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新闻消息,引起市民关注。时隔8年后,回澜阁计划再次启动修缮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因长久受海浪与海风侵蚀后的回澜阁局部(袁宾久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回澜阁受侵蚀的部分现状(袁宾久摄影)

因受海风、海浪长时间侵蚀,回澜阁建筑外立面局部已出现外皮脱落现象。青岛市海滨风景区管理服务中心表示,将启动修缮工程,既是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同时也将努力“还原”文物古建历史风貌、再现悠悠古韵,保留好人民群众心中的珍贵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栈桥的最南端的回澜阁(王华摄影)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位于中山路南端的太平路10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金溢彩回澜阁(袁宾久摄影)

“长虹远引”、“飞阁回澜”,栈桥与回澜阁曾被誉为“青岛十景”之首,成为了青岛的象征和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铁码头(栈桥)远眺(历史资料图片,袁宾久先生提供)

栈桥的前身——青岛铁码头,是晚清继旅顺船厂铁码头、威海刘公岛铁码头之后,清廷在中国北方沿海建造的最后一座海军专用码头,建造工程始于1892-1893年。

如今的青岛栈桥,由北段连接陆地的石砌引堤、中段立于海中的透空桥和南端的岛堤以及坐落其上的回澜阁组成,从海岸边偏向东南探入青岛湾,全长440米,桥身宽8至11.5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阁回澜长虹引(袁宾久摄影)

栈桥引堤以花岩石砌筑外壁,内填沙石,建在海湾最大的一处北宽南窄呈三角型的礁石之上,透空桥与岛堤则建于礁石区之外的沙泥区,安坐于三角形岛堤之上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回澜阁”琉璃飞檐,处处展露着中华建筑之美。

回澜阁位于栈桥的最南端,犹如一座璀璨的海上明珠,是青岛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标之一。

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跟随着文史学者袁宾久先生的脚步,去感受栈桥回澜阁的由来与岁月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资料图片

20世纪三十年代初,栈桥一带辟为“栈桥公园”。据1935年9月(民国24年)青岛市繁荣促进会编印发行的《美丽的青岛》书中描述

栈桥公园,为近年之新建筑,在太平路左,开地一弓,取势绝胜,远眺团岛,蜿蜒起伏,近揽栈桥,长虹卧波,园亭小筑,可游可憩,每届夏日,士女踵接,浴罢神倦,涖此小休,或对坐喁语,或并肩徐步,真神仙世界也。

时任青岛市市长胡若愚决定对栈桥进行改造。在“招商投标,拆坏重建”中,最终栈桥改建工程由信利洋行中标承建,新栈桥的式样与结构则由青岛港务局工程部的德籍工程师弗•施诺克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栈桥改建设计图(历史资料图片,袁宾久先生提供)

改建工程于1931年8月20日开始,栈桥南端的锈蚀严重的铁码头被拆除,改建成了35孔的“铁筋混合土”透空栈桥,于透空桥南端增筑三角形岛堤,岛堤上新建混凝土八角重檐绿琉璃瓦攒尖顶中式楼阁一座。为便于小型舟船靠泊透空桥,东西两侧各设有两处系泊泊位和舷梯,桥面上设置有减压孔。在石砌桥两侧安装了护铁栏,在透空桥上安装了铁索护栏。

栈桥的重修改建工程于1933年5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竣工,同时,“并於桥之前端增建一亭,以备游人休息之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建成时的回澜阁主入口、匾额与阁内的竣工纪念碑(青岛文史研究者刘逸忱先生提供)

1933年7月1日,栈桥重修竣工落成典礼隆重举行,由青岛中国石公司承制的“重修前海栈桥记”石碑置于八角亭中,并于其 内立碑纪念。 沈鸿烈亲笔题写横匾悬挂在了栈桥南端的正门之上, 这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由此定名“回澜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回澜阁初建成时,正门上方可见沈鸿烈题写的横匾。(历史资料照片)

回澜阁原设计为一座两层的亭式建筑,为便于游客观赏海景,一层设计为敞开式,后在征得市民的意见后进行了重新设计,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两层楼阁,这座重檐八角楼阁也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处建筑。

自回澜阁建成开放之日开始,栈桥成为成为这座城市的热点,也吸引了全国很多地方的人前来观看。1933年7月,新建成的栈桥成为“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场。水上竞赛重返大海,这在国内游泳史上是空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历史资料照片)

资料介绍,为便于观摩游泳比赛赛况,整座栈桥面朝西搭起数层露天看台,观摩的人群在看台上排列有序,长达半里,纷纷争睹水上奇观……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创举和成功,更是让栈桥声名远播海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宋子文抵青后在栈桥与迎接的官员。(青岛文史研究者刘逸忱先生提供)

回澜阁的建成,也有了更多的用途。政界要人乘船来青,青岛当局常安排更换小艇停靠栈桥,登岸后至阁中歇息,凭窗观览海上与沿岸风物。1947年10月17日,在青岛巡视的蒋介石来到前海栈桥游览,并在回澜阁小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栈桥回澜阁内远眺前海风光。(源自远藤一二《青岛特别市写真集》)

平日里,栈桥与回澜阁是市民及外地游客观澜揽胜与休闲消暑的最佳景点。

1936年“青岛十景”评选,以栈桥与回澜阁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澜阁无字石碑

如今的回澜阁中,现存一座无字石碑,颇为引人瞩目,诸多未解之谜也是令文人学者困惑多年。

据资料显示,在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之后有过更换原碑文的计划,日伪政府于1940年对回澜阁做过一次翻修,并增建看望台一座,阁内的原碑也被伪市长赵琪自拟碑文所替代,可惜的是,沈鸿烈题写的“迴澜阁”横匾与所立的碑石自此下落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栈桥回澜阁旁向美军兜售小商品的儿童。(美国《生活》杂志记者卡尔·迈当斯拍摄)

1947年年底,青岛当局开始准备对栈桥进行全面维修,因受时局影响,这次维修断断续续,直至青岛解放后的1952年方才竣工。在此期间,伪市长赵琪所撰的碑文与日伪遗痕被一并清除。今日,回澜阁内存留的无字碑,似乎仍在无声地叙说着那一段段风雨沧桑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栈桥(历史资料照片)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政府多次拨款对久经风浪的栈桥、回澜阁及栈桥公园进行修缮和美化。栈桥开放为休闲娱乐之地,而回澜阁曾被做过展览馆,茶馆,甚至做过青岛图书馆的阅览室等多种用途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的栈桥回澜阁旧影(丹麦人卡斯汀·彼得森拍摄)

1953年,回澜阁曾被改名为中苏友好阁,牌匾由郭沫若书写。1958年重新改为回澜阁。牌匾由时任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这块牌匾一直挂在今天栈桥回澜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修缮后的栈桥回澜阁。(法国摄影师阿兰·勒·加斯穆尔摄影)

1984年11月5日至1985年4月28日,栈桥再次进行了改建。根据“在大修中基本保持原貌不变”的原则,青岛市政府投入巨资对久受海潮侵蚀严重的透空桥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拆除重建,对引堤及回澜阁进行了局部修复,在长度不变下,将原34组墩柱的透空桥重建为16组墩柱。此次工程竣工后,栈桥基本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17孔的透空栈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风暴潮中的栈桥回澜阁(袁宾久拍摄)

因屹立于海上,经年累月的海风侵蚀,回澜阁外部彩绘脱落等问题不断发生。2006年进行了全面维修,按照修旧如初的原则,对回澜阁琉璃瓦进行清洗,更换破碎的瓦片,回澜阁的外墙彩绘、廊柱、琉璃瓦片修葺一新,整修后的回澜阁光彩照人,令人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正在修复中的回澜阁。(姜慧丽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回澜阁彩绘。(袁宾久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回澜阁彩绘。(袁宾久摄影)

2013年5月,因遭风暴潮破坏导致栈桥中部一段桥体坍塌,修复及加固工程随即启动。2014年“五一”期间,栈桥及回澜阁重新对外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栈桥回澜阁进行全面修缮。(源自青岛新闻网)

2016年1月,回澜阁再次进行了全面修缮。4月30日,回澜阁对外免费开放试运行。以栈桥回澜阁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布展开放,展示了百年青岛地标的旧貌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4月28日,回澜阁修缮后对外开放。(袁宾久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修缮开放的栈桥回澜阁。(薄闲阳摄影)

自回澜阁建成至今,青岛栈桥虽也经历过多次维修,但其风貌基本未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回澜阁与岛堤远眺(袁宾久摄影)

“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这首刊载于1933年“青岛指南”中的诗句正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青岛栈桥由一个初衷为清军出于军事用途而建造的军事设施,转变成为了具有标志性的青岛胜景。

这座伴随着岛城百余载岁月沧桑、连接着陆与海的“桥”与“阁”,更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虹远引、飞阁回澜。(袁宾久摄影)

据了解,本次回澜阁修缮方案、修缮工期等尚未最终确定,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最大限度还原其原始风貌,延续它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

本文援引青岛文史研究者袁宾久先生《飞阁回澜长虹引——青岛栈桥的历史足迹》一文,感谢文史研究者刘逸忱先生提供支持;

袁宾久《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