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到南山游玩,观看了蔡伟老师表演的古琴。幽静的南山中,聆听古琴演奏,感觉到山林流水的畅快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伟先生是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他还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国家注册斫琴师,他制作的古琴被国内外很多名家收购珍藏 。

有一次闲聊,蔡伟夫人鹤羽老师说,原来,咱们镇江地处长江下游,黄鹂是三音“126”,犹如抒情小调。这是戴颙在镇江最早发现的,所以传下来的制琴之法,也多强调“鹂声一起宫商羽”,传承至今,经蔡伟之手制成的古琴若干,每张琴都力求音若黄鹂三声,婉转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相传南朝刘宋时,隐士戴颙隐居在南山的“听鹂山房”。

戴颙出生在一个很有文艺底蕴的家庭,他的父亲戴逵、哥哥戴勃都是有名的大学者、雕塑家、音乐家。

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洁身自好,品格端庄,隐居南山刻苦钻研琴技。他用久年桐木制作出一个古琴,取名“鸧鹒”。

鸧鹒就是黄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据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古琴。

一是楚王的“绕梁”。

二是司马相如的“绿绮”。

三是蔡文姬的“樵桐”。

这些琴好是好,不过声音都如鹤鸣。

而戴颙的鸧鹒琴,却音若黄鹂啼鸣,婉转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颙把黄鹂当做知己,每逢黄鹂鸣叫之时,他总爱带上一壶美酒,两只甜柑,端坐“听鹂山房”,一边饮酒,一边聆听鹂声。

黄鹂在枝头高声鸣叫,一时百鸟齐鸣,红花绿树之间,奏出一部天籁交响乐。

这就是著名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鹂声”典故的来历。在千家诗和幼学注解等书中都有记载,成了千古美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黄鹂的叫声引起过世界上很多生物学家和音乐家的注意和研究。

他们指出,黄鹂的叫声婉转动听,不仅因其音阶频率和谐,而且节奏也合于音乐的逻辑。

譬如镇江所在的长江下游,鹂声是“126”三音,犹如抒情小调。(只有长江上游的黄鹂才是“1268”四音,后来人们发现英吉利海峡也有这种“四声黄鹂”)。

通过细心的观察,当时的戴颙发现了鸟鸣之意,黄鹂之声,真是难能可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戴颙在54岁时去世了,她的女儿受父亲隐居思想影响,亦钟情于南山美景,决心将她父亲的愿望实现。

南朝文人多崇尚佛教,戴颙的女儿将家宅捐给寺院,即招隐寺,且住到黄鹤山东侧山中,日日磨笄,整理乐谱,终身不嫁。

后人为纪念她,将此山的山名定为“磨笄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泉韵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隐逸,

莺声犹在耳好携柑酒话兴亡。

如今,“听鹂山房”已修葺一新,恢复了旧观。听黄鹂鸣唱,赶南山茶会,实是人间乐事。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