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在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全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今年的年初,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收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大夫请求,恳请中方能不能为他所在的医院和他本人及其家人提供一种药物,这种药物是中国生产的,而其他的国家没有。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收到消息后,很快跟国内取得联系,在国家工信部的协调下,找到了这个制药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国向德国赠送所需药品

这个制药厂听说了这个事之后,马上表示免费赠送,不要钱,后来把这批药送到了德国。这是为啥呢?自己国家的药不要钱,还免费送到德国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

原来求助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人名叫托马斯·拉贝,说到这个名字很多人有点陌生,可是他的爷爷约翰·拉贝在83年前,在中国的南京可是救下了25万人之多,说到这里中国民众可能就会理解了,中国这是报答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恩情啊。

约翰·拉贝来中国之前的经历

约翰·拉贝在1882年11月2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市一个渔民家庭,父亲是一个船长,父亲远航每天能时不时的给他带来一些中国的工艺品以及中国的神话故事。

小时候的约翰·拉贝看着这些工艺品,听着中国的神话故事,对遥远的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时刻刻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去看看。就在这样的遐想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在1896年突然病逝了,没有了生活来源,此时才初中毕业的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无依无靠的他,只能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

后来在当地的一家出口商行当伙计,给打打杂。时间不长,感觉没前途,就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接着去了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这个地方,这是一家英国公司,是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这里一工作就是十来年。

在这家公司工作多少年以后约翰·拉贝也不做了,就回到了德国国内。在德国认识了他的未婚妻道拉多拉·拉贝),回国后也做了几份工作,感觉不满意,这时候约翰·拉贝想起小时候的向往,那时候自己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非常向往。

就这样,在1908年8月2日这一天,约翰·拉贝从德国的汉堡启程,经过半个月的航行,于8月18日到达了北京。道拉时常思念约翰·拉贝,再加上自己也很喜欢东方文化,随后不久道拉也来到了中国。

来到中国生活

来到北京一年多之后,约翰·拉贝就与未婚妻结婚了,结婚后生活压力也大起来。在北京需要找个稳定的工作才可以。

约翰·拉贝来中国两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好几次的失业打击,自己来北京美好的梦给打碎了。好在妻子非常体谅自己,经常鼓励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中国生活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与家人合影

在妻子的鼓励下,约翰·拉贝重新振奋起来。经过几次周折,约翰·拉贝终于在1911年德国西门子北京分公司找到了工作。

工作稳定了,有了生活的来源平时有时间的时候,约翰·拉贝就收集一下北京的照片和一些绘画,这也是妻子喜欢的。有时候还对北京的社会生活活动做了一些记录。这为以后写日记打下了基础,就这样工作了十几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在南京的故居

后来又来到南京,直到1931年8月中旬,日军第一次空袭南京,打破了约翰·拉贝的生活。约翰·拉贝分析这不是一个偶然时间,很可能中国跟日本要发生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与妻子道拉

为了安全起见,约翰·拉贝提前让妻子还有孩子去了相对安全的北戴河去躲避战争。

虽然社会到处是动荡的,但是西门子公司并没有打算放弃南京的业务。而约翰·拉贝又是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只好告别了自己的妻子跟孩子,继续留在了南京。

《拉贝日记》的开始

果然不出所料,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随后在11月的时候德国任命约翰·拉贝为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他为了记录真实的战争事实,开始了以日记形式记录这场战争,名叫《拉贝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写的《拉贝日记》

现在还是局部的战争打起来了,没有遍及全国。正因为这样社会非常乱,很多人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为了让周围的学生有学上,在1934年,约翰·拉贝竭尽所能,在他的住处附近建造了一所德国学校,供附近的学生上学。

因为他是纳粹党的副部长,自己的国家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日本不敢对他的地盘指手画脚。

到了1937,日本跟中国的战争越打越烈,终于在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即“七七事变”,日本兵分几路从北往南打,战争席卷了全国,即将打到南京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在挖防空洞

接着日本打到南京,在约翰·拉贝的别墅处,工人的家属都来到了自己家的防空洞避难。约翰·拉贝看着自己的防空洞太小,就组织自己的工人一起扩建,本来只能容纳12人的防空洞随着扩建可以容纳近30个人。

随着战争的扩大,约翰·拉贝收到公司的通知,为了自身安全,可以撤离南京了。约翰·拉贝也计划离开,所以这几天一直让工人帮着自己打包行李。

抉择去或留

1937年11月19日,约翰·拉贝刚把自己的6大箱行李在工人的帮助下,放到驶向汉口的“库特沃”号轮船上。

到了晚上9点多了,约翰·拉贝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他刚刚坐下,倒上一杯咖啡,正想着准备把今天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接电话

这时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德国大使陶德曼打过来的,他告诉约翰·拉贝,德国大使馆准备撤离了,这个电话瞬间就打乱了约翰·拉贝的思绪。

其实早在几天前,工人们看着约翰·拉贝打包行李的时候,已经人心惶惶了,他们已经猜到,约翰·拉贝将会乘坐“库特沃”号离开南京。

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庇护所的靠山要走了,连着好几天,寓所里的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心思工作了。

等挂了陶德曼的电话,约翰·拉贝继续指挥着家里的工人打包行李,工人们一直忙到半夜。

可是约翰·拉贝的家里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装下,约翰·拉贝走过去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其实都是一些旧物件,可是这些东西,拉贝是一件都割舍不下。

这些中国的瓷器、工艺品,都是陪着拉贝在中国度过了几十年的难忘岁月,同时它们也记录着约翰·拉贝的青春与过往。然而就是这些旧物件,唤醒了沉睡在约翰·拉贝记忆中度过中国的那些美好回忆。

对于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约翰·拉贝来说,中国已经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一想自己的家园受到侵略,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正如当晚约翰·拉贝在日记里写道:

一整晚我都在经历着精神与心灵的搏斗、犹豫和彷徨,但我最终决定了留下来,走与留,这是生与死的一道分界线,是危险与安全的分水岭,也是道德与责任。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工人,被敌人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小粉桥1号院旧居

在这个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约翰·拉贝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

决定留下来

第二天,当约翰·拉贝把留下来的决定告诉他的那些雇员和工人们时,大家忍不住兴奋地欢呼起来,因为至少目前大家可以有机会活下去。

对于这所有的人来说,约翰·拉贝提供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个避难所,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1937年11月21日,随着“库特沃”号一声长鸣,轮船驶向了汉口,带走了南京的德国人,也带走了约翰·拉贝提前放在轮船上的6个箱子,最后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也随之消失了。

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前来避难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在南京,约翰·拉贝还有十几个外国人,决定一起成立一个委员会,目的是想取得日本的同意,在城里建立一个中立的安全区,为留在南京的大约一百万平民做一个避难所,它被取为“国际安全委员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拉贝成立的国际安全区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部分成员

1937年11月24日约翰·拉贝和十几位外国牧师、教授、医生、商人、职员等共同发起了建立南京25个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人员名单:(共计18人)

约翰·拉贝 德国 商人

明妮·魏特琳 美国 教授

史迈士 美国 教授

芒罗·福尔 英国 职员

约翰·马吉 美国 牧师

希尔兹 英国 职员

汉森 丹麦 职员

舒尔兹·潘廷 德国 职员

麦凯 英国 职员

皮克林 英国 职员

史波林 德国 职员

贝兹 美国 教授

米尔斯 美国 牧师

利恩 英国 职员

特里默 美国 医生

里格斯 美国 教授

乔治·费奇 美国 职员

许传音 中国 南京红十字会

约翰·拉贝等人在安全保护区内为中国难民提供食物以及衣服、药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间的为约翰·拉贝

由于约翰·拉贝是德国的纳粹党党员的身份,所以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侵华日军不敢对德国纳粹党员轻举妄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建立的带有纳粹标志“卐”的安全区

虽然建立了安全保护区,但是日本军方还是找各种理由,去安全保护区对里面的人施暴。

约翰·拉贝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施暴。安全区大约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拉贝日记》影视剧中拉贝等人创立的安全区

归国

1938年2月,约翰·拉贝被西门子公司招回了德国,不得不离开中国,在4月到达了德国。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翰·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直到1946年6月,在证实没有犯错之后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约翰·拉贝只能在西门子公司担任办事员和译员,生活非常拮据。后来甚至都快吃不上饭了。

1948年消息传到中国后,没有几天,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约翰·拉贝。他的生活有了着落。

后世纪念

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在柏林公司突然中风,晚上就不幸去世了。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也就是文章开头向中国政府求救药品的托马斯·拉贝保存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约翰·拉贝南京旧居的雕像

1996年12月《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茵·哈特夫人奉献给世人。1997年,由中国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文教师进行翻译并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拉贝后代捐给中国南京约翰·拉贝的墓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德国人在几十年前帮助了我们,几十年后,当德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处在新冠病毒的非常时期。

约翰·拉贝等人在83年前非常时期拯救了25万左右的中国人民,对于这样的“恩情”,中国将永远铭记于心。

此文仅以纪念为了保护中国难民,而做出很大努力的约翰·拉贝及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