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位年近70的农村老人,花了8年时间,用小楷抄写了四大名著作为礼物献给了国家,只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然而,有不少人觉得老人是在浪费时间,更是有专家痛批根本没有意义。

这究竟是为何?老人又为何对书法如此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人叫张喜才,1940年出生在山西,虽然家中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思想境界都很高。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张喜也每天都会跑到私塾学堂,他趴在窗户上,努力学习知识,而最令他喜欢的就是老师教习的书法,但是没有毛笔的他,只能捡起树枝,在地上一笔一划的模仿着……

看到他每天都要跑到私塾学习的坚韧劲儿,于是家人也将他送到了私塾中进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手极为规整的毛笔字更是让他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在同龄人他成了写字最好看的人,而从此刻开始,书法的种子便在他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他内心对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熏陶,也是他心中对荣耀和责任的一种向往。

最终他等到了机会,经过了严格的选拔,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军营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军营中,日常训练和坚持学习成为了他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张喜才认为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同时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而幸运的是,他在军营中也找到了很多与他一样想法的战友,并且很多战友甚至与他一样,都十分喜欢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他有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他与那些爱好书法的战友,都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通过不断地交流和学习,张喜才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更点燃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开始主动与军营当中的书法爱好者交流,虚心学习,请教他们书写的技巧以及心得体会,同时他也利用业余的时间刻苦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喜才书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字迹流畅、有力,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比不得名家,但是字体已经十分大气、好看。

在军营举办的书法比赛中,他还通过比赛检验了自己的实力,他将感情和理解融入每一个字的特色,使得他成功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几年后,他的军营生活结束了,退役后的他被分配到了一家当地的工厂进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从部队退役,但军人的坚韧的品质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张喜才的身上,即便是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工厂的环境十分喧嚣,但是他仍旧能挤出时间,练习书法,对于书法的热爱一直陪伴着他。

每当工作之余,张喜才就会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铺开宣纸,拿起手笔,沉浸于书法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有很多同事不理解他,甚至还会嘲笑张喜才说:工作这么累,还不赶快回家休息休息睡一觉,还站着写字做什么。

也有一些同事将他的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投入当成了一种疯狂,甚至嘲笑他,又当不成书法家,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做没有用的事。

但是张喜才根本不跟他们辩解,只是微笑着继续练习他的书法,因为张喜才心里知道,要想练成好的书法技艺,需要长年累月地坚持和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书法对来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能在书法当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还能感受到从军队带回来的那份坚韧和坚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喜才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笔力遒劲,他的书法作品也开始在厂里传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同事开始特意准备红纸,让他帮自己写一些“福”和对联挂在家中,甚至连厂里请假的批条,同事们都希望由他来代写,而张喜才的一些小作品,更是被喜欢的同事拿回家中,挂在家里以做装饰。

但是无论外界对他怎么评价,是反对质疑还是赞扬喜爱,都没有动摇他对于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他不断的在书法的世界中探索和创新,畅游在书法所创造的世界里。

而老人之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生辰之际,为祖国献礼,也是源于一场出国旅行中带给他的感受以及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后的张喜才生活过得悠闲而充实,儿女们都非常孝顺,不仅时常陪伴在他身边,孝顺的儿女还特意为他精心安排了一次出国的旅行,希望他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

起初,张喜才十分心疼花钱,毕竟经历过困苦年代,体会过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的他,对于花钱出去游玩,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但是,儿女却劝说,出国之后也许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还能了解其他国家不一样的了解文化,一定程度上还能让自己也许对书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些,张喜才心中有些动摇,而在子女们连哄带骗之下,张喜才最终同儿女们一起出国旅游。

在国外游玩儿的那些日子,张喜才游览了许多城市,更是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和展览馆,而最令他心潮澎湃的,莫过于那些国外展览馆中展出的中国文物,尤其是那些熠熠生辉的书法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张喜才走进一个展厅,他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些挂在玻璃窗内的书法作品吸引,那些书法作品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飘逸灵动,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东方的韵味和意境。

同时张喜才老人也观察到,除了自己,许多外国友人同样也会被这些中华书法作品深深的吸引。

很多外国人都会驻足观看,并且有的会细细的端详每个字和每个笔画,他们会拍照留念,还有轻声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喜才从他们的眼中看出,外国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对中华文化产生浓烈的好奇,并且还对中华的书法技艺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敬畏。

面对这样的场景,张喜才看到一旁的书法体验区有摆好了的笔墨纸砚,他直接一把拿起笔,精神专注的书写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书写几个字过后,这个区域便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目光,他们纷纷驻足,一睹这位来自东方书法家的风采。

张喜才老人的每一个字都清晰流畅,见到此景的外国人发出了惊叹和掌声,现场中甚至还用中文说道:您的书法太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完成一整幅作品之后,有些书法爱好者则开始现场请教,更是直言要拜他为师,虽然在国外他们的语言并不能相通,但是此刻文化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在此刻达到了顶峰。

张喜才开心的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为自己能通过书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

回家之后,张喜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有了一个念头,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没有人将四大名著完整的用书法作品展现出来,于是张喜才决定就写四大名著,在确立好写作内容后,张喜才便开始着手准备。

很多人在知道他决定用书法作品抄录四大名著之后,纷纷表示这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几部作品均是长篇著作,不仅字数众多,而且要想完整一字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精力,更是对毅力和耐心的考验。

但是张喜才却表示这是一项艰巨又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并非不能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喜才为自己列明了书写的计划,按照四大名著所有的字体来算,如果抓紧时间的话,八年的时间也许就能完成这幅作品。

重要的是,还能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大日子为祖国献礼,想到这里,老人的心情就十分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书桌之前一坐就是一天,即使是手腕酸疼,他也只是调整姿势然后继续坚持下去。仅仅因为抄录《红楼梦》,张喜才就已经精疲力竭,

而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进度,为祖国献礼的他从没想过放弃,因为他相信自己曾经是一个战士,只要一直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即便是经常会出现疲劳过度而出现手抖的情况,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自己的心血深深融入了这字里行间,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付出,每一个字仿佛都是他的心在轻轻的诉说。

他与毛笔融为一体,心灵与笔尖相通,每一个字仿佛都有了生命,历经八个春秋,当四大名著抄录完毕的那一瞬间,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成就涌上心头。

而子女们更是佩服和敬仰父亲的精神和力量,将父亲汇集了八年的心血发布到网上。

但是没想到对于这样的行为和传奇的作品,外界却有着不同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人赞扬,有的人质疑,而这些质疑的声音,主要是来自于那些书法家。

他们当中很多人质疑张喜才老人此举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信息很发达,人们可以阅读原著,观看了影视剧来解文化及名著,张喜才老人的书法抄录的行为不仅过时,而且浪费生命,没有实际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些书法家认为张喜才老人的书法字体并不专业,只能说确实比普通人写的好,但是要想深究和钻研还是差得多,更有人直言,张喜才就是爱好而已,不能算的上专业,抄录四大名著就是噱头。

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支持和敬佩张喜才老人的行为,因为毕竟对于张喜才来讲,他出生的环境以及经历并非不比一般人好,自小贫苦、青年当兵的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一心坚持自己的爱好,本身就是值得人学习。

并且他还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献礼,这样的精神本就值得赞扬和敬佩。

参考资料:
环球网: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