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施文亚是我退休之后的事情,我们共同参加杨立元教授组织的一个活动,事先,杨教授协调沟通,双方互相准备了签名赠书。当时,我的文集《书香传家》刚刚出版,便遵命送文亚兄指正。文亚兄也将他的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四本书悉数相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亚兄个子不高,也不胖,带着一副眼镜,嘴角微微上翘,每次说话前都面带笑意,给人憨厚、实在又不失睿智的印象。时隔一年,我着手整理唐山作家签名书,杨教授和我说:你写写施文亚吧。他眼睛不好,只有0.3的视力,退休以后,天天写作。这是我介绍加入河北作协、河北评协会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这位老作家人品高尚,文笔出众,作品质量高,是我最敬佩的人。杨教授是个公道正派之人,作为文学评论家,对人、对文都能公正客观,对文亚兄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属难得。后来我了解到,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先生对他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是丰润的乡贤,低调作人,饱览诗书,创作颇丰且文笔不凡。建国先生说文亚兄是他学习的榜样。多方信息汇集一起,我觉得我更应读读文亚兄,写写文亚兄。我找出他的几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浭阳草》、散文集《稊稗集》、文学评论集《寄生草》和长篇小说《清平草》。夜以继日,挑灯夜读,一口气读完近200多万字的作品,感触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文亚兄的书,感觉从文风到装帧,清新淡雅,正如书名一样平实,均以“草”命名,也如人一样淳朴。文亚兄以草自喻,不只自谦,也是内心的淡定。我认识一些退休的朋友,终日以写作为乐,生活过得充实而淡定。文亚兄与他们不同的是,他不是在咀嚼苦难,而是在颂扬生命的进击精神,感恩大地的赐予。也许这是他卓尔不群所在。他在《稊稗集》自序中所说: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我恳愿你们,我的兄弟们,忠于地。草自会忠于地。虽然它命贱,可它也是大地的宠儿。风儿刮过,雨儿下来,你听,每株草都在窸窸窣窣地叙述着、歌唱着。“谁言拳拳寸草心,一缕碧色报吾母。有幸我为唐山人,有酒惟浇故乡土。”现在,我以一抹浅薄的绿色,报答母亲的三春之晖。

我想,忠于地,向着母亲诉说,便是我生命的全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是他创作的初衷和追求。

读他的以草命名的四部著作,有这样的感觉:这几株个性鲜明的小草,其实是文字中的图腾,如此也才能解释作者为何要写那么多“草(农)事”,为何要为一群草民撰写“草民史诗”,并且像一株一株草一样可单独成《传》。

我觉得,文亚兄的作品,都是在寻找自己,尽管他写的是别人的故事。海明威有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他是在寻找自己喜欢的题材,寻找自己的独特叙事,寻找自己发现的人生哲理,及文学作品中一切要素的个性化。一株草,总有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他在审视着那株草和草墟中其他草的生命历程。不是复述和还原,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同样感受着冬阳的温暖和冰封的酷冷。他一直信奉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的那句话:“如果没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写作;如果没有写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他生活在草中,他自己就是一株冀东草。因此,他只能写这株草和这片土地上曾经生存而又变成草墟的草,那也是他,也是我们的去处。那浓绿的草,便是他为皇天后土的歌唱。也许,那便是文学的使命,至少,是我认识的文亚兄创作的使命。

文亚兄是创作的多面手,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皆能,而且出手不凡,为人所称道。他称自己的全部作品,遵循着“三贴主义”原则,即贴着时代,贴着地皮,贴着人物。他也探索过前卫笔法,但最终还是回归于现实主义。有学者说他是“写意现实主义”。

他的散文集《稊稗集》分为三部分:“浭水谣”是对当下生活的摹写;“血地书”是对村里的人和事的情思;“秋声赋”是对世事人生的领悟杂感。他习惯于文体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散文篇幅都不长,有工笔有写意。一片树叶、一段河、一个叹息、一声呃逆,都给人解析度极高的真实印象——那种发自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他笔下所描述客体逻辑真实的完美重合。以记人为主的散文,篇篇浸润着悲悯情怀。他“爱”哭,而他的哭总能引人产生共鸣。不是作者有意的煽情,更像是世事的必然。它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在《只落得……》里为初恋女友早逝的哭,在《五月的风》里为岳母去世而哭,在《还乡河随想曲》里叩问鹅卵石的哭,在《哦,那株洋槐》里为知青小杨被玷污和扭曲的哭……甚至长歌当哭:“而已而已,我说不出话,我泪流满面……”读他的全部文字,我们时时感受到作者那颗易感的心灵对人、对畜、对草木等生命的巨大悲悯。

从艺术角度而言,他特别注重传统的白描,将情感和沉思深埋于细节中。比如《八爷八奶奶》。文章从1947年八爷在自家办学不要学费写起,写他的谦和与自信,写他们把独子大旺送去参军。写大旺在抗美援朝前线牺牲,县民政科的同志带着烈属证来慰问,此时有个特写:八爷高声说:“我儿为国捐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他脸上依然带着谦和的笑纹儿,可是眼泪却大滴大滴地落下来。在场的人都哭了。写到八爷之死,作者仍是冷峻的笔调:初秋的一个中午,有人说八爷跳井了。八爷在邻村教书被批斗,有个基干民兵打了他两个大耳光。他偷偷回家自杀了。他是村里文革中唯一自杀的人。按那时的称呼,八爷是大地主,八奶奶是地主婆。他们也是烈属。这种寓热于冷的描写,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并启人深思。

在文亚的所有作品中,长篇小说《清平草》无疑分量最重。《清平草》分上、下两卷,近70万字。小说描写的是冀东平原上一个叫清平坞的小村庄,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共70年的社会变迁,表现了林、岳、贾三个家族之间的矛盾纠葛、恩怨情仇。反映了农村宗法社会在时代变迁中的或隐或显的存在,在不断地动荡、分化和矛盾斗争中,涌现了乡贤文化的代表林尚谦,敢于与错误路线做坚决斗争的县委书记林森、区委书记林令仪,不畏权势、自强不息的新时期青年林孟秦三代。与之对应的,便是岳家、贾家的兴起和衰败。本书另一亮点是作者又着力塑造了三代8位女性的形象,她们中,老一代的有杀伐自断、敢于挑战夫权神权族权的林尚谦夫人梅育清、关东大侠韩玉梅,有第二代的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杜竞贤、烈火一样燃烧着爱情追求者的梁家凤,敢于写下“休夫文”,宣布与加入反动阵营的丈夫决裂的副县长林令辰。新时代的青年女性有团支书岳少兰、以大队书记之女身份,敢于嫁给地主子弟的岳少芬、下乡青年公社书记宋自宜等。作家、红学家、唐山市作协主席王家惠先生评论道: “小说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的欲望、不满与激情,表现了农民为了美好未来不屈不挠的奋进与抗争的过程。它以史诗一般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民为了改变世界而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中改变世界的悲壮的历程。”

小说的又一亮点,是对农事活动的铺排性描写。他认为,写农民不写农业,写农业不写农活,简直不可思议。而“庄稼经”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至今无人涉及。因此,小说再现了很多农事劳作场景,比如种地、收麦、耪地、栽白薯……他对每种农活的劳作都描写入微,每一个动作都写得准确无误,且具有美学价值。

小说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了唐山的方言土语童谣,这里面固然有内容决定的因素,也是有意识地保留唐山方言,有些方言俗语也正在逐步消失。从使用效果来看,大量俗语进入文本,符合他的“三贴主义”,使文本更生动,更自然,更鲜活,更具地方特色,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尝试。

悉心对本土文学爱好者传帮带,视提升丰润作家整体水平为己任。文亚兄退休后,除了创作,就是对本土作家的帮助和提升,对推动丰润文学创作做出了他人无可比拟的贡献。他给丰润绝大多数作者写过评论,因之也受到丰润老中青作者的爱戴和尊敬。《寄生草》中,收入53篇作品,为本土作者所写的文字有32篇,文字篇幅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他体质不好又多病多灾:1995年12月去上海做脑瘤手术;1997年10月心机梗塞;1999年在唐山工人医院做支架介入手术;2001年心肌再梗到北京阜外医院手术;2010年做胆囊切除手术,2017年从工人医院转北京安贞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现在眼底黄斑病变严重,右眼几无视力,仅靠左眼0.3视力读书和写作。他就是用搏命的姿态,为他人、为他所爱的文学事业精进着。现在,年近八旬的文亚兄仍拖着病体,不辍笔耕。他的豁达、乐观,坚韧、勤奋,感染着他周围的人,特别是文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

刘绍辉,唐山市教育局原局长、二级巡视员。曾获得2019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1.

2.

3.

7.

8.

唐山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