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已是不简单
闽菜大师、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郑祥林
却一人身兼9个非遗传承人身份
这些项目都和闽菜的传统制作技艺有关
郑祥林说——
“作为闽菜文化传播者,有责任以匠心守护传统技艺,身体力行讲好闽菜非遗技艺的故事”。
闽菜非遗传承人
一人申请成功9项
走进郑祥林位于福州台江的
非遗美食餐厅——朝阳闽灶
可以看到这里主打“非遗”
点菜区展示着福州佛跳墙、邵武
和平豆腐、莆田套肠、客家黄元米果
等十余种非遗闽菜
更令人吃惊的是
其中9个非遗美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就是郑祥林本人
谈及申请成为传承人的初衷
他眼中闪烁着坚定与热爱
2000年,他从南平闯入福州餐饮界,在更大的平台展示家乡的传统美食。这过程中,他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有人守护这传承千百年的传统闽菜技艺。
“我出生乡厨世家,外公、父亲都是厨师,到我已经三代,而随着老一代人渐渐老去,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菜品的技艺和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很少人愿意继续传承非遗菜品的制作技艺。”郑祥林说,传统闽菜技艺的珍贵与脆弱,让他觉得,有责任站出来守护这份千百年的味觉遗产。
但申请成为官方认可的非遗传承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提供传承谱系、相关的实物资料等等。其中,谱系至少要三代人,但外公已经过世已久。为此,那些日子郑祥林在乡间奔走拜访村里老人,寻找历史的见证。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制作技艺是最传统的,他也不断求证。比如在申请成为米粿包的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时,对于粿皮的制作原料,他就颇费苦心寻找。“现在的米和过去的不一样的,如何还原最初的味道,在新米、旧米、梗米中,我只能不断去尝试,让村里的老一辈品尝,直到找到他们童年的味道。”郑祥林介绍。
经过努力
从2000年至今
他陆续申请到
9个闽菜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身份
这其中包括了贡茶孝母猪肚鸡、夏道土羊汤、延平笋燕、米粿包、延平笋燕、山茶油油饼、葱肉卷等制作技艺。而比起申请过程,让郑祥林压力更大的是,申请成功后如何配得上“传承人”的身份,传播非遗闽菜技艺。
于是,他结合当下人的用餐特点,将“非遗美食文化”推向市场,打造了一家主打“非遗”的闽菜馆。
而为了能“固定”住传统非遗味道,他与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借助科研的力量,实现非遗闽菜的标准化制作。而今店内的每一口菜肴,都精准复刻传统味道,让食客找回那份久违的乡愁与记忆。
打造“现代化”后厨
国内罕见 省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讲好非遗闽菜故事
这些年来
郑祥林以其独特的方式
在传统餐饮模式中,后厨被视为“禁地”,他则将后厨转变为公开透明的烹饪舞台。他将后厨搬到餐厅中央,让食客亲眼见证食物从原料到餐桌的每一步变化,了解闽菜传统技艺。他说,要让厨师成为烹饪艺术家,让客人即是食客也是监督员。
在郑祥林的精心打造下,朝阳闽灶以独树一帜的“明厨亮灶”理念,荣获省级明厨亮灶示范单位的殊荣。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位于台江鳌峰路的新店里,他正打造升级版“明厨亮灶”。特别是尚在装修的三楼后厨,厨房的动线布局、干净度、干燥度堪称业内“天花板”。
“他的后厨无论是设备还是设计,是福建省内领先的。”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烹饪大师陈伟杰遍览国内外众多餐饮后厨后,对郑祥林的后厨赞不绝口。
走进刚装修好的后厨,记者看到,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目之所及几乎是铝合金材质,给人干净明亮,仿佛步入了一个无菌的手术室长廊。
而在办公区域大屏幕,则可以看到厨房餐厅各角落。“将来我还要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自动抓拍,比如青菜如果没有浸泡半小时拿起来,厨师没戴口罩、吸烟,都会被自动抓拍。”郑祥林说。
记者了解到,从设计到施工,每一处郑祥林都亲力亲为。员工们常常看到他拿着激光笔在施工现场指挥。
“卫生是餐饮企业的生命线,这是我30多年餐饮生涯的最深刻感悟。”郑祥林表示,一定要让菜品自己说话,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不论是“明厨亮灶”的独特设计
还是对非遗美食技艺的传承
郑祥林都十分执着
他希望能将自己的餐饮公司
打造成为闽菜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一个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闽菜魅力
了解闽菜文化的亲民舞台
记者 陈丹/文 林双伟/摄
新媒体编辑 徐强
监制 管慧 林亦敏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