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几个生活中的类似案例。

恋爱中有句话叫“防火防盗防闺蜜”,闺蜜为何要防呢?因为闺蜜跟你同龄,基本条件接近,一旦你将闺蜜带进了跟男朋友相处的时空,你就成了他们俩的介绍人。将女朋友让师兄、领导甚至学弟认识了,两个年龄适合的异性很容易产生感情,甚至将你这正牌男友比下去了,因此你也容易成为了她俩的媒人。这种都一开始想不到的意外。

有人创业,但他们并不了解当下的行情,以为只要舍得成本来投资,则成功和失败各占50%,对半分,其实不是的,而是成功概率只有1%,即失败可能性高达99%,这是统计规律,不是想像的。即使你这企业注册运营6年后还活着,甚至成了行业大佬,但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老大最终都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被跨界的友商打败的

我记得在我18-35岁的人生中,每次取款、转账或者异地汇款时,不但要去银行排队好久,而且一个数字或者字填错了,还得回头到队伍最后一个人后面去填好后重新排队,接着转账的手续费跟我说1千块收50块。天哪,在我刚毕业那会,这50块是我老家父母长辈上班,大概一个人两三天的工资。而且我努力加班后所得,每月固定要打一千给大学里的女朋友,打一千给老家的父母,自己才留下一千,这么一来我就剩下了900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至今,这些异地转账和跨行汇款的手续费,逐渐降低了资费,甚至在2019年后不知不觉中逐渐取消了。这个其实就是银行被电商倒逼了下,最终虽然没有打败银行,但是银行此后的存贷款利息差,没那么容易吃了,手续费自觉减少了,将货期理财收益从千分之3点5某些时候涨了十倍,提高到了百分之3.5,等等,其实银行也没料到,本以为电商只是打败了实体零售商,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收入的,哪知道居然来跟自己竞争,让自己少了不到一大半但至少一小半的收入。

用到我们求职中,很多公司招聘ERP实施顾问、数据分析师、数模工程师、UI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等等,你投了简历后,也没怎么面试就录取你了,结果你发现他们要你缴费,给你培训三到六个月,还做个考试,合格了才给你安排工作。搞了半天,他们不是招人,而是招客户

所以,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层出不穷。即使说到真正的招聘和求职,我记得在我2003年从昆山月薪3000跳到上海月薪6000的过程中,即使线下投简历期间,也发现有那么一两家企业常年甚至每周去昆山的科博中心招人,职位也一直是那几个,这些企业我估计就不是真的在招人,或者已经招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昆山提供了免费的场地,还给招聘的企业提供各种便利,至少那几个来招人的人可以出个小差来招人,单位不但给加班费,科博中心还优待他们,中午饭店款待,临走再来点礼物,等等。

除了线下有这样的假招聘,后来我也跟随公司人事去参加过校招,其实我们采购本年就招5个人,但是已经定了5个学校各招一个,却还是要去另外8个大学再去走个过场,其实去这后面8家就是一个也不招,但广告上还是告诉你“本次在贵校采购工程师招聘5人,如果特别优质的话,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录取名额。”其实这就有点骗人了,不过也一直如此,见怪不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讲我的亲身经历,再后来,记得我从采购员跳采购主管期间,就一直投递上海的一家紧固件大公司,这公司一直在招采购主管,工资还蛮高,也算在写字楼里,但是这家从来没给我电话过。

当我入职2年,再次求职,采购主管准备跳采购经理时,这家还在招那几个职位。我这次当然就不看这家了,但是我记得当时是2012年的样子,也有其他类似企业,只在招聘网站上挂职位,但是不招人。知名的一家叫做捷普科技,还是全英文的职位,采购经理,月薪3万,采购总监,月薪好像4万多,我也都投了,也海投了。没有音讯。

我也知道海投本来的面试概率就不高,没电话正常,但是等我2016年经理跳总监求职时,这捷普这几个职位,老脸色,都还在招人,这都几年过去了。

因此,这就到了正题了,你说是不是有很多企业就一直将职位在招聘网站上挂着,却并不招人,主要是为了给企业做宣传,用来打广告用的?

后来继续经过上千个职场徒弟求职期间的简历投递结果反馈,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了,大致是如此,确实有一部分企业如此。但是占比并不算高,也就5%的样子,还有另外5%你会误以为别人也是假招聘,其实只是人家跟招聘网站谈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挂招聘启事的广告位。钱也花了,不挂白不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掉以上一些偶然性,再去掉一些为了招揽客户的微商、保险、培训公司和性格测试机构,可以这么说,招聘网站上80%的职位还是真的招人的,不是为了打广告做宣传。其实即使有少部分为了宣传,那这招聘网站上打广告的效益也不一定就多么好,还不如投放其他性价比更高的广告渠道。

我们再来看一位家长群友的来信反馈。这里大家熟悉的也知道,我的群友、星友和读者中,也会有大概占比1-2%的家长,他们也会潜伏在群里或者我的好友里,因为想等着他们的孩子毕业或者求职时,万一有什么用处,或者需要请教的。顺便,他们也是为了子女,就进了群帮子女学习一些求职技巧尤其刺探一些就业信息。

如下图中这位50来岁的读者,这是妈妈级别的粉丝了,只不过一年来也没几个人半夜给我发微信,看来她比较着急。

她发来一篇长文,转发自今日头条。文章作者是一位20来岁的男青年,他连续几个月求职,也投了上千份简历了,并且去面试了几十家公司,但最后却没有一家录取他。这位儿子就说自己找不到工作,说当今所有的招聘网站都是骗人的,招聘网站上的企业其实根本不招人,都是“骗子”。

其实按照每面试5家就有1个Offer或者入职意向的大行情,他面试了比如30家,则至少应该有个3-6家的入职意向。他一个意向么有,一部分概率是他自己不会求职,投递方法不懂,面试技巧也不会,还挑剔薪水 ,甚至已经失业了一年半载,又盯着自己“认为”合适和匹配的岗位投递。这种长期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却将责任推成了“整个招聘体系都是骗子”的结论,这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他真的怀疑招聘网站和企业实际上都不招人,整个体制外的招聘体系目前就是骗人的,那么他很快就会怀疑社会对他是不公的,骗他的,进而觉得社会对大家都不公平,都在欺骗大众,还义愤填膺,回家向父母发牢骚,怨天尤人,继续在自媒体上发文误导更多的学弟学妹。

他的母亲就信息为真,还来找我核对,问社会上的招聘信息是不是都是假的,骗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母亲读者当然为儿子“被招聘网站骗了”而愤愤不平。其实她要是愿意听真话的话,我也可以告诉她更有可能的情况,即她的宝贝儿子是有意不愿意去上班,可能喜欢打游戏,更可能她给了他不少钱、生活费,家里房子又不少,可以托底,为何还要去上班呢?或者躺平一段时间也未为不可。这是他独生子的儿子躺平了,儿子擅长演戏,假装说自己面试了几十家,但招聘岗位都是骗人的。

傻妈妈当然就全部信了懒儿子的理由,从而半夜来找我提问。其实这就是“慈母多败儿”。不过,跟开头我说的一样,有一些企业确实挂出的职位常年不变,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做广告,而不是招人。但这只是少数。只要多看我几篇文章,且不是真的躺平,则这个男孩就能迅速纠正求职过程中的错误,找到工作。最简单的,他应该将简历中的创业经历去掉,这里写了原委,《简历上能不能写创业经历?》。

不说这对母子了,他们也是被世俗充斥了头脑且无解的人。这样的母子也太多了,其实孩子不愿意认真找工作甚至不愿去工作,主要还是父母自己一手造成的,从小许诺了一个江山,并且告诉他“我们辛苦都是为了你,房子、车子、家产都是给你的”,此话只要出来一次,孩子就会特别记得清晰,潜意识里就真的不去努力了。

其实,当你投了简历而没面试电话时,你先一个一个改变,比如将简历适当美化一下,投递一个星期看看,然后将期望工资降低一点试试,一周后继续将投递量从之前的100份/天提高到300份/天试试,原来只投递两三个行业一周后你开始海投所有行业试试,接着从投递四五个岗位变成海投15个职位试试......

如此四个月之后你还是没有面试电话,则打电话到各大APP的客服查下你的简历是否被冻结,最后,如果还没电话则就请我们群友或者禅师、袋鼠等帮你找人代投简历,因为你可能哪个地方APPA和网页投递简历时操作失误。但绝不是招聘网站上数十万企业挂出来的数百万个在招岗位,“都不是真的招人而是在打广告”。类似你相亲了一两次没找到对象,你不能说别人的相亲都不是真的在找对象。

我们再看富人家庭,父母总希望孩子不承受自己创业一代所经历的挫折和痛苦,给子女们好吃好喝,父母总是为子女遮风挡雨,但没有给孩子做吃苦耐劳的教育,没有挫折磨炼,所以古代的大户人家或官二代,出来都是肥头大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这些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富不过三代也是有规律的。

拉回来,在标志性文章《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有什么区别》中,我讲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亲身跳槽经历,大家认真研读如下我对那此求职过程的概述,看个两遍。

  1. 在2016年夏天那三四个月,我在上海总计投递出去800份简历,所有岗位基本要求都是“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经验”。我有15年相关工作经验,不但完全满足甚至还超过了JD本身的要求,用英语讲叫做over qualified。
  2. 过程中,我总计收到了大概65个面试电话。去掉各种微商、保险、猎头、我觉得不合适的岗位、我没有投递简历的面试电话,剩余大概20家是真实有效的面试电话。
  3. 实际上是21家,我做了记录,这21家我都去面试了。这就叫做密集求职,公司名我也有记录,知名的包括苹果(Apple)、奎斯特(Quest Dianotics)、西门子(Simens)、林克斯(Lynxx)、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溯高美索克曼(Socomec)、丹纳赫(Danaher)、德国杜尔(Durr)、飞利浦(Philips)、奥托立夫(Autoliv)、欧司朗(Osram)、吉徕(Gira),剩余几家是国内上市公司和民企。每家我都对答如流,我不谈行业造诣多么深,至少就面试的该职位工作水平来说,我是完全能够胜任的,面试问答过程也几乎没有纰漏。
  4. 接着,按道理,我也觉得我最终至少能拿到一半也就是10-11家的Offer或者就职意向。但是,很可惜,这21次面试后 ,没有任何下文的有16家,也就是最终进入终面并跟我谈工资的,只有5家
  5. 最后,这5家中我选择一家上班去了,就是至今做了三年的工作。当然,我们公司现在说要搬到越南去,去年就提过,今年好像贸易战加快了这个进程,但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谈。
  6. 以上,这么一个真实的在上海的跳槽过程,浓缩下:4个月--800份简历投递--65个面试电话--21家有效面试机会--5个Offer

5除以21约等于1/4,也就是接近25%的概率,这就是我7年前的面试成功率。所有岗位都是我第一次接触,有些是关系介绍但没有一个职位的主管是我过去的熟人,大部分岗位也是招聘APP上面海投的,其次猎头介绍。

以上概率,大家记住,我的面试成功率当时是1/4,你的年薪比我低了不少,根据我海量的统计,你的面试成功率在那年大致应该比我高,能达到30%的样子。

记住,这个概率是个行情,主要是客观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你面试前这几天的“个人努力”“面试准备”“面试发挥得好”主观因素决定的。当下又是好几年过去了,恐怕你得投递8000份简历,才有勉强达到我当时的面试电话数量和面试效果。

我刚毕业的2001年,那个时候我们同龄人大致是2个面试1个Offer,当时处于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了20年的初级阶段,百业兴起,就是大致50%的面试成功率;在2016年时,经济发展了38年了,是25%-30%的面试成功率;你要知道,在2024-2025年呢?继续下降到20%上下,即体制外每5个面试会有1个Offer。这是资本的力量和趋势,用在个人身上就叫势商。

不过体制内求职,比如你也海投去国企,面试成功率就继续下降到10%上下了,所以如果你想去国企,则简历投递量要比体制外求职再次翻倍,才能达到同样的入职效果。但是短期一两个月内没有这么多国企和体制外的社招岗位,所以你必须打一场持久战,就是时间上得加长到2-3倍甚至2-3年的耐心,去谋求一份你们当地还算不错的一年前央国企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别老去试想好运气轮到你,你是普通人,你是符合大概率的。

当然,以上所述的这个面试成功概率是讲的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则继续降低成功率,甚至你在十八线,面试10家颗粒无收,也是正常的。小城市关系林立,就业机会不多,公开招聘的职位也少,去掉销售就去掉了一半以上的职位了,且面试和入职成功率也很低。这就是小城市体制外难求职的原因。但是小城市体制内则更难求职,因为根本不挂出来招聘说还给你看到的。

为了让大家更能理解,比如这篇文章《你遇到过的最奇葩的面试经历是什么》,大家看下我真实的另一次求职经历,那次我刚毕业三年就挑战月薪3万!看完,你自然就明白了我写《最厉害的面试技巧是什么样子》的良苦用心。

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个优质岗位一旦产生就会被人抢。也许你也曾有过面试机会,但就是没被录取,HR顶多给你一个官方的外交语言的原因,甚至大多数不告诉你为何落选。求职者大多传统思维,他和她都会将原因归类为自己面试没发挥好、第一学历不够、有个问题没回答得好、面试准备不够、我能力不行,甚至会怪自己当天衣服没穿对......回到开头那位愤青,他总结的原因是企业和招聘网站都在骗他

  • 在当下,如果在北上深一线城市,年收入大致超过40万的职位,你想通过网投简历后的面试去取得,这得过五关斩六将,你的成功概率比较低;
  • 如果在广州、苏州、杭州,则年薪超过30万的岗位,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轮不到你这样的一位网络海投陌生面试者的;
  • 其他省会城市年薪20万、四线到十八线连年薪10万,都有关系户。

欧美人也欢迎员工自荐、内部推荐人才,更何况自古以来“举贤从不避亲”的中国。这里,你就明白了高薪职位你难获得的原因,偶尔也能参加面试,貌似触手可及,实际上做了陪练、陪聊、陪太子读书。央企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外企500强的职位,也大多如此,表现更明显,职位也是物以稀为贵。

如果你面试的职位确实是个好岗位,那成功的面试实际上大多是面试之前就搞定的,等你穿着正装、注意自己不随地吐痰、提前10分钟不迟到、彬彬有礼有节、准备了一肚子的“面试技巧”“面试100问”、现场绞尽脑汁去答复面试官每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你的缺点是什么、你男朋友做什么工作、你有什么清晰的职业规划......)之时,你实际上已经出局了。

以上这种“关系户”只是我们客观因素中的一种,还有其他更多偶然性客观原因,比如行业变化、股市行情变动、公司战略调整、企业搬迁、组织架构变动、岗位突然冻结、老板出差、复试你期间面试官被客户/领导安排了个人过来、客户突然取消了Forecast......甚至贸易战、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等,都可能是原因,都是你无法知晓的,更是你的“面试发挥”不能决定的。

其实欧美也如此,你去看下英国历届的首相,主要来自牛津和剑桥。继续看美国的常春藤入学的人,其实40%是看你的家世,30%看政策普惠制,剩余30%看你的努力+运气。你可能难以相信,乌克兰总统目前的内阁,很多来自他当初拍电视剧时候的演员和纸片人等搭档;2年前上任就跟我国建交的洪都拉斯总统,她将她老公及一家都放进政府里任职了,而她本人就是前总统的妻子;其实欧美也差不多,所以我这才出了这篇《试用期未过,亦虽败犹荣!》,也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能做的则是做好内心的战略,不要过份看重这一家的这一个职位,同时,针对具体一个面试时,也要充分做好战术准备,志在必得!

你最好认真看下这三篇。

《真正的面试技巧,是什么样子》。

《明天有个面试,今天能做什么?》

《面试官问“你有什么要问我的?”》

有人面试前会害怕:“我跟这个岗位不匹配,怕面试不上!”

放心,你跟这岗位哪怕完全匹配,面试了10家也不过只有大概一两家最终会要你,意思是8-9家即大多数面试就是失败的面试。

需要大多数的失败次数作为基数,才会堆积起来属于你的机缘巧合邀请你去入职。各位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