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夏天,位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多地遭遇极端高温,最高气温破52摄氏度。极端天气不仅造成多人中暑和死亡,也导致了大批农作物欠收。林汉明是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一位顶尖的大豆专家,他曾针对中国西北地区复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出抗旱、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

这一次,跟随大豆的脚步一起去巴基斯坦,在烈日、风沙、颠簸中看到土地里种下的希望,在田间地头感受中巴人民双向奔赴的善意。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林汉明表示,希望趁着这个机会,将中国的善意和友谊带到世界更多地方。

“相信土地的力量。”

随着综艺《种地吧》的热播,农业,这个看似平凡却无比重要的行业,悄然间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记忆再次被唤醒,

关于播种,关于收获,关于土地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我终于找对人了!”

曼姆(Hafiz Mamoon Rehman)出生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的一个小村庄,跟村里所有孩子一样,他从小在农田里长大,金色的小麦和白色的棉花组成了他记忆里最美好的画面。长大后的曼姆没有选择像自己的父辈一样留在地里,他考上了更好的学校,去了离家乡更远的地方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麦田(薛婧琪/中国日报)

从土壤抗除草剂到转基因小麦,曼姆在农业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的不同方向摸索学习。2016年,正在韩国全南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曼姆决定将大豆作为自己的长期研究课题,他将自己的简历海投给了全球各个高校大豆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几乎所有简历都石沉大海之时,曼姆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汉明教授的邮件。

曾破解31种大豆基因序列、培育出抗旱、耐盐碱的全新大豆品种和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香港首位参与国家级太空科研项目的农业科学家……林汉明的成果让人目不暇接。

Lam, a prominent exper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had decoded the genomes of 31 soybean varieties, breeding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drought and salinity-tolerant germplasms, and was the first from Hong Kong to participate in a national-level space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

曼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难掩激动,“我觉得我终于找对人了!”两年后曼姆如愿来到香港,在林汉明的实验室顺利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后工作。

相较五光十色的香港,曼姆的家乡显然是另一个世界,但他并未想过留在香港,“我当然知道香港有更好的生活,但我当初离开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人。”

“Hong Kong has a better life. But, I think if you really want to serve the farmer community, you should come to some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serve.”

回到家乡的曼姆进入了当地著名的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致力于培育巴基斯坦本地的大豆品种。

民胞物与、协和万邦

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巴基斯坦,拥有2.4亿人口,其东北部毗邻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我们最熟悉的邻居。现在他们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巴铁”(Iron Brothers)——中国人的“铁哥们”。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巴基斯坦种植的农作物超过一百种,但在作物选择(Crop Diversity)上并不多样化,90%的耕地资源和劳动力都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甘蔗和棉花这五种传统作物的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村(薛婧琪/中国日报)

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亚洲地区多个国家出现极端天气(Extreme Weather),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 es )曾将巴基斯坦描述为气候变化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国家之一。

因此,受地理、气候条件、种植技术等限制,巴基斯坦的本地大豆产量较低,质量也远达不到人类食用的标准。因此,不同于中国人对豆制品的熟悉和食用习惯,大豆在巴基斯坦主要用于牛羊鸡等动物的喂养。

With most of its agricultural land dedicated to five traditional crops and suffering from low soybean yield and quality, the country relies heavily on soybean imports for animal feed, unlike China's familiarity and consumption of soy products.

据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校长艾哈迈德(Iqrar Ahmad Khan)介绍,巴基斯坦平均每年需要花费10亿至20亿美元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约300吨大豆,他表示,“目前这个作物我们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当务之急是如何将大豆发展成为巴基斯坦一项主要的绿色粮食作物。”

"What’s important now is to bring in soybean as a mainstream green crop."

要达到这个目标,优质的种子必不可少。曼姆选择求助自己的导师林汉明。

2023年,林汉明第一次前往巴基斯坦考察,了解当地作物的种植情况和环境,同时为曼姆的研究团队提供了第一批大豆种子,种植在旁遮普不同位置,希望通过与当地大豆品种进行对比和杂交,研发出适应巴基斯坦土壤和气候环境的抗旱、耐高温新品种。

In 2023, Lam, for the first time, visited Pakistan, taking with him a branch of seeds. Unlike the Long Huang series, what Lam prepared for Pakistan is genetically unstable soybean seeds, still undergoing change, with the hope of developing a variety that could thrive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林汉明决定在隔年五月的耕种期回访。他联系了之前在甘肃与自己一起共事的农业科学家,又邀请了香港种子公司的专家,加上香港中文大学的机械工程师和基因专家,组成了回访的大豆“梦之队”。

翻山越岭来种豆

五月初的一个周末,经过近10小时的飞行和转机,林汉明团队终于抵达拉合尔国际机场。

此行的目的地旁遮普省位于巴基斯坦东部,与印度接壤,常住人口超过一亿,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5%,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省份,盛产小麦、水稻和棉花。

整齐的田埂、大片的稻田和成群的牛羊无一不显示出旁遮普作为巴基斯坦粮仓(Breadbasket)的实力。“要在旁遮普种大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曼姆说,大豆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种新的作物,大部分人并未接触过。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曼姆带着林汉明团队穿梭在不同的村庄和角落寻找大豆,有时候是玉米地旁边,有时候是香菜和冬瓜地的中间,也有时候被包裹在一大片向日葵中。但无论是什么位置,总有一群农民在地里等着这群陌生但似乎很厉害的远方客人。

In the following days, Rehman and Lam’s team visited various villages, encountering soybean plots tucked away among cornfields, coriander, and winter melons, or nestled within vast sunflower expanse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一片向日葵中的大豆地(薛婧琪/中国日报)

甘肃农科院原研究员张国宏是一位资深的水稻和大豆专家,同时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一到地里,浇水、施肥、种植密度、收割技术,他比划着跟农民交流,仿佛没有障碍。

张国宏认为旁遮普的土壤存在一定的次生盐碱化,耕作水平和栽培技术也亟待提升,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高温。“这里实在是太热了”,甘肃夏季最高温度在37度左右,旁遮普则接近50度,而大豆通常生长在30到40度的环境。

林汉明提供的种子在这样的高温下仍然长出了大豆。“以往我都是直接把已经培育好的种子给他们,今年是特意为这边培育了一些不稳定的新种子。”林汉明说,只有从一颗种子开始,与它们一起经历风雨,才能培育出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新品种,“这才是授人以渔。”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 give people fish and you feed them for a day; teach the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them for a lifetime. Lam shared this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actions.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全球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新中国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

75年里,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个位数增长至五位数,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UN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减贫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1978-2023)

淋过雨的人总想着帮别人撑伞。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已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据艾哈迈德介绍,仅萨费拉巴德农业大学就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数十所高校和机构签订了超过50项合作协议。截至2023年年底,巴基斯坦在华留学生总数目前约为2.8万人,是最大的在华外国留学生群体之一。

“巴基斯坦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农业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吃饱饭。”曼姆说,巴基斯坦接近70%的人口都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

"Agriculture is food for poor countries," he says.

“所以我非常感谢林教授,他不仅仅是在帮我,也是在帮助这里所有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中巴友谊在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生根发芽,在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开花结果,如同一条细长的绸带,穿越千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ighlighted the enduring bond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tracing back to the ancient Silk Road and flourishing under the moder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农民向记者挥手示意(薛婧琪/中国日报)

“作为一种民间的联系,建立国际友谊,用科学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一直都是我们香港团队的核心价值。”林汉明说,能在建国75周年这个特别的节点,走进其他国家分享善意和友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以香港为起点,用大豆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

"Building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connecting peopl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using science to help those in need have always been the core values of our Hong Kong team," says Lam.

农业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答案。也许是奔走于田间水沟,是穿梭于农田庄稼,是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林汉明始终相信脚下这片土地的力量。

在南非,林汉明正在与科学家合作,尝试培育耐旱又能抵抗南非独有病虫害的大豆品种;伴随着去年神舟十六号的顺利升空和返航,一同搭载的“陇黄”系列大豆也完成了太空之旅,林汉明团队正在针对这些种子在太空环境发生的变种情况进行研究。

大豆的旅程,也许才刚刚开始。

出品人 周立

监制 史小凤

责编 郑宛莹

记者 编导 薛婧琪

拍摄 薛婧琪 黄丹阳

文案 薛婧琪 张耀月

《中国日报香港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