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士,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连发谕旨,囚困光绪帝,捉拿维新派。听此消息,谭嗣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

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东渡,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则慨然而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从容就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嗣同就义时,神态自若,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3 岁。

远在日本的康有为闻讯后,为之扼腕,专作《六哀诗》以示怀念,其中写道:“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后来又如此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谭嗣同遇难的消息迅速传扬开来,他生前的同乡好友唐才常闻讯后,失声痛哭,立即由汉口赴上海,欲北上京城收尸。

而谭嗣同遗体已被京城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风池及罗升、胡理臣冒险从刑场上抢出,用多年的积蓄购棺殡殓,于10 月中旬南下湖南。唐才常遂作一挽联致哀:“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72 个字,字字泪恨交加。

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谭嗣同墓地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小圆扁卵石铺盖冢顶,三面立石柱,青石板圆围。前有拜台,两侧护围,呈八字状。后立墓碑三通,祁阳石质,主碑刻楷书碑文:"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高2米,宽0.7米。墓地前方有石马、石虎各一,华表一对,镌刻联语:"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虽屡经兵火、风雨的毁蚀,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几近荒芜。但谭嗣同为祖国免受外国凌辱而献身的业绩,是永载史册的。

本世纪80 年代后,当地政府及群众及时修复了谭嗣同墓,拜台的下方增筑护坡,并修85级水泥砖石踏步的山径,以供后人瞻仰、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