完全被现代科学证明了。比如,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虫,人的身体里有八万四千户虫,这是佛经里边经常讲的,现在在显微镜下发现确实是这样,而且数量不只八万四千。现在证明,在人的身体里边,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细菌,光是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一百多亿个细菌。还有关于世界的广阔的宇宙图景。在佛教的《华严经》里描述了佛教所说的“法界”,法界大略相当于现在的宇宙,一个宇宙全景。我们要描绘宇宙全景,现代的科学用哈勃望远镜所见的仅仅是很小的一个范围,描绘宇宙全景在人类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华严经》里就描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宇宙全景,这个全景叫做世界海。世界海有二十层,在每一层里有百亿日月组成的世界,大概略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星系。而且它描述这个世界海里的世界的形状大概有一百多种,有的像螺旋状,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像蝴蝶,有的像一座宝塔等等。现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星系图景,确实跟这个非常相近。而且经里边讲,这些世界都处在不停地旋转当中,现在证明,所有的星系都是在旋转。关于更深层次的人的心理、人的身体,还有物质与精神最深层的关系,这些哲学上、科学上最前沿的问题,实际上佛经里边都讲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九世纪初期,佛教由在印度的一批英国人介绍到西方,当时正好也是西方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当时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看了佛教对人心细致的分析以后,都非常吃惊,因为它的细致程度超过了西方心理学家对人心的研究。佛教大概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人有深层心识,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过了两千年以后,大概莱布尼茨才提出有深层心识,然后发展到弗洛伊德,才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深层心识学说。所以西方心理学家把佛教看作一门心理学,他们现在的定义是有某种宗教背景的心理学。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能够应付科学时代信仰需求的,只有佛教。很多西方的思想大家也这样讲过。现在科学界,尤其是一流的科学家中,关注佛学的人不少。吉林大学王教授,多年以来一直在美国讲《楞严经》。他主要的听众是一百多位科学家,其中有很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学习佛经不一定是信仰佛教,他是想从佛教哲学里得到科学方面的启示。其次,他们想从佛教里边得到一种研究方法,解决科学的瓶颈问题,因为佛教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身心世界的方法,尤其是提高智慧的方法。在现在高层次的佛教徒里边,对佛教有兴趣的,学量子力学的人最多。比如当代很优秀的佛教学者周贵华,他研究唯识学很好,他是北大量子力学的硕士,读了佛教的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前主任王守益先生,有一个科学家的团体,办有刊物《佛法与科学》。物理学家王季同研究佛学影响也很大。像科学家这么关注一种宗教学说,这在其他宗教里是没有的。所以说佛教亦科学,完全可以这样说,尤其是心理学方面。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当然也可以这样说。非宗教,虽然它跟其他宗教有共同的地方,但它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崇重智慧不崇重信仰,这一点跟宗教又是相反的。宗教是有神论,佛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无神论,尤其是禅宗与原始佛教。当然就可以说它是非宗教。

佛教非哲学。如果说它是哲学,哲学家会承认,但是佛是不承认的。佛认为,如果说他是一个哲学家的话,《金刚经》里讲,这叫做谤佛、诽谤佛,因为把佛降低了,只把佛看作一个哲学家。哲学是运用人的理性思维自由地进行思辨的一种学问,它的成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片面的。它跟科学一样,可以发展,可以辩论。但是佛法就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是不可以辩论的,也是不可以宣讲的。所以佛说法的性质跟哲学家讲演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佛经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现场教学记录,它不是一个哲学著作。佛说法的过程,有人把它比作实验报告,因为它的写法跟实验报告的结构非常相近。它记录这一次说经的过程、听众、反应、所说的经等等。而这个现场说经,不仅仅是说经,他是一种现场教学。他说一句,下面的人马上照着做,是一边说一边修,说到修到。所以很多佛经的末尾记载,佛说完这部经以后,多少人证得阿罗汉果,多少人证得“法眼净”。“法眼净”就是打开了智慧眼,相当于禅宗的开悟。这是一种实验报告。一般的人看佛经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尤其是研究佛学的人认为,佛经与其他的哲学著作是一样的,把它当作一个哲学著作去研究,实际上性质完全不同,所以说它非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非科学。因为科学有严格的研究方法,而佛教所用的方法虽然与科学有共同的地方,但明显有不同的地方。禅堂大概可以看作实验室,但它不用仪器。科学是用外求的方法去研究物质世界。如果是研究心理学的话,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动当作一个物质现象,用研究物质现象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研究社会问题。而佛教的方法跟这个显然不一样。佛经里边虽然也讲了好多数字,有多少个世界,从某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多远,有多大,但是这些大多数都是文学性地描述。科学必须是非常确切的,而佛经里的这些描述都是非常不确切的,不能把它完全看成一种科学,所以也可以说它非科学。

佛教“超宗教、超哲学、超科学”。超宗教,它具备宗教的特点,但跟一般的宗教又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超级的宗教。它虽然有哲学,又超越于其他哲学,所以可以说它超哲学。它有很多科学的内容,也有很多科学的方法,但是又超越科学的方法,所以说它超科学。太虚大师曾经讲过,现在科学界所承认的科学方法,只能叫做狭义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广义的科学方法,必须加上东方宗教长期以来所使用的瑜伽实证的方法。通过在内心深处做功夫,自我调节身心的这种方法,来研究自己的身心。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方法,但是科学基本上不采用它。太虚大师的说法非常好,如果把现有的科学方法再加上佛教等宗教所使用的瑜伽实证的方法,这可以看做完全的科学方法,有希望揭开所有的宇宙之迷。只用现有的狭义的科学方法,不可能揭开所有宇宙之迷,尤其不能揭开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用欧阳竟无的“是、非、超”这三句话来概括佛教的性质是比较准确的。作为形式的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其他社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特点,比如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它是发展的,适应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形态。在现代科学的时代,应该对宗教尤其是自己的信仰,用佛法的如实知见作冷静的观察跟把握。如果这样把握的话,宗教所讲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信仰有它的积极意义,有它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有它消极的一面。尤其是教团,它也跟其他的社会实体一样,也可能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跟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的发展时期划分

宗教现象,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它跟所有的历史文化现象一样,也要遵循它自身的一些发展规律。所以佛法是真理,佛教就不一定是真理了。它是由信仰佛教的人在佛法的引导下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所以它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样的佛法,传到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形态。在教义方面会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在制度方面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在出家人穿的衣服、作的仪轨、佛像的形状这方面,不同地区的佛教都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这跟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会随着历史、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客观地看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它是流不是本,它跟佛陀讲的佛教不会百分之百地完全一致。

多种佛经都作过预言,佛法是永恒的,但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必然有它的发展规律,就是从正法到像法再到末法,最后到灭法,而且经里都有讲时间。早些的经里讲得时间很短,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五百年,但是现实超过了这个时间。大乘经里,我们中国佛教公认的一种说法是正法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从现在看,这种说法比较合理。正法时期的特点是有教有修有证,意思是佛的教法存在,修持的人非常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也很多,这个时期只有五百年左右。

过了五百年以后,像法时期一千年,像是相似的意思,或者只有佛像的意思,就是相似于佛法。定义是有教有修无证,就是说佛法还存在,信仰修持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即身证到阿罗汉果的人基本上没有。我们从佛教的历史看基本上是这样。大概过了五百年以后,无论印度还是中国,证到阿罗汉果的人还是有的,但是很少。佛教传入中国大概是在公元前2年,已经是像法时期。从《高僧传》看,从东晋到南北朝这个阶段,虽然证到阿罗汉果的人很少,但是证到三果、二果、初果的高僧,二、三十个还是有的。

末法时期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大概公元974年以后,从五代到北宋,这个阶段确实基本上符合于佛经里边的说法。虽然佛教的教法都存在,但是真正认真修证的佛教徒并不是很多,而且越来越少。信仰佛教的人很多,但是他不一定把全部的生命用于佛法的修持,所以即身证到阿罗汉果的几乎没有,但是证到三果、二果、初果的大师,每一个时代还是有的。

末法时代,即身根本没有可能证到阿罗汉果,自己获得解脱,或者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证到三果、二果、初果的人是有,但是非常少。比如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证到初果、二果应该是有的。弘一大师临终时写有四个字:悲欣交集。开悟的人看到这四个字,马上就会明白弘一大师在讲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净土法门

要了生脱死,即身超出轮回,只有一个法门——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通过自己的深信切愿,佛的他力接引,即使证不到初果、二果,是一个道前凡夫,甚至是有重大业障,即将堕入地狱的恶人也能够了脱生死。实际上,今天的人,包括我在内,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恶人,因为具足十善才能称为善人,十善里有一个是不瞋恚,就是不生气,这要做到是非常困难的。还有不贪,要做到没有贪欲还是非常难的。实际上从北宋以后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开悟的也好,没开悟的也好,大概大部分的人都是趋归于净土这一门。或者根性好一些的,先是修禅宗,禅宗开悟以后都是念佛。因为开悟以后他会明白,自己顶多证得一个初果。严格来讲,破了重关,也只是一个须陀洹向,初果还达不到。在一刹那之间或者比较短的时间之内,你能够亲自体验到相似于涅槃,亲证诸法二无我,或者五蕴皆空的涅槃境界,对三宝建立确定不移的信心。从大乘来讲,有了无生忍,就是对诸法无生的真实本面能够完全接受,而且是一种现量的接受。就是直觉上接受,确定不移,而且再也不会动摇。即使证到这样,修行再前进一点,证到须陀洹果,要求把烦恼伏住。他平时没有烦恼,似阿罗汉,表面上看跟阿罗汉没有差别。他只是在偶然的时候碰到偶然的事情生起一些烦恼。修到这样还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乘还有七返轮回。按照佛典里边的说法,最快能够证到阿罗汉果的时间,有的即身就能证到,但是很少,最慢要一小劫,一般的说法要一千多万年。他从人间命终以后上生到天上,然后再下来,这样往返七次,时间非常长。

当然,学佛还是要把佛教的教理弄通,把佛教的历史弄通,把现状弄通,把自己看明白,是属于哪一种根性。是不是修了密法以后就能够即身成佛,是不是出家以后就能够证到阿罗汉果。我虽然主要修念佛,但是我不太同意当代的净土宗,无论哪一个宗派都是不完全的佛法。周贵华教授把它叫做祖师教,就不是佛陀教,它跟佛陀教还有一定的距离。佛陀讲的净土法门跟现在有些法师讲的净土法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讲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时间或者有一定的对象。而且净土法门的内涵也很深,后来的有些人就把它弄得越来越狭窄,只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持净土三经,其他的经也都不要看,其他的也都不要修。这样修下来产生的弊端到处可见,念佛的人很多,实际上作科学的调查,最后临终的时候能够安详地往生净土,具有瑞相的大概有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如果你冷静去考察一下原因,为什么经上说只要十念发愿就能够往生,但很多人信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佛还不能往生?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净土宗是建筑在整个大乘佛教教理基础之上的一个宗派、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应该以佛教最基本的那些东西作为基础。四谛、十二因缘应该都要知道,六度应该都修,尤其是净土法门所讲的净业三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孝养父母……就是你要做一个好人,你要尽到世间、家庭、社会的责任。好人都做不到,想要提升到菩萨的境界,想要往生净土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广泛地学习教理,永明延寿禅师叫做“万善齐修归净土”,就是只要有条件能够修的,佛教里边所讲的,都应该修行,福慧双修。尤其要掌握在现代生活当中如何应用佛法的智慧使自他能够得到利益。佛法讲,佛教所追求的目标有三种利益。第一种利益是现法安乐,就是今生今世作为人生幸福的这种安乐,第二种后世安乐,第三种究竟安乐。往生净土是一个究竟安乐跟后世安乐。我们首先应该求得现法安乐,在佛法智慧的指引之下能够使世俗的生活起码过得不比一般人差,这样你的心才比较安定,你也有比较充足的把握能够往生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法

佛法的定义与佛法的基本精神

佛法的定义,在经书中指佛陀发现的真理。法可以解释为真理,或者佛的心中、智慧中所出现的一切。法的定义是规则,跟现代汉语里法的含义基本一样。佛法是佛教信仰的核心,简称为法。佛教信仰的三宝:佛、法、僧,佛是佛教的教主佛陀,意思是觉者、大觉悟者;法是佛法;僧是指按照佛法修行,证到圣果的圣僧,包括出家人跟在家人。在这三宝里边,法宝的地位最高,经里边讲,诸佛也都归于法。法不是神明,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真理,或者理解为一种规律。佛经中多处讲,法不是我所作,就是说不是如来创造的,不管佛出世不出世,法仍然是这样,它是一个客观、本然的真理。佛只是发现了它,不是创造了这个真理。我们讲佛教是智慧的宗教,智信,主要是讲佛法,这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佛法的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博大深广,它的基本精神可以用佛经里经常出现的“如实知见”四个字来概括。如实知见就是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知它。知跟见是不一样的,知是一种理性的、道理上的明白,就像明白某一种科学、某一种知识一样。见就像我们眼睛看见东西,是一种直觉。也就是说,对于真理,不仅要明白,而且要像眼睛看见一样,是一种直觉的明白。我认为人类文化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发明就在这个地方,就是当你如实知见的时候,就能够达到佛教理想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升华,是不可言说的一种境界,用道理很难推出的,也很难用科学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实知见,首先要对我们人类现在的认知方法和认知结果进行理性的批判。物理学家王季同讲,佛陀是对人的认知方法进行检验的第一人。科学家要进行实验,先要检查他的仪器。我们要如实知见世界人生的真面,必须首先检查我们所用的认识方法是不是能认知到真实,这就是认知批判。佛教在这一方面跟现在一流的认知学家、心理学家的结论基本一致。我们认知世界,只能用我们先天禀赋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各自接收它所能接收的信息,经过意识的处理加工后,用语言来表述,形成我们的知识系统。但是这六种感官的认知都不是直接的,是通过原有世界的信息,刺激我们的感官,转变成一种我们可以认知的符号,由这些符号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比如光。据物理学的发现,光是一种电子振荡,但是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电子振荡,最后表现在我们的肉眼里是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一样,振荡频率不一样,表现为不同颜色的光。佛教讲如幻,幻就是魔术,这件事情是没办法解释的,它就是如幻。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电子振荡,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我们用自己的符号建构的世界。就像我们用地图,按照地图可以行动,但是地图并不等于世界。可以按照地图找到某个地方,但是不能在地图上建房子、建花园。现代最尖端的科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说人类就像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天上只有五条窄缝,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条,我们始终是通过这五条窄缝透过来的光看外界世界。

我们拿这种不究竟、不真实的认识建立起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产生了佛教所讲的种种烦恼。烦恼的定义跟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凡是使心不能宁静,这样的心理活动都叫烦恼。佛教认为宁静的心态是最理想的,凡是使人不宁静的都是烦恼。因为各种烦恼,我们就造各种业——身口意的活动,这种活动有善有恶。它跟其他的物质运动一样,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就必然要遵循它自己的规律,引起自己的结果,那就是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生痛苦跟生死的轮转,这是我们人生现实的缺陷。

对于现实缺陷的揭露,佛教在所有的文化体系里是最无情、最冷静的,实际上是非常合理的。它所讲的并不过分,无非是讲生老病死是苦。年轻人体会要浅一些,越到老年越能体会到,疾病确实是苦,衰老确实是苦,死亡更是一种最大的痛苦。如果说人生是幸福的,那么死亡就是这种幸福的永远终结,这种痛苦的压力促使人解脱痛苦,提高自己的生存境界。尤其是获得永生,这种内心深处的追求。从人类出现始,就有这种追求,这在考古学、宗教学方面有很多发现。在现有人所知道的地球生命里边,只有人有这种不死的信仰,这被基督教看作是人兽之间重要的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常与无我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这在佛法里边有很深的研究。人的本心中就有一种向上追求的动力,这种动力促使人产生信仰和追求,把自己从不自在的境遇里边解放出来,获得安乐、幸福、永生。涅槃可以解释为永恒的幸福安乐,这是人本性当中的一种需求。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有这种本性的需求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实现。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按照佛教的方法,必须用自己的理性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本来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的真实。我们的现象世界都是有生有灭,都是无常的,必须要找到一个常的,不生不灭的,佛教把它叫做无为法。无为法的特点就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而我们的宇宙,从物质现象到心理活动,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念念生灭变易的。我们的身体更是这样,不断在新陈代谢,全身的细胞每七年更新一次,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葆自己的青春。这在佛教看来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人完全具有变革自己的生命,趣向涅槃的可能性。因为人的心灵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宝藏,佛教用“不可思议”四个字来形容它的功用。如果把它潜在的功能开发出来,我们是不可能想象的,妙到不可言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宝藏,具有佛所获得的全部功能,全部的智慧。佛就是发明了开采自己内心宝藏的方法,叫做道。道最核心的就是如实知见。对自己人类的认知进行批判以后,拿我们本来就具有的理性跟感性认识去认识我们的现象界。如实的观察现象界、有为法的实质,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并不在现象界之外,现象界的本质就是无为法。

一般来说,佛法是从观察现象界的无常开始的。不论是山河大地、人的身体、心理活动,我们拿直观去观察,拿理性去分析,都可以发现它是无常的,不停地在生灭变化当中。如果分析到最小的时间单位,佛教叫“刹那”,也是变化的。如果分析到最小的物质单位粒子,也是在动、在变的。电子绕核转动,每秒钟二十七万公里。甚至在一秒的万分之一时间里停住不动,这种东西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与内心深处都是发现不了的。从无常必然得出无我的结论。我的定义是自在,能够自作主宰者。我们一般都认为我是能够自作主宰的,我有理想、志向、本事,怎么能说没有我自己呢?拿无常去分析,是没有的。如果说身体是我,身体不断在新陈代谢、在变化。梁启超说,凭什么说五十年前坐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小孩就是现在老态龙钟的梁启超呢?还有,人的心理活动全都是念念生灭,没有一个念头可以永远保存。

现在脑科学发现了很多感觉感知的区域,在大脑中都是有定位的,但就是发现不了自我意识在什么地方。自我意识在什么地方,佛教是讲的。但是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我是没有的。这即是一种如实知见,而这种如实知见也是一种道。这样观的时候,人的身心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就是佛教独特的发现。如果说无常、无我是一种哲学的话,无常无我的观察,就是一种修行,不是哲学,它会使人的身心发生奇妙的变化。这种奇妙的变化有一个临界点,就是禅宗所说的开悟,其他宗派叫做见道,就是亲自见到涅槃或者真实、真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悟的三方面功用——三德

开悟有三个方面的功用,大乘叫做三德,德是用途的意思。第一叫做法身德,就是有一个法身,法身不像我们的身体是由血肉之躯构成的,它是以整个宇宙、整个法界为身,是永恒不灭的,这样我们就不害怕肉体的死亡了。

其次是般若德,般若一般翻译为智慧,但它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智跟慧不一样。慧的意思是抉择,就是明白某个东西是对是错,究竟怎么样。智是直觉,一般人不具备的、很难言说的,是对宇宙人生体性的一种直觉的认知,对法身、对体性的直觉认知。这种直觉认知具有平衡自我心理的巨大力量。它发自法界的内心深处,跟整个法界的律动同步,所以它的力量非常巨大。如果用道家的话讲,那就是无极。人总是被自己的情绪所扰,训练情绪在心理学上来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要拿理智的力量改变它。虽然明白道理,但是要改变它这个力量不够。儒学就是拿理智的方法对治人欲,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有用。给别人讲用这种方法能够对治,结果不能,就变成假道学。心理学家在治理情绪方面有很多技巧,但是也只是有效而已,效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般若的力量非常大,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般若的话,它可以使人的心灵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对宇宙人生有一种洞察,人就会变得很超脱,无私、无我。历来无私、无我都被作为最完美人格的典范,所以这种般若可以改造人的心灵,改造人的性格,改造整个人格。它还有一种处理事情的直觉智慧,初地菩萨的时候,这叫做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有观察事物体性的一面,又有观察现象的一面。它观察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直觉的智慧,能够看到这个事情的方方面面,不会出错,而且非常敏捷,这样人的智力就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第三叫做涅槃德,得到智力也是一种享受,但是人的享受里最重要的还是享受快乐跟幸福。涅槃就是快乐跟幸福。涅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解脱感与放松感。我们人的身体跟心灵始终是被各种条件所制约,就像被很多绳子捆住一样,是不得自在的,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修行,最后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绳子都解开。解脱就是把所有束缚我们的绳子都解开,佛教描述,世间最大的快乐是第三禅禅定里的快乐,它是身心两个方面都在持续的一种快乐,但是涅槃的快乐要远远超出第三禅的快乐。

按照华严宗的说法,这三德发展到极致就是无尽缘起。自己享受这是一个方面,再用来利益众生、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这是另一方面,有我们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要对不美好的世界进行改造。比如佛教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根据自己的智慧改造建设而成的。这是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的结果,实际上是佛跟无数的佛弟子用自己亲自修证的经验,可以说是实验,已经证明了,它确实是能这样。而且,道理说起来非常深奥,但是做起来非常简单,无非是在自己的念头上,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工夫,用智慧调节自己的心理。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经费,不需要依靠别人,不需要依靠神明,自心具足一切。完全可以用自己本来就有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种智慧非常简单,如果明白了它应用起来,甚至几句话也都可以,几个字也可以。实际上修行的时候只用几个字,最后凝结到一个梵文字母“a”,代表无生,有很多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二的思想

有人把佛法的发现当作打开宇宙奥秘的总钥匙。它是非常高明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可以应用于自己修证,也可以应用于各门科学的研究,社会上各种事业的处理。特别是从超然的角度对于人类的整个文明创造活动进行冷静的批判,对现存的一些人类的迷茫和矛盾进行批判,就是不二的思想,不二的关系。不二就是不是两个,是互相关联的,甚至是一体。比如身心不二,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身体跟心是两个,实际上心理活动影响身体,会造成很多的身心病。再一个心色不二或者叫做心物不二,心灵世界跟物理世界在底层是一体的。现在的科学方法是把心灵撇开以后单独研究物质,这种路径永远不可能揭开物质的奥秘,因为它的底层跟心灵是一个东西。还有,这个世界是依正不二,我们的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人类破坏环境、污染环境,依正不二主要就是批判这一点。从佛法来看,现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有严重的问题,如果按这条路发展下去,终归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佛教里边讲有几个劫,劫难,佛教认为完全可以转变,因为劫又掌握在人的手里。人如果掌握了智慧,能够如实观察宇宙人生,大家共同来创造地球文明的话,完全可以转变,而且提出了转变的方法——人人都按照智慧净化自己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学

佛学是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个很热的名词。原来在佛教里边,指的是学佛的人学佛修行这件事。而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佛学指的是一门学问,像物理学、化学一样。研究佛教的学问,尤其是研究佛法的学问,在学术界大家都把它叫做佛学。现在大家一般还是叫佛学,就是把佛教的整个内容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用研究一般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去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也很有意义的,可以对佛教的历史跟传统进行反省与批判。这对现实佛教的建设,对帮助世人正确的认识佛教是有意义的。其次能提供给有兴趣的人,跟与这个专业有关系的人一种知识。佛教的影响非常广,文学、哲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各个方面,都跟佛教有关系。中国古代的文人中,不信仰佛教,在作品中没有表现佛教思想的,清朝以前不多。所以如果不研究佛学的话,研究其他学问都会遇到障碍。它也算儒学、道学、佛学三大学之一,必须要继承,要有相当数量的人去研究。

佛教的历史当中,文献学方面,考古学方面,比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是,佛教中有一些特殊的记载,修行以后有些人出现神通,有些出现一些超常的现象。对于这些记载,如果是不相信佛教或者太相信佛教,都比较难于处理。尤其是藏传佛教,它的记载里边有很多神话。这件事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确实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如果这些搞不清楚,那么对佛教历史研究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对佛教的教义教理,对佛法的研究,现在主要是用思想史、哲学史的方法,用这两种方法研究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非常困难。佛法的表述跟其他哲学不一样,它认为佛法终归是不可言说的,要把不可言说的东西说清楚,要有另外的一些手段,因此它互相矛盾的说法很多,难懂的东西也很多。有的禅宗公案就是要让没有开悟的人看不懂,只有开悟才能看懂。佛教很多较深的教理都是讲修证的,如果自己没有修证经验的话,非常难以对古人的说法下结论。

所以,对佛学不要看作纯粹是学术研究。佛学跟哲学不一样,它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人信仰,会把它拿来实践。如果讲佛法的人讲错了,拿去修会有很危险的结果,甚至会导致修行者死亡,所以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中国古人有两句诗说,“宁可铁轮顶上旋,不把佛法做人情”。就是说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要我看人情,明明是错了却说他对了,这件事情绝不干。人的肉体的生命在佛教看来并不是最宝贵的,而智慧生命更重要。把人的智慧生命破坏,罪过很大,责任也很大。所以佛教界对于讲经说法从来都是严肃的。佛法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一般只能用思想史、哲学史的方法,去进行一些梳理,论述一下它跟当时社会历史的关系,跟政治的关系,跟其他文化的关系,还有互相之间的一些差异,大概只能做这些文章而已。所以有人讲,佛法是不能研究,只能去实践,不能研究。

佛学研究的方法——解行相应

佛教讲,要用解行相应的方法,理解了以后要行,要去实践,实践当中又会发生新的解。解跟行要互相结合在一起,叫做解行相应。这种方法我认为是研究佛教的教理不可或缺的方法。佛教学或者说佛学,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有它的困难,而且它的要求很高,佛教的典籍非常多,汉文佛经的典籍有四亿多字,还有其他文字的,大概有十多种古代文字,梵文、巴利文、藏文、古藏文等。大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文科里边,佛学是最难研究的,它要求的素质非常高,要通达多种文字,哲学的天分要很高,悟性很好,还要历史知识很好。现在研究佛法还要懂自然科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现在有很多佛教专业的研究生,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是自得其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佛

学佛的意思就是以佛为榜样,学习佛菩萨的修行。今天,尤其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学佛不一定开始就学习过去的佛教徒,首先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吃素,每天要做早晚功课,然后很刻板的按照一些出世间的观念到社会中去做人。这样你就会活得非常累,在佛教的信仰和现代生活中就会形成尖锐的矛盾。二十多年来,到我家来的这种年轻的学佛者很多,有的因为过于虔诚,完全按照传统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世俗社会中生存,最后弄得内心非常矛盾,非常紧张,甚至有自杀的。他们用佛教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慢慢就变得跟单位里的人、社会上的人格格不入,对当今社会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厌烦,然后就生活得非常苦恼,也没法学佛了。自杀在佛教里是犯了很重的戒,自杀比杀他罪过要更大一些。所以有学者讲,年轻人不适合于学佛。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是有它的道理。

佛法的智慧非常深广,它里边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互相矛盾的,两极化的也有,法门也非常多。一个人要把佛法的道理完全学透是一回事,学透以后要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又是一回事。把这两者都解决好的话,没有三十年的时间,恐怕解决不了,而且你的根器、悟性还要很好。只是把佛教的教理完全学透彻,像我这样当作一门专业来学习,起码也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有把握说对佛法有一点理解,可以写文章,可以给人讲,要不然心是虚的。然后要把这种适合于自己修学的法门,把世俗生活跟宗教生活的关系处理好,这件事情更难一些。所以佛教强调学佛第一步,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如果有善知识的指导,时间就能够缩短。把佛法学透彻的时间,甚至可以缩短到三天,因为佛法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又是非常深奥的。把它讲得很好,三天之内都有可能把它学透彻。处理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技巧,实际上也不难,只不过需要有经验的善知识的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陈兵教授,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