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阪府堺市讲课,刚出车站,就见到了人山人海的热闹情景——不是来欢迎我的,而是当地举行“祭り”。
“祭り”是日本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它不是祭鬼,而是祭神。所以,“祭り”不应该翻译成“祭祀”,而是“节庆”。
堺市与我的老家舟山市有点关联。
明朝嘉庆年间,“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了打击倭寇,明朝实行了严格的靖海政策,将沿海岛屿的居民全部迁移到内陆,于是,舟山群岛也就变成了空岛。
葡萄牙殖民者于是占据了舟山与宁波之间的六横岛,在“双屿港”建立了据点,并以此为据点,前往日本开展走私贸易,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样东西传入了日本,一是香烟,二是火绳枪。
1543年,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和歌山县的种子岛,将火绳枪传入日本。日本人工匠八板金兵卫模仿其构造,制作出了第一把日本制的火绳枪,称之为“铁炮”。
日本当时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凡事刀剑相见。而火绳枪的传入,改变了日本国内的军阀割据。
当时,弓箭最大射程400米,杀伤距离80米,有效杀伤距离40米,而火绳枪的杀伤距离为200米,有效杀伤距离50米,其威力可见一斑。
当时的大名(诸侯)织田信长的军队使用这种火绳枪,在长篠之战中大破武田胜赖的骑兵。而堺市就是当年日本最大的火绳枪的制造基地。
堺市的这一种节庆活动,称为“だんじり”,汉字写作“地车”,这是一种用檀木等名贵木材制作的车辆,里面供奉能保佑五谷丰登与百姓免于疾病之苦的女神,一般重5吨。
整个活动很简单,就是500名少年儿童共用一根100多米长的粗壮麻绳,拉着一台三、四米高的笨重地车满大街跑。难度在哪里?在于180度急转弯时,车不能倾倒,而且车顶上的勇士还要跳跃表演勇壮,弄不好摔下来可会要命。
这一项传统的节庆活动,始于1703年(清康熙4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年年举行。
堺市因为工匠汇聚,自古以来,是一个富庶之地,因此外地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这里,所以,美女颇多。因为地车内供奉女神,所以女性在当地的地位挺高,或许也是为了保护女性,这一节庆活动是不允许女性参加拉车活动,只能当观众,参加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下,还必须是男孩。
我问了当地铁器店的社长田中先生,这么笨重且危险的事,为什么要叫中小学生去干呢?
他解释说,堺市是一个铁器制造地区,过去铁器铺到处都是,多数人以此为生。而打造刀剑铁器,不仅需要强健有力的身体,更需要灵巧的手艺,而这手艺大多是独家活,需要传承。因此,对于男孩的培养,就是两个目标:一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与意志,二是强壮的体魄。所以,参加“地车祭”活动,就规定拉车奔跑的活,就必须要让男孩们来干。通过这一拉车奔跑的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还有传承这一文化的社会责任。
我在现场看到,各参赛团队的组合,几乎都是小学生在前,初中生中间,高中生殿后。大人们在车内敲锣打鼓吹笛子奏乐鼓劲,表演开始时,500多人齐喊号子,气势撼人。而地车在奔跑中的急转弯表演,和车顶上勇士的勇壮跳跃,是每次表演时的高潮,总能引起围观民众的齐声喝彩。
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而且是所有孩子们的童年记忆。这一份记忆代代相传,代代参与,让男人们的心灵多了一份勇敢,多了一份责任。
现代的日本社会很少提“爱国教育”这个词,因为二战时的“爱国教育”最后演变成了“军国主义教育”,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侵略他国,走上战场,命陨异乡。但是,日本人为何依然爱着自己的国家,是因为日本各地通过年年举办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节庆,潜移默化地强化了“爱乡教育”。一个人往往因为爱乡,才会爱自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