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第一支油画颜料、第一支蜡笔、第一支软管国画颜料、第一支丙烯颜料……这些都是百年马利所创造的 “第一”。而曾经的马利颜料生产车间改造项目——M+马利创意园作为幸福里的系列作品之一,自2021年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经过3年的运营,M+马利如今发展如何?笔者再次来到这里,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变与不变。
图源:小红书用户 哈维视界
一、不变的艺术氛围
地标装置——“下腰女孩”
说起M+马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那个胖乎乎圆嘟嘟的“下腰女孩”,她位于街区的中间,让人过目难忘。除此以外,在二层、三层的台阶处,还有两位女孩,一位倒立着,一位正视着前方,同样是橘红色的上衣,红色波点裤,配以夸张的马尾,用另一种色彩丰富着园区,增添了青春与活力。
图源:作者拍摄
这一装置传达了热衷生活,乐此不疲的理念,与项目的定位与理念也不谋而合。同时还有拾级而上的步行楼梯、点缀在白色楼宇的精致阳台,隐蔽却别致的露台,宜人的尺度,浪漫的色彩,漫步在此,让人不经意间想起童年的纯真、快乐和柔软。
建筑特色——多巴胺色彩
在由4幢建筑围合而成的东西向商业街区内,除了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整个建筑的墙面都被绿植覆盖,绿张力随处可见。在更新改造曾经的马利颜料生产车间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历史特征,延续了曾经的绚烂多彩,营造了一个多巴胺的世界。
图源:作者拍摄
不同于传统沿街店铺整体风格的保守沉闷、整齐划一,这里从店招、到橱窗、到外摆、到内部装饰、到建筑小品,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新丰路入口点缀着一个莓红色的甜甜圈,西康路入口处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橙色餐饮店,由此入内,像是打翻了上天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纷至沓来,五彩斑斓,紧紧包围着我们,成为消费的背景而不再是画板。甚至于,电梯门厅也是红色、黄色。专门设置的自动还书处,整个墙面也刷成了大面积的绿色。通过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形成了项目最为特色的所在。
二、转变的核心内驱力
位于二层的Mamafufu超级百货曾经一直是该项目的标志性商家之一,大胆地运用了饱和度极高的红黄蓝色三原色,呼应“百年马利”的色彩主义。并设置了马利趣味工厂、马利画材、色彩理想国、灵感书集、色彩生活集市、色彩沙龙、POP-UP Market等,包括艺术展览、手工工作室、画材、图书、生活家居、艺术衍生、服装零售等多种业态,作为跨界联合的潮流文创空间,曾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色彩控、马利控前来打卡,也为项目初期带来了巨大的线下流量,充分发挥了其主力店的引流作用。
图源:LLAP建筑摄影
笔者这次前往之时,看到曾经的Mamafufu超级百货已经关门歇业,所在的二楼已经空置。对于一个街区而言,主力店至关重要,尤其是有主题街区、自带IP的街区而言,其影响更是巨大的。
但看着街区内依然喧闹的人群,打消了笔者内心潜在的忧虑。没有了Mamafufu,园区依然人潮涌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M+马利从品牌IP驱动到去标签化的成功转变。如果说它的走红依附于马利颜料这个历史标签和幸福集荟IP受众群体的话,那么它的持续运营则已经跳脱了这种依赖性,进入了真正的商业运营的轨道。
图源:作者拍摄
三、变化是运营保持生命力的秘籍
作为富有烟火气的代表,建筑面积约7000㎡的M+马利一直都是“小而美”的代表。相信很多来过M+马利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人流如织。
在业态方面,运营方以富有烟火气的饮食业态为切入点,园区一层以商业业态为主,包括餐饮、酒吧等,二层及以上主要为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展览空间、健康公司等,这里没有拒人于千里的疏离感,只有唾手可得的味蕾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的亲和力和融入感。
图源:作者拍摄
项目的辐射范围和消费人群,从最初的全市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群,到如今争相前来消费的周边居民,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社区配套功能,这部分固定的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对于项目的持续经营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二层以上引入创意办公物业,反哺园区的商业,为商业带来不同时段的消费流量。
远悦近来,不同消费人群的相互补充,让项目完成了从纯粹的跟风打卡到邻里中心的功能转换,与周边的传统沿街商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互补,为居民带来了城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图源:小红书用户 Ran小夕
如今,项目才算真正进入了有机生长、自我升级的阶段,在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落脚到实际运营,用稳定和持续的人流量和消费来带动项目的不断发展,这是项目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笔者也在M+马利的变与不变之中,感受到了园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舒卓
编辑:胡珊毓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