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川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栖鸾峰,这座通高71米的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历时90年才完成工。1300多年来,可考证的修缮活动总共进行了16次。
1962年这年的夏季,四川省乐山县政府计划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
这天,当维修工人准备对乐山大佛的前胸修补时,有个工人忽然发现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这个藏脏洞,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脏部位,是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长方形人工开凿的暗室。
洞穴的封门石在众人的注视下被打开,几个工人进到暗室,他们用照明灯四处观察,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里面没有什么珍宝,仅有的就是散乱在地堆放的一些废铁和铅皮,现场唯一有价值的就是一块封门石。
这块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此碑原来是嵌在大佛胸前的,由于当时的藏脏洞被打开后,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后就被工匠用青砖、水泥灰尘封闭。
而这块封门石,被维修工人移到附近的海师洞保管。(后来在“文革”中,洞内的存放物被毁,这块宋代残碑也下落不明)
这块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封门石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石来封藏脏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目的为何?被盗前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如此多的谜团成了很多专家和好事者研究的课题。
当时,专家们认为虽然这块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但不能说明此洞就是宋代人开凿并封藏的。
从开凿此洞的长、宽、高规模来看,工程量较大,应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时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施工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藏洞功能。
那么这个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呢?可能是财宝。因为,在古时候,人们在修建佛像时,往往会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宝的先例。
利用佛身藏宝,显然跟佛经教义相违背,但若是前人考虑深远,佛财归佛,善款专用,将募集来的剩余资金封藏好,留给后人,紧要时开启用于维修,这个解释还是有点道理的。
因为,大佛在建成前募集了10年,金银肯定不少。另外,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动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庙能收到的捐赠善款、奇珍异宝肯定很多。于是,就有人说乐山大佛的心脏洞穴藏有宝物?那么,又是谁藏在里面的呢?
二、
转眼到了1990年初,这天,一个游客偶然发现在大佛的心脏部位有一尊 “小佛”的隐约身影,他的眼、 鼻、嘴等五官清晰可见。这尊 “小佛”的身影正处于乐山大佛胸前的洞穴位置。
游客把此事报告给游区工作人员后,专家通过考证:发现这大佛心脏部位的 “小佛是以寺庙“能仁院” 中的弥勒佛作为“小样”进行凿刻的。
专家据此推断,大佛藏洞是在大佛修造后期考虑设计的,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小样”,即大佛的 “母本和小佛不能失散”。这也符合“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佛经教义。建造者或者也考虑到,百年后大佛残破,后人可以依“小样”重新维修。
专家逐本求末,找到筹集乐山大佛开凿的最早发起人的海通和尚。
这海通和尚是贵州人,当初,他离开家乡,来到乐山凌云山下。 发现这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船只。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
海通四处化斋,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
没想到开凿之日,地方官吏觊觎募到的金银,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费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
海通和尚果然地自剜其目,吓走了贪婪的官吏,工程才得以顺利开展。
海通和尚从筹资到修造仅主持了18年,就因积劳成疾圆寂了,工程就此停了下来。
而在这18年中,策划和募款就占用了10年,实际开凿的时间仅8年, 剩下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地方衙门的组织下完成的。
一般在佛藏洞内所装东西都是粮食,“五谷 ” 及金 、银 、铜 、铁锡——“五金”。 “象征菩萨保佑“五谷丰登和招财进宝”。
海通和尚当初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佛石佛凿刻成一尊 “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请到施工现场, 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 比例放大开凿,这就是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来历。
三、
乐山大佛心脏部位除了有一尊“小佛”之外,到底有没有埋藏宝物。
为彻底解开谜团,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和乐山市文物管理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乐山大佛脚下,动用最先进的雷达探测器,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对大佛内部进行“B超体检”。
地质雷达的电磁波将深入大佛内部2~70米,去发现乐山大佛内部的秘密,专家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藏宝的空间。
然而,检测完之后,专家只公布了简单的结果:“目前大佛内部结构都是很稳定的,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对藏宝问题只字未提。这个千年的疑问没有什么答案。
另外,还有一个谜团就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为什么要劳民伤财从临江绝壁的万丈悬崖掘进山体开凿巨佛像呢?
专家从目前所知的关于乐山大佛开凿史的记录来寻找,唯一的文献记载就是明朝《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但是有人说,唐朝到明朝历史久远,明朝与唐代乐山大佛摩崖石刻记事碑上的记载是不是一样的呢?很难说。
因为,从明代以后唐代乐山大佛摩崖石刻记事碑已经“失踪”了,所以说迄今为止,从文献中还没有发现过完整的碑文。
开凿于1300年前的乐山大佛,是一项浩大的建设工程。当时,乐山大佛建造竣工的最后一任参与主持者是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蜀地最高军政官韦皋,他写过一篇记事碑文《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录了乐山大佛的建造历程,并将碑文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刊刻于乐山大佛右侧悬崖临江的绝壁上。
之后,宋代的金石家赵明诚的《金石录》、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元代僧人念常编集的《佛祖历代通载》明朝《嘉定州志》卷六载《大佛记》、清嘉庆《嘉州凌云寺大像记》及民国《乐山县志》都收录了乐山大佛记事碑文的内容。
从这些乐山大佛记事碑文中,可以得知开凿乐山大佛的背景、缘起、发起人、始末年代、建造经过以及经费来源,但是从碑文中就是看不明白开凿巨佛像的目的、用意?
从明代以来的地方志文献记载乐山大佛碑文时,其标题大都不一致。乐山大佛记事碑为什么会“消失”了?有专家分析这可能因为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曾经多次沦为兵家战场的缘故。
四、
1984年11月的一天,时任乐山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的罗孟汀乘小船,前往乐山大佛江面考察临江绝壁上的石刻碑面时,偶然发现了原乐山大佛记事碑及碑文的存在。
5年后,乐山大佛乌尤文管局启动经国家科委批准之“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时,通过在悬崖上搭厢架,近距离考察乐山大佛右侧临江绝壁上的石刻碑面,发现石刻碑是依山崖石壁凿成的摩崖石刻碑。
碑刻文字风化侵蚀严重,三分之一的文字较清晰,三分之一的文字模糊,三分之一的文字只显痕迹。近距离辨认碑面文字,其碑文标题可辨:“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新发现的乐山大佛摩崖石刻记事碑位于乐山大佛外侧右面临江绝壁上,与宋代文献中记录的《石像记》碑的位置相吻合。从而还原碑文全部的真实内容。
专家将其与《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记载对比,发现当初海通和尚来到栖鸾峰时,观察
岷江水道嘉州凌云山的三江汇流处是通向长江中下游的要塞,然而三江交汇处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过往载运物资和人员的舟船常常倾覆沉没。
海通和尚叹息这里常年反反复复的险患,认为凭借三江交汇处凌云山的地势特点,可以开掘山岩,使石块坠入汹涌激流的深潭,以其填平之,可使江流变得平稳,有利于船只过往和人员平安。
同时,在宽大的山崖中间开凿一尊巨佛像,不仅可以广泛传播佛教的思想、激荡人的心灵,还可以启迪人们的发善心、做善事的行为。进而聚集广大民众的善财善力来开凿佛像,拯救苦难中的众生,故而开凿未来佛的弥勒像。要使世世代代的人们,永远修行佛教思想,这就是乐山大佛记事碑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