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必各位最近都挺忙吧

奔波于不同的城市、景点之间

不知道细心的粉丝

有没有发现一个 离奇现象

无论到了哪个景点

看到的吃的都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是熟悉的面孔!

咋不远千里到了另一个城市

吃的还是「家乡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霸霸就来科普一个

关乎大家味蕾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啥都离家这么远了

还是被火锅、烤肉

臭豆腐、大鱿鱼支配

不能让人尝下地方特色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 还真不是没有

只是很多外地游客看到

这样的地方特色美食后

▼北京豆汁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这玩意儿真喝不惯

▼西湖醋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又腥又酸

▼闽南小吃土笋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想到是蚯蚓做的就下不去口

▼南京毛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s:真吃不了一点

纷纷被劝退了

咱们旅游时

总有一种奇怪的心理

既希望能吃到地方的特色美食

不希望离自己熟悉的味道太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呢,在犹豫不决要吃啥时

游客还是会选择熟悉的食物

这时

臭豆腐、大鱿鱼的优势就显现了

这些食物在大家舒适圈内

能接受 也不容易踩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

每个景点都有臭豆腐 炸串 烤肉

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一个地方火了

成了旅游景点之后

不止游客从五湖四海赶来

一些外地经营者也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地人虽然

坐拥着「聚宝盆」

但聚宝盆又不会自己生钱

有的人还不知道咋让聚宝盆生钱

不如 把房子租给外地人经营

自己躺着收钱 美滋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现象,专业来讲

就叫做古镇居民的「置换」

不用想也能知道

本地人都搬走了

本地手艺还能剩下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说一道

最能代表中国的食物

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火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底料、蘸料、粉料

这些能够批量生产的调味品

取代了很多传统制作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色的本地小吃、菜品

可不就少了

取而代之的

就是炸串、铁板鱿鱼

这些制作简单、爱撒粉的小吃

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一想,景区这些地方

人流量又大又集中

还是一次性游客

所以景区被筛选下来的餐饮

不一定有多好吃

但肯定得出餐快、能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些出现频率高的小吃

臭豆腐、铁板鱿鱼、大烤肠…

还正好有这几个特点

1

制作流程简单

做一份长沙臭豆腐

只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个步骤一气呵成

几分钟下来做好了

但要是想吃一碗

正宗纳西鸡豆凉粉

至少要经过7个步骤

采摘、晾晒鸡豆—泡发—磨浆

过滤—熬煮—冷却—加佐料凉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份香辣滑口的凉粉

才终于好了!

像磨浆、冷却这几个步骤

都得提前好几天来准备

过程比做臭豆腐复杂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重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油、多盐、多辣

基本上成了所有小吃共通点

这也不是没道理的

重口味,尤其是辣味

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重口味还能直接覆盖

食品本身的味道

这样一来,食品本身不重要了

只需要根据个人口味

刷酱料、撒粉

一份不需要多少技巧

但依然美味的小吃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成本低,利润高

卖这些小吃呢

既不需要多大的店面

也不需要多少人手

至于原材料成本

就更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情况下

一家小铺子/流动小车

一个人,加上半成品原料

就是全部的成本了

成本低了

但是价格却不低

一根烤肠景区能卖5~10元

一份臭豆腐能卖15元以上

有学者估算过

这些小吃的盈利情况:

烤肠店一个月能赚2万

利润率高达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租店铺

省了租店铺的钱

那利润率就更高了

甚至能达到2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作简单、成本低,赚钱还多

大家可不就愿意卖这些小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

咱们去的每一个景点

毫无意外都能看到

臭豆腐、大鱿鱼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