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由环球网与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构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人民日报社办公厅、清华大学相关部门的领导,众多专家学者及业界单位代表参会,共同聚焦“Z世代”与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前沿思想,为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思想,宣扬中华文化探寻更多新方法与新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构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研讨会海报

会上,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杨秀出席大会并致辞。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发布并介绍了国内首部聚焦“Z世代”国际传播对外叙事与话语模式的案例集——《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创新案例推荐目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史安斌发布了国内学术界首部聚焦于“Z世代”的论文集——《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理论·实践·创新·未来》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围绕双成果发布进行了点评。他推荐国内学界和业界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两部作品,共同携手推动面向海外“Z世代”的精准传播与价值供给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构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研讨会嘉宾大合影

在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舆论环境日渐复杂的大趋势之下,研究好新时代背景下以“Z世代”为主体的国际传播对中国文化和思想“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在研讨会上,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业界各企业代表围绕“Z世代的文化共鸣:讲述故事与塑造影响力”与“数智时代的传播创新:连接“Z世代”的新平台与新策略”两大主题展开了跨界对话与交流。与会嘉宾从“共鸣共情”“叙事话语”“智能传播”三个方向,基于各自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洞察与观点。

共鸣共情:文化传播推动“Z世代”塑造新认知、新连接、新认同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孙敬鑫通过分析《黑神话:悟空》等中华文化出海案例,强调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是推动“Z世代”形成文化共鸣的重要路径,指出“Z世代”以其活力、潜力和塑造力,为文化共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更引用在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走访调研的实践经历,提出加强“Z世代”国别调研及其精细化人群画像研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对海外“Z世代”关于社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看法等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黑神话:悟空》全平台总销量超1000万套丨来源:《黑神话:悟空》官方微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新围绕“孔子学院与Z世代在地化多维共情”主题发言。她强调了文化共鸣的多层次性,从初步接触到逐渐认同,展现了文化认知的深化过程她也提出,形成文化共鸣需要注重“利他性、趣味性、传承性”三个主要路径,如孔子学院促进青年的“利他性”自我实现,帮助海外青年发现并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线上线下的文娱活动中,与“Z世代”建立“趣味性”连接;重视挖掘提炼文化传播中的“历史感和传承性”,以共情促共鸣。

叙事话语:央企开拓“Z世代”对外传播新举措、新路径、新方案

中国东航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叶克文结合“东航Z世代国际传播话语叙事创新实践”发言,分享了东航在“Z世代”国际传播话语叙事上的三种路径:一是巧用“Z言Z语”,东航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和多语种、多样化内容吸引全球“Z世代”,提高受众互动和参与度;二是打造航空“Z潮范儿”,东航通过打造创意传播案例如“十城十遇”东航Z世代丝路短视频,讲述中华城市文化和丝路故事,提升央企品牌吸引力;三是构建多元“Z语体系”,东航与高校智库开展联合研究和文化活动,让“Z世代”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培养其对中国的正面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城十遇”东航“Z世代”丝路漫游记》案例

中国中化办公室(党组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郭凤琳围绕中化的国际化特点、传播策略、具体举措展开发言。她指出,“Z世代”是企业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沟通团体,中化从融媒体产品制作和多元渠道开拓上持续发力,不仅产出了“万‘化’筒”科普短视频、“中化老外看中化”系列视频等典型传播产品;更积极举办国际夏令营,加强科普宣传;开发小化形象IP,促进“Z世代”情感连接。此外,中化也借势主场活动,持续提升“Z世代”国际传播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国中化“万‘化’筒”系列科普视频》案例

中国能建品牌部媒体运营部经理储信艳分享了中国能建在面向海外“Z世代”传播中国绿色能源故事中的创新实践。她指出,中国能建紧扣绿色能源、Z世代”和中华文化三关键词,致力于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并传递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能建通过举办定向精准国别的多彩国际活动,实现与Z世代受众的双向互动;借助“鲁班工坊课堂”等项目,为海外“Z世代”提供专业培训和实习机会,推动文化交流和企业形象的塑造;更利用TikTok等平台,发布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短视频内容,有效地与“Z世代”建立了情感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聚焦能源“超级工程”,向海外“Z世代”讲好“双碳”故事》案例

智能传播:媒介融合“Z世代”新触点、新技术、新平台出海

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指出,当前的国际传播工作实践可以总结为“以新克难”和“聚众突围”两大关键词。“以新克难”战略着重于四个“新”:新人、新思、新路、新技术他指出,环球网正持续招募年轻人才、探索新的传播路径和运用新技术,更计划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舆情监测,以反哺国际传播工作的智慧媒体建设。“聚众突围”战略则侧重于统一战线多元传播主体的聚拢环球网通过与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合作、孵化培养国际网红、重视精准国别“Z世代”文化交流、官企校民结合等方式,加快多元化国际传播网络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环球网开展“Z世代”国际传播的实践案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滢就“Z世代的媒介接触特点及国际传播新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提出,在媒介接触特点方面,国际传播正演变为多种元素互嵌互融新的传播生态,如网络文学、游戏、短视频等平台的互嵌互融,以及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学习与娱乐的互嵌互融。她认为,“Z世代”国际传播要善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人机对话,创造更愉悦的交流方式和传播体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围绕短剧、网文等新兴流媒体平台与“Z世代文化国际传播”的关联发表了观点。他指出,“文化流动和生长的不充分”是导致国际传播壁垒的根本原因,而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结合了短视频和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正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何教授也讨论了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以腾讯视频国际版和Netflix为例,强调了数字时代全球在地化发展、建立平台通用化工业标准的必要。

本次“构建面向Z世代的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研讨会上各界嘉宾的深入思考与研讨,为构建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会嘉宾共同认为,以“Z世代”为对象,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环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收获“Z世代”更深入的支持和理解,离不开智能化传播的加持,更离不开深层价值供给的赋能。

责编:谢曈、李佳藤

美编:谢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