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国家元首是“大总统”,首任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是袁世凯。袁世凯去世后,大总统职被北洋军阀把持(北洋政府),孙中山在广州自立为非常大总统(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北伐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由“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取代。1946年11月,蒋介石召开了“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即“制宪国大”;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再次召开“行宪国大”,即施行《中华民国宪法》的国民大会。在“行宪国大”上,“中华民国总统”一职被再度使用,蒋介石当选。只是称呼和以前相比,“大总统”的“大”字没了。

一般认为,在从1912年到1949年、三十多年的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2.袁世凯、3.黎元洪、4.冯国璋、5.徐世昌、6.曹锟、7.蒋介石、8.李宗仁(代总统);其间,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的有: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林森。但实际上,中华民国历史上的真正最高权力执掌者只有四人,分别是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蒋介石。

除了上述名单中的这些人之外,在权力更迭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曾经短暂担任、或代理过国家元首的人。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吧。

第一个、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后,至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已宣布独立17个省,即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获得17票中的16票、当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于南京总统府(原清朝两江总督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参议院,制定了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为临时首都。这是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的劝说下,接受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曰“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云云。至此,爱新觉罗·溥仪逊位,中华民国正式取代、继承了大清帝国。

第二个、袁世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参议院选举为第二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都迁往北京。

中华民国首都迁至北京后,直到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袁世凯曾担任清廷的北洋大臣,负责北方地区的洋务(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在此之前,他曾受命在天津一个叫“小站”的地方、以德国军制为蓝本训练新军,培养出一批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这些人在袁世凯之后、先后成为影响中国时局的军政力量,史称“北洋军阀”;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始祖。

1912年底至1913年初,北洋政府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举产生了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届国会于1913年10月10日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上台后,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独揽大权。

总统制不设总理,内阁(政府商议决策的最高级组织)分作九部,由总统提出各部总长、次长,并直接管理;与总统制对应的是内阁制,内阁总理(首相)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对议会而非对总统负责。在内阁制下、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签署才能生效,大总统实际上是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国家元首。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因全国人民一致反对,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恢复民国;6月6日,袁世凯病逝。

第三个、黎元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逝去后,中华民国开始“城头频换大王旗”,进入军阀割据时期。黎元洪以武昌首义都督的身份继任大总统,施行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此后,大总统和内阁总理(国务总理)的争斗一直没停过,即所谓“府院之争”(“府”指总统府,“院”指国务院),直到1924年11月24日皖系军阀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时为止。

第一次府院之争发生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两人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黎元洪遂请安徽督军、“十三省区联合会”大盟主张勋进京调停;结果张勋于1917年7月1日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但不日,张勋的复辟势力就被段祺瑞镇压,黎元洪辞职。

第四个、冯国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7月6日,直系军阀、江苏督军冯国璋以副总统身份代理大总统职。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声称民国元年(1912)成立的国会和通过的《临时约法》,不再有法律效力,悍然解散原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并制造了安福国会(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被皖系军阀控制的政治组织,因其活动场所设在安福胡同的俱乐部而得名)。

此举引起孙中山的强烈反对,遂南下护法(护法即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第五个、徐世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国璋和段祺瑞性格迥异,且在采取何种方式统一全国的问题上、两人观念相反,段主张用武、冯主张和平,随后、第二次“府院之争”发生。在民国第二届总统选举中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1918年10月10日,两面讨好的皖系军阀徐世昌作为“理想人选”,被安福国会选任总统。

徐世昌当上总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求南北和解(与孙中山的广东军政府),但段祺瑞仍力主对南方用兵、积极推行“武力统一”。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后,曹锟继承了直系军阀头领,直皖之争逐渐尖锐化,北洋军阀内部首场大规模战争爆发。

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的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直皖战争”;战争结果是直系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合作击败皖系军阀,共同取得北京政权。

自此,袁世凯去世后的1916年至1920年,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段祺瑞暂时淡出了政坛。

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后,很快就因为因内阁总理的人选而翻脸。1922年直奉大战爆发、直系得胜,尽管徐世昌“一边倒”地支持直系,但是从直皖战争开始,直系就要驱逐徐世昌、另组政府;徐世昌也就不得不于1922年6月3日辞去大总统职位。

第六个、周自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了徐世昌,重新拥戴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并恢复张勋复辟期间解散的国会,其立论根据在于黎元洪的离职和国会的解散都处在非常时期,是不得已而为之,故需补满任期侯期满后再行重选。按照这一逻辑,其后“安福国会”选举的总统徐世昌自然也就非法,理应下台。

实际上,曹锟、吴佩孚的真实用意在于以黎元洪为跳板来实现总统之梦。徐世昌下台后,黎元洪复职前,周自齐代理了10天的大总统;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重登临总统高位。此后,在曹、吴联手操纵下,内阁辞职、军警罢警、市民请愿,黎元洪疲于奔命。

特别是陕西督军冯玉祥当时属于直系军阀,是拥曹派中的积极分子,在他的主使下、军队包围来总统府,向黎元洪索讨军饷。黎元洪受不了军队的逼宫,最后于1923年6月不得不辞职、出走天津。

1923年10月5日,曹锟重金收买议员,贿选成为中华民国第五任、第八个大总统。

第七个、高凌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黎元洪下台,曹锟就任大总统之间,内务总长高凌霨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

第八个、曹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锟就任大总统后,直系的实权转由吴佩孚操控。奉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后并不甘心,积极扩军备战,并于2年后的1924年再次发动战争、向直系夺权。

当时在直系内部,吴佩孚的排斥异己,令冯玉祥十分不满;曹锟贿选,也让冯玉祥十分反感。再加上冯玉祥对孙中山十分钦佩,本就有相机反曹、吴之心;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后的1924年10月23日傍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大总统曹锟,并授意摄政内阁总理黄郛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驱逐溥仪出紫禁城。

(共两部分。此为第一部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