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成玉展示稻田蟹(记者 吕晶 摄)

9月15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稻香盐湾”千亩稻田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稻蟹共生,水因蟹而肥,稻因水而香,两者互利互补,经过精心培育的蟹田米口感软糯、味道香甜。这幅稻花香里说“蟹”逅的美景,正是上盐湾镇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高效利用的生动呈现。

上盐湾镇位于榆林城区东南50公里处,为典型的农业乡镇。上盐湾镇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上湾大米”以品质好、营养高、口感佳,远近闻名,1985年“京米21”大米获得优质农产品证书,成为八九十年代榆林馈赠亲友的特产。2000年后,因水稻种植劳动强度高、土地零散、机械化程度低、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导致水稻面积逐年减少撂荒,形成“荒草滩”。

近年来,上盐湾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全镇2000余亩盐碱地逐个地块进行实地勘察、精准分类,因地制宜采取深挖沟壕排盐碱、深翻土地除芦苇、发展水稻种植产业、探索实施“种植大户+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等措施,实现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高效利用,让“沉睡”的盐碱地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昔日“米粮川”盛景正在逐步呈现。

2023年,上盐湾镇以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启动上盐湾、党街则、赵家畔、陈崖窑、陈兴庄5个村“稻香盐湾”千亩稻田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稻田总计1170亩,其中540亩实行“稻蟹套养”。前期累计投资350万元,用于平整土地1500亩,硬化田间道路2公里,新修水渠3公里,新建抽水站1座,便于机械化耕作。种植时,全部种植稻花香系列品种,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实行的“稻蟹套养”,实现了稻蟹共养、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互生互利,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升了“三十里盐湾富硒大米”的品牌形象,为带动全镇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新路子。

今年春天,村民姜伏才在党街则村承包了200余亩稻田,同时,还在其他村种植高粱、玉米等各类农作物,虽然种植作物多,但他却觉得一点也不费力。姜伏才说:“现在咱种地不同过去了,打药、施肥等这些工作都由无人机来做,灌溉也方便,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今年水稻预计产量为每亩1000斤,仅水稻一项大约每亩可增收300元左右。”稻田里,村民叶成玉迅猛出手,抓住两只河蟹,“你们看,这就是咱稻田里养的螃蟹。今年水稻加养蟹,一亩地能增收600元左右。”

上盐湾镇镇长付榆森说:“目前,已建成的陈崖窑小杂粮加工基地即将投运,为我们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陈崖窑小杂粮加工基地,引进合作企业,着力扩大‘三十里盐湾富硒大米’品牌影响力,大力拓展大米市场,为‘三十里盐湾富硒大米’打开销路、打开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记者 吕晶 延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