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30年代,法国武器装备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炙手可热,是各国军事采购的首选之一,包括当时的民国。国府兵工署在1929年拟定国军制式装备时,轻重机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轻重迫击炮、大口径榴弹炮等,全部选择的是法国武器!法国武器在来华现场试射时的总体表现也非常好,国府高官,如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兵工署署长陈仪对法制武器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但是法国武器的要价太高且只接受现钱结算,国府根本采购不起,后来选择向德国采购军火(德国接受以物易物的方式)。
尽管法国武器昂贵,不过国府还是采购了不少,例如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采购了4000挺以上,哈其开斯M1914式重机枪采购了近2800挺。其他武器,如迫击炮、步兵炮、山炮及坦克也有一定的采购数量。今天跟大家说说法国一款步兵炮的情况,特别适合当时的中国,这款步兵炮就是施耐德M1928式75毫米步兵炮。
步兵炮的研制源于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中俄军的马克沁机枪给冲锋的日军步兵造成严重伤亡!欧洲各国由此认识到机枪在防御作战中的巨大威力,一方面纷纷加大军队中机枪的配置数量,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对付机枪火力点。对付机枪火力点的办法就是研制可以跟随步兵作战的轻型火炮,因此出现了多种型号的37毫米步兵炮,并在一战时期大量运用。
不过随着军事科技发展,37毫米步兵炮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安全射距不够,口径偏小威力不足。一战结束后,各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步兵炮,上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不少新型步兵炮,威力越来越大,口径有47毫米、70毫米、75毫米等,例如日本92式70毫米步兵炮和德国le.IG18式75毫米步兵炮。19世纪末至二战时期,法国火炮技术一直是天花板般的存在,许多世界顶尖技术水准的火炮都是法国研制的,施耐德M1928式75毫米步兵炮也不例外。
施耐德M1928式75毫米步兵炮具体优秀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机动性,这是步兵炮很关键的一点。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全重345公斤,可以拆解成12个大件,最重的大件只有30多公斤,完全可以纯人力背负机动。此外,施耐德公司还专门设计了背负携行具,让人员更加从容地背负,加上背负携行具整体重量也不超过40公斤。对比之下,92式步兵炮拆解后最大背负重量为46千克,le.IG18式步兵炮拆解后最大件重量接近75公斤(太重了)。机动性上,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最优秀。
其次是火炮射程,别看倍径只有9.4,使用强装药时最大射程有6000米,这都赶上75毫米山炮了。日本的92式步兵炮最大射程只有2800米,根本没法比。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即使用最低装药量发射的时候,最大射程都有2600米。le.IG18式步兵炮最大射程为3550米,也不如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
再次是炮弹威力,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的炮弹重4.5公斤,装药量1.05公斤;92式步兵炮的炮弹只有3.8公斤重,装药量600克。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明显优势。不过德国的le.IG18式步兵炮其高爆弹重达6公斤,威力最大。6公斤的重量跟山炮炮弹重量差不多了,作为75毫米口径的步兵炮,火力有些过剩了。
还有一点是通用性,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换上47毫米炮管(24.7倍径)就是反坦克炮,这也是当时步兵炮发展的一个方向——一炮两用。反坦克炮型在炮口处还有当时十分罕见的制退器,发射专用装甲弹,对付轻型坦克/装甲车足够了。92式步兵炮和le.IG18式步兵炮都是单属性步兵炮,不能直接更换反坦克炮管。
该炮的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火炮射界小了,不过相对于机动性,这点在实战中还好。二是其47毫米反坦克炮管以及炮弹技术太高不易仿制,至少当时的国府是没办法仿制的(反正都是买,这点其实也不是问题)。综合起来看,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全面压制日军的92式步兵炮。
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虽然很优秀,但法国当时一门心思修建马奇诺防线,步兵炮这种东西是进攻时突破敌人防线时使用,与法军以防守为主的思想不和,因此法军不愿意采购。施耐德公司只好积极对外宣传,在30年代初曾大力向国府展示,当时以人力为主的国军曾一度动心,后来考虑到火炮无法在我国生产,以及德国顾问从中阻挠(理由是威力不如博福斯75毫米山炮),再加上价格昂贵,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地方部队粤军反而采购了52门,开始只交付了12门(两广事变的影响),后来国府觉得该炮实在不错、支付了另外40门的款项。这批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小作用,跟随粤军征战大江南北,衡阳会战期间曾经重创日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军在作战中消耗很大、严重缺乏军火,国府紧急向国外采购军火,其中就有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不过此时已经晚了,由于日本的压力,法国想置身事外、拒绝将军火卖给中国,国府购买施耐德M1928式步兵炮的希望彻底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