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记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 维度。今年国庆假期,纪念馆组织紫金草志愿者和观众以声音为媒介,通过 “祭忆之声”诵读 、“爱国之声”艺术展演 、“和平之声”情景音乐鉴赏等活动,共筑历史记忆 。
01
接力诵读 让历史传播形成集体的力量
国庆期间,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休息区,在以纪念馆为主体的主流记忆情境中,《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选段的接力诵读活动,被赋予了仪式性和象征性寓意。紫金草志愿者和观众组成的接力诵读队伍,“微光成炬”,让历史传播形成一股集体的力量。
南京市钟英中学初二年级12名学生参与诵读了《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虽然历史已过去87年,但“南京孩子”的集体身份仍将大屠杀期间的受助者与如今的她们连结在一起,这种“在地的”身份认同让他们在诵读活动中,油然而生“责任感”。
00后湖南长沙观众刘一凡(右一)诵读《拉贝日记》时声音颤抖。他说:“感谢拉贝先生,当年那么详细的记录,让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文字,仍觉得往事历历在目。”
内蒙古赤峰观众闫露(左二)深情地诵读了《魏特琳日记》片段。 她说,“看到日记,情不自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想到那时的情景,悲从心中来。 ”
02
接力演奏 在爱国氛围中形成声音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国庆期间,艺术展演志愿者以钢琴、小提琴独奏或合奏形式,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观众休息区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紫金草向阳生长》等歌曲。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四年级学生杭呈澍说:“每次在这里演奏,我都心存敬畏。我希望通过音乐,让大家置身在爱国的氛围中。”
演奏小提琴的王老师 希望把在纪念馆体会到的历史情感融入表演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演奏更好地形成声音记忆。
03
以声为媒 完成一次记忆实践
“渴望用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教育专员带领观众一同聆听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创作的《蚕豆歌》、《感同身受》等。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子美外国语小学二(7)班学生尚晋瑶直言,回去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报国!”
云南昆明观众李海萌(左)和任汐(右)表示:“今天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参与有声诵读等活动,更加生动、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将用奋斗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审 校:李 凌 赵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