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严复(1854-1921)

代表作:《原强》(1895)、《论世变之亟》(1895)、《辟韩》(1895)、《救亡决论》(1895年)、《天演论》(译作,1898)、《原富》(译作,1901)、《群学肄言》(译作,1903)、《法意》(译作,1909)、《严复集》(1986)等。

思想背景: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孔德、穆勒为代表的实证论思想,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世界上的社会方式有三种:图腾社会、宗法社会、军事社会,中国是宗法制社会,社会组织以宗族主义为中心,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学术上没有“黜伪而崇真”的精神,政治上没有“屈私而为公”,这都是因为不自由;而西方国家的长处根本的在于政治与学术,他们相互竞争,而竞争的机理与结果相反又相成,西方文化的要点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个体是群体的基础,民智、民力、民德的高下,关系一个民族的强盛,只有进行教育提高它们,才能把发挥个人群体的作用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才能取消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民如果不自由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国际竞争中就不会取得国家的自由,因此,民主与自由是变法的最重要内容,中国要富国强民,进行社会改良,就需要治群学;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2、陶孟和(1887-1960)

代表作:《社会调查》(1918)、《书评——奥格本<社会变迁>》(1924)、《孟和文存》(1925)、《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30)、《社会与教育》(1934)、《中国劳工生活程度》(1932)、《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1951)等。

思想背景:韦斯特马克和霍布豪斯的社会学思想,英国的维伯夫妇以及萧伯纳的思想,特别是主张以社会调查推动立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费边学说”。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学考究人群关系的原理,解释人群生活的状态,是各学科里最后发达的一种研究人群的科学,它可以分为四部分:社会起源、演化、组织和改良;教育不仅应当使个人获得健全的身心,还应该使他与所居住的人群环境相调和,并对那个环境有积极的贡献;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就是应用社会学知识改良教育。教育社会学就是应用社会学的材料、方法、原理解决教育问题的分支学科,教育自身要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并应用社会学的原则,同时教育要适合于社会,并可以补救社会的弊端。个人与社会的功绩不可分开,没有领袖社会不能进步,没有社会个人自身就不能存在,个人的事业是需要社会化的。人类心灵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人性是能够变化发展的,人类可以吸收过去的经验,可以接受与其他人接触而产生的种种影响,教育是人类心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改良与进步的一个途径;教育的责任是保持风尚与制度,同时改进风尚与制度。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淘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改进社会制度,了解社会的目的,实现社会理想等全都要依靠社会教育,人类进化的三种要素——智慧、努力与合作训练三种能力也都靠教育,教育是人类进化的最主要工具。

3、晏阳初(1890-1990)

代表作:《平民教育概念》(1924)、《平民教育论》(1928)、《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1934)、《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十年来的中国》(1937)。

思想背景:中国近代以来的救国图存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和教育观。

主要学术思想:“愚、穷、弱、私”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四大病根,应当通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加以医治;四大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方式连环进行,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民族再造”思想)。中国社会的改造在于乡村改造,乡村改造的根本在于人、组织、文化的改造,应当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以此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社会调查的意义既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又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社会科学。

4、李达(1890-1966)

代表作:《现代社会学》(1926)、《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经济学大纲》(1935)、《社会学大纲》(1937)、《胡适反动思想批判》(1955)、《梁漱溟思想批判》(1956)、《李达文集》(1980)等。

思想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学的使命在于发现社会组织之核心,探求社会进化之方向,明示社会改造之方针;其研究问题包括:社会的本质、构造、起源、发展,家族氏族及国家,社会意识、变革与进化,社会阶级、问题、思想、运动,帝国主义,世界革命和未来社会。中国社会问题的结症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乃至世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社会运动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其中的派别有进化派与革命派,前者认定旧制度会自发产生出新制度,后者否定就制度以建立新制度;推测社会进化的目的是预言其进行的途径,探究人类运动之路径与到达此目的的方法。

5、孙本文(1892-1979)

代表作:《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社会变迁》(1929)、《社会学原理》(1935)、《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社会思想》(1945)、《社会心理学》(1946)、《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等。

思想背景:吉丁斯的“同类意识论”,爱尔乌德、发利斯、帕克等人的社会学观点,奥格本、托马斯等文化社会学家的思想,凯史、卫莱、海史各费的社会观。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是表现为社会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社会现象是个人与个人交互活动的现象,是客观实在;人格是社会环境的具体化,是社会化的结果,文化是社会形成的决定因素,人的一切行为都为社会行为规则所制约。社会学是研究生活现象中社会行为(交互行为、共同行为、团体行为)问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以具体社会为研究单位,研究社会生活的共通现象。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必然产生谋生的手段与工具,就是文化;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称为文明;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各部分彼此关联,相互结合成为比较有系统的全体,这种有系统的文化联结称为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具有普遍的模式,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普遍力量;属于同一文化方式的地理区域称为文化区域;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积累,文化的传播促进社会变迁,文化变迁不是线性的,因为存在文化惰性和文化失调现象。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那个人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其中环境又可以分为心理的和文化的两个部分(人的主观环境和物的客观环境),同时个人特别是领导人物对社会也产生影响。社会学可以分为四类:纯理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即应用社会学,社会问题就是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中国的家族制度在西方家族制度输入之后产生了文化失调现象,表现为婚姻、妇女和儿童等社会问题。人口数量、人口品质、人口流动都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品质问题不是遗传的问题,而是环境影响的问题,只是一个教育问题,应大力宣传节育完婚、限制早婚。

6、陈达(1892-1975)

代表作:《社会调查的尝试》(1924)、《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中国社会构造问题》(1936)、《浪迹十年》(1946)、《节育、晚婚与新中国人口问题》(1957)、《现代中国人口》(1981)等。

思想背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思想,奥格本的社会学观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思想特别是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人口理论等。

主要学术思想:定义不过代表一种观念,可以指示我们研究的途径,但不能希望任何定义将该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包括无遗。中国工业界两个重要的问题是:劳工阶级的生存竞争、劳工阶级的成绩竞争,前者即经济性质的竞争,关于工资和工作时间的竞争,它必须与工人的生活情形相适合;后者即工人参加社会生产及其他各项服务工作对社会必有贡献,有贡献就必须从社会的角度对工人阶级加以保护和培养,两种竞争在工人的实际生活中是成反比例的,生存竞争越激烈,成绩竞争的机会就越少,因此劳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要对经济社会两方面兼顾才能解决。人口的增减和文化的兴衰是有循环的,社会进步应以增加成绩竞争为出发点,这就必然同时减少生存竞争的痛苦,其主要办法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这样谋生较易,闲暇较多,才智之士对于文化努力易于得手,因此节制生育是减少两种矛盾的主要途径,节制生育无论对于家庭生活、对国家建设以至整个民族的健康和兴旺都具有莫大的好处。世界各殖民地国家特别是太平洋区域为开发经济非常需要华工前往,契约华工的劳工运动刺激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和知识分子的觉悟和爱国心,更影响了国际劳工运动的发展。

7、梁漱溟(1893-1988)

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社会构造问题》(1936)、《乡村建设理论》(1939)、《答乡村建设批判》(1941)、《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梁漱溟全集》(1989)等。

思想背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观,西方近代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观。

主要学术思想:人类生活有三大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同时人类生活有三种根本态度,即意欲向前要求、意欲调和持中要求、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分别以三种态度解决三大问题,于是人类文化演化为三大系;中国人没有走完第一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期,所以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但人类文化终归要进入第二期,因此未来的人类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中,社会构造各不相同,西洋人重集团生活并从中演化为阶级对立;而中国人重家庭生活,从中推演出伦理本位,形成由家庭伦理关系构成的社会,是一种职业分途的社会;近代中国虽非平等无阶级的社会,但尚未构成阶级,西洋文化的拥入使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崩溃,新社会构造又未确立,形成文化失调,这是近百年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自救道路在于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它需要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即学习西洋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培养发展中国的固有精神——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的精神;中国社会的改造首要地在于乡村改造,乡村改造的根本在于人、组织、文化的改造,农村组织建立了,全国社会组织就会建立起来。中国因为特殊的国情难以走日本、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只有走乡村建设(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的道路,从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两个方面来刺激工业发展,先制造出工业的需求来,然后以合作方式经营之,工业以此建立。

8、李景汉(1894-1986)

代表作:《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6)、《中国社会调查运动》(1927)、《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1929)、《定县社会状况调查》(1933)、《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1934)、《定县土地调查》(1936)、《社会调查》(1944)等。

思想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国近现代社会启蒙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中国农民数量和农闲时间众多,人力资源便宜,发展合宜有利的农村副业与农村经济有很大关系,为了不使农村工业没落,应当加以指导和统制;要对中国农村工作得出有把握的结论与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方面要看清世界经济的趋势,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本国农村工业的事实。社会调查研究是用客观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做到内容翔实,以事实说话;调查者必须不拘成见,不参杂个人的感情或主观的玄想,要以科学的态度搜集事实,这才称得起是忠实的社会调查者,为实用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关于中国人的素质问题是不容易解释的,西方人和中国自己人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都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应当积极吸取各方面的认识,深化对本民族的了解,不应该妄自尊大,也不应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目的在于改良我们的民族,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9、许德珩(1895-1990)

代表作:《社会学方法论》(译作,1924)、《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1987)、《社会学讲话(上、下)》(1990)等。

思想背景: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和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考茨基等人的社会学说,孔德、斯宾塞、塔德、沃德、萨姆纳等社会学家的观点。

主要学术思想: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依据客观真实存在之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转化为人类思维之有条理有体系的知识与方法,由这种知识与方法,达到认识客体、满足需要、而接近于真理的一种学问。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构造,社会构造之存在、发展、变革极其相互联系,分析构成人类生活的诸要素及其性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关系,探求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和法则,以推知社会进行的方向,预测将来的一种学问”。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多内在的困难(不同的阶级立场、复杂的社会矛盾、广博的学术思想传统、辽阔的研究范围),但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内部的急剧变动需要人们进一步认识与探讨中国社会及其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是当务之急的一种科学。科学的目的是为实用,为接近真理,理论与实用是分不开的,无理论而有应用的科学是不存在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偏于理论和抽象,但它们切合于客观真实的事物,不应与应用分离,不应与具体对立。历史唯物主义辨证法是研究社会的指导思想,应当批判以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0、许仕廉(1896—?)

代表作:《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英文版,1930)、《中国人口问题》(1930)、《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与国家建设》(1933)、《社会计划与乡村建设》(1934)、《人口论纲要》(1934)、《乡村建设实验》(1935)等。

思想背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国外人口迁徙理论,中国民族史思想和观点。

主要学术思想:要讨论中国一切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必须从人口问题入手。人口、土地、生活程度及社会文明是社会的四要素,人们可通过人口的状况去衡量其他三项的状况。种族品质对于社会有着重大关系,一个民族要取得竞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应提倡发展本国的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教学的宗旨在于为本国培养专门的社会学理论家、研究家和高等的社会服务专门人才。社会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要结合本国的实际,使学生广泛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多用“国货”,少用“洋货”;要进行社会实地调查,使学生明了中国现实社会的情况,掌握搜集资料的科学方法。人口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仅是数量问题,人口品质、经济效率、财富分配等也包括其中,因此是个财富与优生问题。土地与人口比例适当,人们生活水平会提高,社会文化也一定发达;人口过多或过少,社会文明及生活水平会减低;生活水平与社会文化成正比例关系增减。人口迁徙通常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种,国际迁徙又分为迁出和移入两种,中国的海外华侨,在白种人国家社会地位低,经济势力不发展,而在非白人土地内,华人社会地位高,经济势力发达。

11、乔启明(1897-1970)

代表作:《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比较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1926)、《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研究》(1928)、《山西清源县143农家人口调查之研究》(1932)、《中国农村人口之结构及其消长》(1935)、《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1945)、《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与蒋杰合著,1941)等。

思想背景:西方人口理论与社会调查思想,中国社会土地制度研究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人口问题研究应采取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不仅注重人口的变迁、过剩与人口密度等问题,更要重视与人口变迁相关的性别年龄、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土地利用等问题;解决中国人口过剩及由其所滋生的社会问题应从治标和治本两个层次进行:前者包括移民、提倡实业、增加生产、普及教育和卫生等,后者包括确立一个系统合理的人口政策、实行迟婚节育、改良人口品质。我国农民生活程度低于一般水准,农村社会病态之层出无穷,莫不与人口、土地和文化三者的失调密切相关;社会改良方案即要探求富国裕民之道,宜先使人口、土地与文化三者,得其调剂,合理发展,以促进文化,发展工业;这才能使农村社会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农村社会是普通社会的一方面或一部分,是以地理与生活上的特点而分别的一种农村社区;故农村社区与农村社会实际上是一致的。新乡村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自身的力量方可取得成功;而农民力量的显现,则需借助于农村组织即农会,再以整个农村改进为目标,以此作为重心来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在此种联系协调关系下,政府既可用有限的财力实施农村社会改进政策,农民亦能以其本身团结力量举办经济事业,改良土地利用,发展社会文化,增进人口品质,以谋取整个农村生活之改善,农村社会经济之发展。此外,还应改革农村租佃制度,借助农业贷款和组织农会,建立产销合作,推广农业科技等途径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村文化。

12、陈翰笙(1897-2004)

代表作:《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1929)、《亩的差异》(1930)、《中国的农村研究》(1931)、《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1933)、《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英文,1939)、《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英文,1949)、《陈翰笙文选》(1985)等。

思想背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特别是土地制度研究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

主要学术思想: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础结构,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社会学研究,重点研究生产关系,揭露阶级矛盾和阶级剥削,从而认识社会的本质。解放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特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田地所有者与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相结合,以农民为共同的剥削目标;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是解决农村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不仅仅在于地权本身是一种经济榨取手段,还在于土地是一种社会政治压迫手段,中国的土地问题不单是从土地所有与使用的矛盾中直接发生的问题,更是以土地所有与使用形态为基础而构成的落后社会关系与政治文化关系下所发生的剥削与迫害问题;在产业不发达的国家,买办官僚政权乃至帝国主义势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农村,依存于农村的封建剥削。

13、言心哲(1898-1984)

代表作:《社会调查大纲》(1934)、《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分析》(1935)、《农村家庭调查》(1935)、《农村社会学概论》(1939)、《现代社会事业》(1944)、《也为社会学说几句》(1957)、《言心哲自传》(1982)。

思想背景:经济学家费根和社会学家鲍格度斯的思想,亨特的社会主义思想,欧美国家关于社会事业的学术和实践理论,麦其维、蒲巴德关于社会科学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社会事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办理各种社会救济事业,以免除个人当前的痛苦及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消极地减少各种社会病态,同时注意社会生活的改进,积极预防各种社会病态的产生;其主要目标在于调整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共同关系,增进大众福利。社会学着重于原理的指示,社会事业注意于实用方面,社会理论的进步有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而社会事业得到的经验也给社会学很多贡献。社会事业的功用主要有: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公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弭社会动乱,保护大众利益,提高民众的仁爱思想意识,加深对社会病态的认识;主要目标是个人的救护与环境的改良;主要方法是:社会运动、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组织、社会事业宣传、社会事业人才的训练、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从事社会事业的工作者应培养的素质有:同情心、热心、忍耐、廉洁、勤勉、创新,这是社会事业人员开展任何工作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14、吴泽霖(1898-1990)

代表作:《社会约制》(1930)、《现代种族》(1932)、《社会学及社会问题》(1935)、《世界人口问题》(1937)、《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1939)、《炉山黑苗的生活》(1940)、《民族研究论文集》(1991)等。

思想背景:西方人口学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伦姆雷的社会控制理论,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洛克、卢梭的政治社会观。

主要学术思想:人类智力体现为能够控制自然和约制同类,但人类相互约制的成绩并不象人类控制自然界那么出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约制。凡是代表社会团体而实行的约制就是狭义的社会约制,它总是在比较发达的社会里,受过不少团体经验,有详细的分工制度和固定的社会组织时才比较发达;而广义的社会约制伴随人类历史的始终,约制是相互的,没有地位性和阶级性。社会约制的需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生物的(性和男女自然冲突的调剂)、心理的(不同气质和品行人的安置及对不平等遗传的制约)、社会的(人们机会的不平等和不同民族或文化的冲突)、其他方面(职业和志趣的不同、经济竞争、政治信仰冲突等)。社会约制的工具来自人们四种比较普遍的心理:保守心、好新心、求显心、社交心;社会约制的方法有两大类:武力的(用体力来达到约制的目的)和会意的(通过言语表示出来的社会约制),前者对急救非常有用,但不彻底不经济,不能持久而流于表面;后者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表面冲突,有空闲建设文化。其中,会意方法又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会意,包括惩罚、酬报、理喻、命令四种,二是间接的会意,包括讥讽、谄谀。社会约制的组织可以分为具体的和非具体的两类,前者又包括家庭、学校、政府、教会,后者包括舆论、风化、信仰。

15、潘光旦(1899-1967)

代表作:《冯小青》(1927)、《中国家庭之问题》(1928)、《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1929)、《性心理学》(译作,1941)、《自由之路》(1946)、《政学罪言》(1948)、《优生原理》(1949)、《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开封的中国犹太人》(1983)等。

思想背景:孔德的社会哲学思想,柏尔、汉金士、明恩溥、亨廷顿、戈尔登关于种族和生物学的观点,梁启超的社会观,蔼理士的优生学理论等。

主要学术思想:学术上的派是思想的分歧,是分析,是家数;汇是思想的汇聚,是综合,是集成,当前社会思想泛起了五个新汇聚的端倪:中西文化传统中的人文思想、调适或位育思想、詹姆斯的实验论和杜威的工具论、人类学派的功能论、正在兴起的人的科学,这五种综合称为新人文思想。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但前者更为根本;从人类社会的前景考虑,不能只讲求个人进步,也不能只讲求社会进步,还必须讲求种族进步。人类社会有个体与群体两个基本要素,健全的社会不可偏废或忽视以下两纲六目中的任何一纲一目:一是个人之纲,其中包括通性、性别、个性三目;二是社会之纲,其中包括与个人通性、性别、个性相应的社会秩序、种族绵延、人文进步三目;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纲或一目的社会就是病态的。人才与法制都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家庭和人才问题的解决必“系乎遗传,系乎选择”,应实行只包括年老父母、未成年子女等直系亲属组成的折中家庭,此类家庭有利于个人发育和社会进步。中国民族特性是历史形成的,与灾荒、外族入侵、人口迁徙、文化淘汰和退化、政治变动相关联的,提高民族素质可以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之一,民族复兴的中心问题是“民族位育”,即如何寻求民族与环境协调的问题,它是安所遂生的积极活动过程,要达到位育的目的就要做好“致中和”,即做好和谐与协调,这是人的理智与情感的高度结合。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因此要推行“完人教育”,提倡“士的教育”和通才教育。

16、柯象峰(1900-1983)

代表作:《现代人口问题》(1934)、《中国贫穷问题》(1935)、《贫穷问题》(1937)、《社会救济》(1944)、《保民婚俗》(1948)等。

思想背景:西方社会问题研究理论特别是关于贫困与救济的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关于社会救济和赈灾的观点。

主要学术思想: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弱点是“贫、愚、弱、私”,贫穷是一种社会病态,研究贫困问题应用的社会调查方法有两大类:收集资料方法和整理资料方法,前者又分为历史法(利用已成的研究)和社会调查法(个案研究、范例调查、全体调查),后者最好的工具是统计法。贫穷可定义为:个人(或一个家庭)在某社会中,在某一个时期内不能维持该团体所认为最低的生活程度时——包括他本人及其家庭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事物——其生活状态谓之贫困。生活水平是指人们实际享受的生活,而生活标准是指为增进效能起见而应为人们享受的生活,是一种理想的标准;前者可以分为四级:贫穷级、生存级、健康或舒适级、奢侈级;后者可以分为两等:生存的生活标准(可以视为贫困线),舒适的生活标准(随社会不同而不同)。社会总的生活水平是由三个要素结合造成的——人口数量、可利用的土地或资源、技术的水平;而社会中各团体的生活水平是他们彼此竞争的结果;衡量生活水平应根据本国各家庭的不同具体地运用标准,不能生搬硬套。中国贫穷的原因可以从物质、生物、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加以考察分析;同时,贫穷还具有循环性,还可以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其预防与救治就是要标本兼治(社会保健与诊治),治本的方法着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自然环境、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改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标的方法重在救治(救济事业可以分为户外救济和户内救济)。

17、杨开道(1899-1981)

代表作:《农村社会学》(1929)、《社会学研究法》(1930)、《社会学大纲》(1931)、《农场管理学》(1933)、《农场管理》(1933)、《农业教育》(1934)、《农村问题》(1937)、《中国乡约制度》(1937)、《农村社会》(1948)等。

思想背景:何桑和白德菲、吉勒特的农村社会学思想,爱尔兰蒲老格的农村生活运动思想,麦艾维的社区研究理论,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的农村组织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狭义的农村社会学只是一种特殊的纯粹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只是农村社会的全体、常态、基本现象;农村社会问题则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变态和农村社会的局部,是一种应用科学。广义的农村社会学,包含农村社会问题和纯粹农村社会学,既是一种特殊的纯粹社会学,同时也是一种应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应包含以下内容:农村社会性质与特征、农村社会种类、农村社会起源、农村社会进化、农村社会人口、农村社会环境、农村社会生活、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人民、共同生活、同一区域、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农村社会起源于农业,现代农业社会的出现是农民解放和农民运动的一个结果;而当时中国农村生活水平无论在数量上、品质上还是在分配上都很低,十分不合理,因此有改良的必要,应当开展农村生活运动改善农村生活。农村社会组织的困难在于内部散漫、教育不发达、缺少领袖、农民收入太少经济苦难、农村地域辽阔而交通工具不良、地主乡绅把持。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应当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的农村,使专家服务于农民,农民依靠专家,达到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的目的。

18、吴景超(1901-1968)

代表作:《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社会调查与市政改革》(1935)、《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中国工业化的途径》(1938)、《计划经济与价格机构》(1948)、《中国人口问题新论》(1957)等。

思想背景:美国“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思想,帕克的“边缘人”思想,蒲斯和萨姆纳的社会调查方法和“笔记方法”,伯吉斯的社会学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根据人口密度和职业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类:人口密度高而农业人口比例低的国家、人口密度低而农业人口比例高的国家、人口密度低农业人口比例也低的国家、人口密度高农业人口比例也高的国家,中国是第四种国家。影响一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因素有四个:国家的资源、生产的技术、分配的方式、人口的数量,中国作为第四种国家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改良生产技术、实行公平分配、节制人口数量。农村问题是整个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不能被单独解决,只能依靠政治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才和力量制定经济建设的远大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各界的生计问题;中国农民生活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政府应当用减租的方法使地主将土地出售,并由政府借款帮助农民购买土地。发展都市救济农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兴办工业、发展交通、扩充金融机关带动农民向城市转移,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通过精神领袖的作用培养农村的都市意识。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必须逐步加以改良,社会主义的理想必须逐步加以实现,应当采用和平渐进的方法,由政府制定切实的政策,引进外资,积极参与竞争,实现国家现代化;同时对富人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举办各种社会事业,生产资料以股票的形式逐渐社会化,最终实现一种“公平的新社会”。

19、吴文藻(1901-1989)

代表作:《帕克社会学论文集.导言》(1933)、《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1935)、《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近况》(1936)、《民主的意义》(1940)、《社会学丛刊.总序》(1947)、《吴文藻自传》(1982)。

思想背景:帕克、吉丁斯、奥格本的社会学理论,博厄斯和戈登卫然的关于“早期文化”的人类学思想,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才能解决建设中国的问题,这就需要实地调查具体社区里人们的生活,进行观察和系统分析,得出科学的认识,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入门之道,它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交叉结合起来。社区研究就是大家用同一区位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研究,民族学家、农村社会学家、都市社会学家分别考察边疆部落社区、内地农村社区、沿海沿江都市社区,通过静态社区研究了解社会结构,通过动态社区研究了解社会历程,或同时并进以了解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整体。现代社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动为功能;功能观点就是先认清社区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要想正确了解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须从这一方面与其他一切方面的关系上来探索考究(物质、社会与精神三因素相关理论)。社会学调查中的社区研究,不仅记述事实,而且说明事实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弄清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它注重实地考察,切身体验,直接与实际生活发生接触。社会学是社区的比较研究,文化或制度的比较研究,各种特殊社会学的任务在于专门考察文化每一部门所呈现的种种关系,而普通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决定社会事实与文化全体间的关系;为了建立比较社会学,一方面需要介绍健全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正确的实地调查报告。

20、陈序经(1903-1967)

代表作:《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方针的商榷》(1932)、《中国文化的出路》(1934)、《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1934)、《中国文化史略》(1935)、《东西文化观》(1936)、《疍民的研究》、(1946)、《文化学概观》(1947)、《社会学的起源》(1949)等。

思想背景: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著作中的思想,沃德的文化和心理社会学理论,韦伯的历史社会学思想,奥格本、麦多克等的社会思想,密尔、洛克、边沁和斯宾塞等人的自由主义思想,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某些观点。

主要学术思想:现象可以分为五类:无机现象、有机现象、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科学可以分为三类:纯粹的自然科学、自然与文化科学、纯粹的文化科学;文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现象和环境而努力利用它们的结果,是超个人和超出心理学的人类独有现象,文明是文化的较高阶段。文化受社会范围和社会性质的影响,随着社会范围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家庭与国家对文化影响最大,前者代表着一种自然和不自觉的力量,后者代表一种有意识有权利介入的影响。文化固然是环境形成的东西,但文化发展的程度愈高,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程度愈低,文化既有弹性又有惰性,一般地文化弹性可以增加文化积累,加速文化进步,而文化惰性可以使文化陷入停滞或后退;文化和文化的重心(具体文化在内容上的侧重面)都是变化的,从世界文化发展史看,文化发展的重心大概偏重于四个方面:宗教、政治、经济、伦理,他们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四个历史时期。社会化与个性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需要,相互一致而和谐,发展程度较低的文化偏重于一致,而发展程度高的文化偏重于和谐;个性的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度量,社会与个人都是发展文化的必要条件,前者是保留文化的主要因素,后者是创造文化的因素。西洋文化较之中国文化,不仅在本质上而且在发展局势与可能性上都优于并大于后者,因为它是一种混合文化,且文化中心和重心都是多元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效仿和竞争有益于变迁和进步;现代西洋文化可以代表世界文化,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全盘接受西化是现代世界的趋势;要彻底西化就必须尽量去发展个性的本能,提倡西洋近代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

21、严景耀(1905-1976)

代表作:《北平犯罪之社会分析》(1928年)、《中国监狱问世》(1929年)、《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1986)、《严景耀论文集》(1995)。

思想背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西方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

主要学术思想:犯罪从社会学角度可以定义为:“一个团体的人群信以为对于社会有害的行为,,而且该团体有能力去实行所信的而制裁之”。社会结构是人们共同行动的体现,社会对组成社会的个人是有所制约的,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更远大目标;犯罪一般被看成是对社会一致性的破坏,是对风俗和习惯的的背离。犯罪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异变,犯罪问题只能用文化来加以充分解释;对于犯罪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结果的研究,即对作为一个活的整体情况的研究,中国的犯罪只能以中国文化来解释;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习俗是不一致不稳定的,人们对一致公认的刑事法律会因犯法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刑罚是社会的一个最有力量的统治工具,犯罪学根本就是对社会统治的研究;犯罪是社会的一种病理现象和变态,研究变态现象不仅有利于认清变态本身,还有利于了解常态。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缺掉一方面,另一方面就解释不清楚;中国犯人的智力本来与普通人相差无几,犯罪并不完全是个人心理或生理缺陷或变态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犯罪的责任因情况而异,处置犯罪的方法也应随之而各别。犯罪学乃各学科结合而成,动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都对犯罪研究有所贡献。

22、雷洁琼(1905—2011)

代表作:《中国家庭问题研究讨论》(1937)、《三十六年来妇女运动的总检讨》(1941)、《英、美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1951)、《老龄问题极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986)、《社会学与社会改革》(1987)、《新中国建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1988)、《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1994)等。

思想背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思想,特别英国华尔斯东克拉夫特的《女权拥护论》、密尔的《妇女服从论》;倍倍尔、柯伦泰、海尔、爱伦·凯、居尔曼夫人等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妇女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产生,这些矛盾促进了妇女的觉悟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意识,于是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妇女问题就是如何使妇女获得政治、经济、社会上和男子完全平等地位的问题;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妇女问题也不可能根本解决,妇女问题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渐次变化。妇女运动是以解放妇女为指针的一种实践运动,它不是单纯的妇女争取参政权、职业权、教育权等改良主义运动,而是社会改革运动的一部分;它最初是由少数知识妇女的女权运动开始的,而女权运动是以参政运动为中心开始的,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妇女运动向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依次出现了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三种类型的妇女解放思想。中国的妇女运动随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发生,随着革命运动的潮流而涨落,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个人实为家庭的附庸,家庭始为社会的单位,家庭制度为一切制度的中心,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集中于家庭,家庭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而中国与西洋国家发生关系后,家庭制度不能调适于其他社会制度,固有家庭制度发生问题;研究家庭问题必须客观地实地研究家庭组织的实况与变迁,可以从四个方面研究中国家庭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关系调适问题、子女教养问题。

23、瞿同祖(1910-2008)

代表作:《中国封建社会》(1937)、《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947)、《清代地方政府》(1962)、《汉代社会结构》(1972)、《清代绅士》(1948)、《中国阶级结构与其意识形态》(1980)等。

思想背景:早年师承吴文藻、李开道,后受到亨利·梅因的法律思想和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思想的影响。

主要学术思想:法律不仅是行为规范的集合,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研究法律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考察法律制度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的,进而揭示了法律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研究法律史不能孤立地看待法律文本,而应当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分析。他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并认为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也是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将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24、林耀华(1910-2000)

代表作:《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英文版,1947)、《凉山彝家》(1947)、《从猿到人的研究》(1951)、《原始社会史》(1984)、《民族学研究》(1985)、《民族学通论》(1990)、《从书斋到田野》(2000)等。

思想背景:美国社会学家柯莱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精细的观察法”和“生活研究法”,佛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帕克、布朗、马林诺斯基等人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式,严复、吴文藻等人的社会思想和观点。

主要学术思想:中国国民性存在根深蒂固的拜祖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祖灵或为“良友”,或为“仇敌”,拜祖是为了避祸祈福, 它具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宗法是表现并巩固家族观念的法则,是父系社会最发达的表现形式; 宗法与封建紧密关联,封建依乎宗法,但宗法不能依附谱法而存留,家族和宗法惟一相同的制度就是同姓不婚,不能称中国为宗法社会。人类学研究有两个角度:一是科学形相主义,二是心理体验主义;前者基于观察、统计和测量,后者基于直觉、同情和内省;外部测量的材料,必须依赖内省的解释,才能认识社会的真相,并理解生命的价值。科学是部分的分析,艺术是整体的描叙;科学是专门的,艺术是大众的;科学和艺术虽都以真理为目标,但在研究过程之中,科学属于前期,艺术属于后期;社会学兼有科学和艺术两者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艺术,其研究方法则在于科学。研究社会必须通过精密观察,看到各方面的功能关系,同时还要考察社会文化的部分之间乃至整体的功能联系及其结构功能的变迁;社会结构顺应功能而流动变迁,社会结构与功能随时代而变化。研究个人应注重生命传记法,不但以个人为主体,同时叙述他与众人的关系,以表现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文化好像一个纵横密织的网络,无论那一条线都会牵动整体,研究可从社会制度的任一方面或文化的一小部分入手,然后追踪这一方面或一部分和其他各方面或各部分的功能关系,使社会制度的各方面或文化的各部分能够得到展现;具体到研究中国社会,必须先考察家族和宗族制度的最基本结构。

25、费孝通(1910-2005)

代表作:《花篮瑶社会组织》(1936)、《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年)、《文化论》(译作,1944)、《内地农村》(1946年)、《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文集》(1999)。

思想背景: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奥格本的社会学思想,帕克的社区研究思想,史禄国的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体系和各种近现代社会发展观等。

主要学术思想:旧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称为“五谷文化”,其特点就是世代定居,人以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为主,土地不能移动,以己为中心,社会关系层层外推形成“差序格局”,重农轻商,熟人社会,重视代代相传和祖宗传统,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家庭可以称为“生育制度”,它是为了解决人类新陈代谢的矛盾而产生的,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包括生殖和抚育两个基本现象,中国的养生公式是反馈和反哺模式,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男女结合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其意义在于建立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和亲子),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家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残缺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中国以社队为基础兴起的草根工业是中国农民的创举,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但它们需要不断上升和扩展,形成更大规模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目前看来主要有三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经济区域指人们在一定地区里,由于经济活动聚集和联结在一起互相协作形成的区域,它与商品经济相伴而产生。民族识别方法应立足于几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应当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历史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民族认同的不同层次不影响整体性的结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应提倡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注意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人文生态失衡(原生产结构不能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繁殖)等问题。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中国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合作发展中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社区研究”(研究一个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社会组织、一定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的人类群体)。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应当提倡“跨文化交流”,建立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教育体系,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