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王卫东
主持人
金向春
坚守雕刻人生38年的海岛工匠
工匠,亦称匠人,在古代是指拥有高超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对产品生产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坚持和追求,蕴含着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等可贵品质。择一事,做一生,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已从事贝雕工艺研究制作38年的洞头区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王卫东,和大家一起聊聊他的雕刻人生路。
嘉宾简介
王卫东,洞头区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奖项,曾获得国际注册高级工艺美术师、首批温州优秀民间人才,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温州市第三轮“首席技师”、温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Q1
谈选择贝雕行业的原因
我出生在洞头,从小就钟爱贝雕艺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同那些民间艺人一般做出精美的贝雕作品。我学的是美术专业,本来是可以有许多舒适的选择,但源于对贝雕工艺最初的喜爱,在决定选择哪一门手艺傍身时,毅然决然选择了贝雕行业。
Q2
谈做了哪些方面从业探索
道在日新,艺亦日新。这是我们团队始终坚守的一个宗旨。从前人精益求精的创业故事中,不断去研究,我们探索出了温州产区洞头东海贝雕“旅游+文创”的发展新模式。我们创立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收藏和展出源自宋元明清的螺钿产品,让大家近距离观赏和感受古老的螺钿精品。
Q3
谈打造贝雕作品《帆锚相依》的背后故事
《帆锚相依》陈列在望海楼,是一件用贝壳打造成鱼鳞状拼贴而成的大型贝雕作品。为打磨这副作品,我们团队付出大量的心血,用时七个多月,耗料八千六百多公斤的贝壳原料。
Q4
谈积极宣传贝雕工艺让更多人爱上贝雕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正是源于对贝雕工艺最初的热忱,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为助力贝雕艺术宣传与推广,我积极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非遗宣传活动,并担任洞头职业技术学校贝雕特色班的教学老师,组织孩子们参加贝雕非遗体验活动等。我相信,通过这些教学行动,能引起更多人对这门优秀传统工艺的关注与重视,使洞头东海贝雕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Q5
谈洞头贝雕如何发展才能成为带得走的“洞头文化”
立足传统,才能延续传统。将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新创意手段结合起来,与实际生活和年轻时尚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贝雕制作的匠心独运,不仅需要钻研和继承,还需要加入现代设计及市场意识,通过创新提升其附加值。
我们提出“文创+贝雕”,并为此付诸于行动,如今,洞头贝雕产品已不局限于摆件,还增加了茶具、名片夹、钢笔、首饰盒、书签、饰品等实用性、功能性较强的品类以及私人定制品。将传统文化进行提炼转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取向,进一步扩大年轻消费群体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守住根脉,突出文化属性,也需要打破隔阂,拓宽发展边界,用创意为传统“非遗”文化画上点睛之笔。
Q6
谈从事螺钿工艺制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热爱海岛,从小就喜欢各种贝壳,通过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掌握了精湛的贝雕技能,逐步成为挑大梁的业务能手和骨干,雕刻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得到大家喜爱。
2011-2013年,参与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洞头贝雕生产工艺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对贝雕工艺进行改进,实现产业化开发,项目期间获专利26项。作为团队研发设计主要成员之一,公司共申请获得外观专利216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正在申报新型实用专利2项,产品种类及工艺技术在全国贝雕领域中都居领先地位。
Q7
谈开创贝雕行业崭新发展局面
贝雕作为传统工艺,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够更具生命力。洞头贝雕工艺曾一度局限在花鸟、山水、人物、博古、画屏等传统产品,捕捉到市场需求后,带领团队积极创新,拓展贝珠项链、手链、胸佩、领带夹、首饰盒等数十种饰品。
立足贝雕技艺,紧紧把握时代脉络,不断提高站位。同时鼓励创新,尝试新的工艺,让传统贝雕工艺品更具创新性和时尚感。这些年来,经过公司全体贝雕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创了洞头贝雕艺术的全新局面。
Q8
介绍为传承非遗做的努力
作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不遗余力地传承和推广贝雕艺术。
我和团队历经三年多的努力,恢复了软螺钿的传统技法,使洞头贝雕产品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同行,成功打入国际主流市场,打破由日本掌握漆器话语权、韩国掌握螺钿话语权的单边市场,成为温州市特色旅游商品和十佳伴手礼。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先后为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会议和活动提供奖品礼品。
如今,王师傅所在的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也已经在2022年开馆,是目前国内首家以螺钿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品以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螺钿漆器为主,涵盖东亚以及世界各个地区的螺钿文物及标本化石。展览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独特题材,力求展现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螺钿工艺所赋予的精神内涵,成为洞头对外展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38年重复干一件事情,王卫东师傅始终不改初心,用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高超的业务能力,大胆创新的思维,成为洞头贝雕的坚守者、传承者、发扬者。他可能并没有刻意地去思考过什么是“匠心”精神,但时间却是最好的见证,38年的光阴很长,很长,他的心还是很静,很静。
编导:庄海文
编辑:邵康妍
审核:陈亦奕
监制:郑巨峰
总监制:南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