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圣殿”前面除东西、西两庑外,还有“承圣门”“祧主祠”“孟母殿”等悬山式建筑,它们依次排列在“亚圣殿”周围。

第一节 亚圣殿

程教授一行四人开始游览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

文闻问道:“爷爷,孟庙的主体建筑在历史上一直就被称为亚圣殿吗?”

文教授说:“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在明朝以前被称作‘正殿’‘大殿’,在明洪武六年(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大元庙制图》中被称为‘亚圣殿’。”

天一问道:“姥姥,亚圣殿建好以后还发生过什么变化吗?”

程教授说:“历史上,亚圣殿曾经多次被毁又多次修建。”

文闻问道:“那亚圣殿是什么时间开始创建的?”

文教授说:“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金末,毁于兵。元朝在原址之南重修亚圣殿(就是今天的亚圣殿地址),元末孟庙遭兵毁,在明洪武初年复建;弘治九年(1496年)孟庙大修期间,亚圣殿由五间增为七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现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1940年,亚圣殿较大规模维修,此次维修将亚圣殿屋顶大面积拆除,解决了其上檐西南挑脚坍塌、东部屋面漏雨、透光、部分梁檩倾斜等问题。建国后,孟庙先后修缮30余次,对亚圣殿上檐东西头、南角、东北角、下层,以及亚圣殿东、北部台阶陆续进行维修,并对亚圣殿上层进行贴金彩绘,其中,1985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经过十数次重修的亚圣殿,已经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重檐飞翘、歇山转角、丹薨碧瓦的宏伟建筑。”

天一问道:“姥姥,亚圣殿主要用来做什么事情?”

程教授说:“亚圣殿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祭祀孟子的主殿。”

文闻感叹道:“亚圣殿从外形看,凹曲屋面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形成古建筑独有的飞动美。在屋面正脊上有高大的鸱吻,垂脊上有垂兽,戗(qiang)脊上有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走兽。这可真是一幢美丽的建筑啊!”

程教授夸奖说:“文闻已经会欣赏古建筑物之美了!”

文闻说道:“要从建筑学角度欣赏亚圣殿之美,这还需要爷爷您给我们普及有关知识呢!”

文教授高兴地说:“好的,今天结合亚圣殿的建筑,我就给你们普及一些有关中国古建筑的常识。”

天一问道:“姥爷,亚圣殿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建筑?”

文教授说:“亚圣殿是孟庙主体建筑。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

文闻问道:“爷爷,七楹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在木结构房屋中以木柱承重,一排柱子组成一榀落地的排架叫一楹,七楹就是有七排柱子,或者七开间。”

天一问道:“姥姥,这里的‘间’与我们现在说的‘室’有什么区别?”

程教授说:“这个问题还是由你姥爷讲一下吧。”

文教授说:“‘室’本义就是房间,在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位于中央的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现在凡具有房间性质的场所,一般都可以称作室。而‘间’则是指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不过,如果两排柱子之间很近,那么其中间部分称就叫廊。建筑物中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在宋朝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

文闻问道:“爷爷,亚圣殿为什么是绿色琉璃瓦覆顶?”

文教授说:“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建筑物也有着标志性的作用,比如天坛是蓝色琉璃瓦覆顶,故宫、孔庙是黄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是仅次于蓝色和黄色的等级。”

文闻说道:“爷爷,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使用色彩是有等级限制的啦。”

文教授说:“是这样。一般而言,金、朱、黄色最高贵,用于帝王、贵族的宫室;青、绿色次之,可用于百官第宅;而平民百姓的庐舍只能用黑、灰这类色调。当然,色彩的使用也与琉璃瓦的制作工艺技术发展有关。”

天一问道:“姥爷,屋顶的瓦在使用时也有讲究吗?”

文教授说:“关于瓦的使用,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讲究。”

文闻问道:“瓦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程教授说:“据考古发掘,瓦的发明可能是在西周早期,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瓦的出现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最初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后来,到了西周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瓦的质量和数量都提高了。”

文教授说:“根据在春秋时期遗址中的发现,认为当时瓦的种类已经多样化了,有板瓦、筒瓦、反半瓦当和全瓦当,并已广泛用于宫殿建筑。”

天一问道:“姥爷,琉璃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文教授说:“大概是在北魏时期,出现了琉璃瓦。在唐朝时,琉璃瓦增多了,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色、蓝色次之。到了宋朝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在明朝琉璃工艺水平大为提高,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因此,琉璃面砖、琉璃瓦的使用更加广泛。”

文闻问道:“爷爷,在宫殿建筑中使用琉璃瓦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文教授说:“琉璃瓦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其颜色多样化。在唐朝最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的为绿琉璃瓦剪边、黑瓦顶;北宋则主体建筑满铺绿瓦、次要建筑黑瓦或青灰瓦;元朝开始出现黄琉璃瓦,被用于主要建筑;明朝的主要建筑满铺黄琉璃瓦,次要建筑为满铺绿瓦或黄瓦绿琉璃剪边;在清朝,宫殿建筑基本变成满铺黄琉璃。”

天一问道:“姥爷,您多次提到‘重檐歇山式’,这个建筑学中的专用术语的通俗含义是什么?”

文教授说:“简单地说,歇山式是古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屋顶构造方式,也可以叫歇山顶,有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并有九个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戗脊就是歇山顶上连接两坡厦宇的脊。歇山式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

文闻问道:“爷爷,歇山式中的‘歇’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对于这个‘歇’字的理解,首先可以从造型上看,因为歇山建筑兼有悬山和庑殿(四角攒尖)建筑的某些特征,上部为悬山顶或硬山顶,而下部分为庑殿顶,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然后再看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这也许就是歇山顶的缘故。”

天一问道:“姥爷,歇山顶主要用于什么样的建筑上?”

文教授说:“歇山顶有直线和斜线,棱角分明,结构清晰,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雄浑俏丽,气势非凡。这种屋顶多用在重要性强的或体量较大的建筑上,例如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寺庙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在古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闻问道:“爷爷,重檐歇山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重檐歇山是歇山顶的一种类型,根据檐的数量歇山顶可以分为单檐、重檐、三重檐三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另外,歇山顶还有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等类型。”

程教授接着说:“在古建筑中采用什么样的屋顶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有些朝代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单檐歇山顶,但后来有些民宅也可以使用歇山顶了。”

文闻问道:“爷爷,屋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文教授说:“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屋顶处于建筑物最顶端,其基本功能就是排水防雪,其中,屋坡用于排水,屋脊用于分水,出檐用于落水。除此之外,屋顶类型与古代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文闻继续问道:“在我国的不同朝代,屋顶形式有什么变化特点?”

文教授说:“在我国古建筑中,屋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的坡度和屋檐的大小上。相对来说,隋唐时期的屋顶坡度小,屋檐较大。到明清时期,屋顶坡度大,屋檐较小。”

天一问道:“姥爷,古建筑中除了歇山顶之外,还有哪些类型的屋顶?”

文教授说:“如果按照等级划分屋顶类型有两类,即高等级的有庑殿顶、歇山顶;低等级的有悬山顶、硬山顶等。在古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

文闻问道:“爷爷,刚才您给我们讲了歇山顶,现在您在讲一讲其它常见的屋顶类型好吗?”

文教授说:“好的。先说庑殿顶,庑殿顶大约出现于先秦时期,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顶。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5脊4坡,屋面稍有弧度,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4条垂脊,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建筑。”

天一说道:“姥爷,悬山顶是什么样的?”

文教授说:“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是一种两面坡顶屋顶,是一般中国民间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有5脊2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歇山顶高于硬山顶。”

文闻问道:“爷爷,硬山顶的特点有哪些?”

文教授说:“硬山顶的特点是有5脊2坡,以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硬山顶的等级较低,广泛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普通百姓的住宅建筑中,而很少用于大型建筑中。”

天一问道:“姥爷,硬山顶的山墙为什么要高出屋面?”

文教授说:“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文闻问道:“爷爷,攒尖顶是什么样的屋顶?”

文教授说:“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顶部有宝顶,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这种屋顶一般不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而多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亭、塔等记载中。”

文教授继续说:“在封建社会,建筑物除了在屋顶的样式上有限制之外,就是屋脊上装饰物的数量和用法都有严格等级限制。歇山顶屋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

程教授一行四人的目光从亚圣殿的屋顶移到了台基上。只见亚圣殿坐落于高台之上,殿前有月台,月台两侧有台阶。

文教授说:“孩子们,你们看亚圣殿的月台南边正中有6级台阶,这叫踏跺6步,垂带石正对大殿明间檐柱,东西两侧有6级台阶,就是抄手踏跺6步。”

天一问道:“姥姥,在月台上能看到月亮吗?”

程教授说:“在古时建筑物的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月台是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一般宽敞而通透,前无遮拦,是古人赏月的平台,所以在月台上能看到月亮。”

文闻问道:“爷爷,您刚才把台阶叫做什么?”

文教授说:“叫垂带踏跺,它是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台阶称正阶踏跺,两旁台阶称垂手踏跺,侧面台阶称抄手踏跺。”

天一问道:“姥爷,垂带石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垂带石就是在垂带踏跺两旁的石头,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如果没有垂带石的踏跺就叫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程教授一行四人边游览边问答。他们经过踏跺6步,来到月台上,只见亚圣殿的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殿的正面朱槅并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这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亲赐。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均为整石刻成的。柱下以石鼓为础,鼓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石鼓下柱础造等木构件,额枋上施平板枋及斗拱。石刻覆莲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其余各面刻有宝相牡丹或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饰以云龙和彩绘贴金工艺,可谓精美绝伦!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两柱正面凸镌一副由乾隆皇帝手书的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

文闻问道:“爷爷,亚圣殿在建筑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文教授说:“亚圣殿在建筑结构上的特点体现在进深方向,内金柱之间的间距大、内金柱与外金柱之间的间距小、外金柱与檐柱之间的间距大,也就是说不同的柱子之间的间距是变化的;另外,外廊开间采用双步架的结构。”

天一问道:“姥爷,步架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在古建筑中步架就是指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斗口是个长度单位,而斗口的长度因朝代不同而异,有6寸的,也有5寸不等。”

文闻问道:“爷爷,亚圣殿的建筑还有什么特点?”

文教授说:“亚圣殿的建筑特点还表现在亚圣殿斗拱可分为上檐、下檐两种。下檐斗拱七踩,单翘重昂;上檐斗拱七踩,单翘三昂。”

天一说道:“姥爷,您说的太专业了,‘踩’是什么意思,我有些听不懂。”

文闻问道:“爷爷,‘踩’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所谓‘踩’就是指斗拱挑出的部件,分为三踩、五踩、七踩和九踩四种。如果上檐是九踩,那它就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天一问道:“姥爷,古建筑中的斗拱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斗拱是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文闻问道:“爷爷,斗拱在建筑物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文教授说:“大体上说,斗拱的作用包括:增加承托的作用;增加挤压面;撑跳檐檩。另外,斗拱还防雨、抗震,具有装饰作用和等级标志。斗拱一般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包括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也有称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和转角斗拱。”

程教授一行四人进入亚圣殿内,顿有肃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抬头仰视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矞皇辉奂。在藻井之下,大殿正中,雕龙贴金的神龛上方,横悬着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

文闻问道:“奶奶,‘守先待后’的寓意是什么?”

程教授说:“‘守先待后’的寓意是孟子‘守先王之道,以期待后世对儒学的传承’。”在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彩色塑像,头戴九旒之冕,身穿九璋之服,手执镇圭。

天一问道:“姥姥,孟子的这身穿戴意味着什么?”

程教授说:“孟子的这身穿戴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官服中,九旒九璋为诸侯级,帝王为十二旒十二璋。”东侧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

文闻问道:“奶奶,作为先贤、先儒的孟子弟子大多在孟庙东西两庑配祀,而为什么乐正子的塑像却在大殿内?”

程教授说:“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孟子弟子,先贤,战国时鲁人。据《宋碑记)记载,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诏令乐正子配享孟子。公孙丑以下从祀,并‘皆拟定其封爵’。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秩次,乐正子为利国侯,公孙丑等皆为伯。”

文闻说道:“这也就是说,根据宋朝朝廷的封爵,乐正子的爵位最高,所以乐正子在大殿内配享孟子,而孟子其他弟子在东西庑从祀孟子,对吗,奶奶?”

程教授说:“可以这样理解。”

文教授说:“在明朝嘉靖时期,改革了祀典,让孔门弟子从祀但罢其封爵,只称先贤先儒。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孟庙配飨从祀各主中,改称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四人为先贤,其余为先儒。从此,孟庙配享、从祀之位就确定下来。乐正子配享‘亚圣殿’,在正殿配享,其余则供奉于东西两庑内。在庑内建有神龛,只供木主(牌位)而无塑像。在雍正二年(1724年),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四人,以先贤分别从祀于孔庙东西两庑内。”

天一问道:“姥姥,为什么宋朝给予乐正子的爵位比给予孟子其他弟子的爵位要高呢?”

程教授说:“在雍正本《三迁志》中录载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封乐正子为利国侯的诏旨:‘由孔子至于孟子,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近也,兴圣人之道若此其难也。孟子既没,配享孔子之庙,血食于天下,亦可谓至矣。今于邹,独推尊孟子,其门人高弟,使得从祀配享,南面而处,如孔子之尊焉。克也,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古不泯。可特封利国侯’(《三迁志》)。在诏旨中称乐正子‘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足以说明为什么追封乐正子的爵位最高了。”

文教授说:“历史上有多人对于乐正子给予高度评价。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邹县令胡先纂修的《邹志》记载:孟子对乐正子曾以‘善人、信人’称之。东汉赵岐注乐正子,‘孟子弟子,为鲁臣’。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儒分为八,有乐正氏之儒’。”

文闻问道:“奶奶,在《孟子》中是否有给予乐正子的记载?”

程教授说:“当然有记载了。”

天一问道:“姥姥,记载的主要是什么内容?”

程教授说:“《孟子·离娄上》的第二十四节记载了一段孟子与乐正子的对话,中心思想就是晚辈如何尊敬师长。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当时乐正子正在鲁国做官,乐正子随同齐国贵臣王子敖到了齐国,便去拜见孟子。”

文闻问道:“奶奶,孟子怎么说?”

程教授说:“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孟子说:‘你也会来见我吗?’”

天一问道:“姥姥,孟子是在责怪乐正子,这是为什么?”

程教授说:“乐正子也是这样问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文闻问道:“孟子责怪乐正子的原因是什么?”

程教授说:“孟子问道:‘子来几日矣?’你来了几天了?”

天一问道:“乐正子是什么时间来到齐国的?”

程教授说:“乐正子说:‘昔昔。’前几天来的。”

文闻说道:“按照现代人的观点,乐正子来代齐国几天后再去看望老师孟子也属正常。”

程教授说:“但在孟子看来不合适:‘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前几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是正合适吗?”

天一问道:“乐正子来到齐国几天后看望孟子的原因是什么?”

程教授说“乐正子说:‘舍馆未定。’乐正子是因为住的客舍还没有找好。”

文闻说道:“乐正子的这个理由可能不充分。”

程教授说:“是的。孟子说:‘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你曾听说过,要等客舍找好后,才来求见长辈的吗?”

天一问道:“乐正子知道自己不对吗?”

程教授说:“是的。乐正子说:‘克有罪。’我有罪过。”

文教授说:“孟子与乐正子的这段对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事情也不复杂,但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如果一个人离别家乡好几年,有一天回来了,但却在别处住了几天以后才进家看望父母,你们说对吗,孩子们?师者,传道、解惑、授业,给予精神、思想;父母给予生命、身体!所以,尊敬老师,就要如尊敬父母一样,不可马虎啊。”

文闻和天一异口同声说道:“我们一定汲取乐正子的教训。”

程教授说:“孟子认为乐正子来到齐国几天后才来拜见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为此,孟子责怪乐正子。其实,孟子责怪乐正子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为孟子认为乐正子与王子敖的交往不值得,这在《孟子·离娄上》的第二十五节中有记载。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文教授说:“孩子们,人的一生中需要结交许多朋友,但是酒肉朋友不值得交往。乐正子到齐国来,理应首先来拜望老师,然而他没有来,而是随着王子敖游山玩水,吃吃喝喝,显然他做的不合礼,所以孟子批评他。孟子认为乐正子跟着自己学习了那么多古人的治国安邦之道,就应该去治理国家,而不是为了长途跋涉、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听了文教授的这一席话,文闻和天一深深地点点头,再次异口同声说道:“我们记住了!”

文闻问道:“奶奶,难道《孟子》中只有孟子批评乐正子的记载,没有其他的了?”

程教授说:“当然不是这样。在《孟子·尽心下》的第二十五节中记载了孟子给予乐正子的高度评价。”

天一问道:“姥姥,《孟子》中是如何记载的?”

程教授说:“孟子的弟子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文闻问道:“什么是善人、信人?”

程教授说:“浩生不害也是这样问:‘何谓善?何谓信?’”天一问道:“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程教授说:“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天一说道:“孟子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孟子的回答是:‘心怀喜爱的就称为善良,有自己本性的就称为诚信,内心很充实的就称为美好,内心充实而且又散发光辉的就称为大,大而且能融汇贯通的就称为圣,圣而又高深莫测的就称为神。乐正子这个人,只有其中的两项,在四种之下。”

程教授说:“一个人要做到十全十美不容易,但善良和诚信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品德,这也是人的本性。孟子认为乐正子是善良的人、诚信的人。”

文教授说:“但仅仅是善良和有诚信还不够。孟子认为内心要充实,就是要知晓、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必须要学习、继承很多很多的历史经验,并且把它们融汇贯通。孟子还认为要成为光辉者,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去影响别人,使其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孟子眼里乐正子还没有做到这些,所以有时后就会犯错误,就要被责怪。尽管如此,孟子给予乐正子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程教授说:“孟子不仅给予乐正子很高的评价,还为他的出仕而高兴。”

文闻问道:“奶奶,这是从何说起呢?”

程教授说:“在《孟子·告子下》的第十三节中有这样的记载: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鲁国君想让乐正子执政。孟子说:‘我听说这个消息,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觉。’”

天一问道:“姥姥,乐正子是孟子弟子中最有能力的人吗?”

程教授说:“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也问这个问题:‘乐正子强乎?’乐正子能力很强吗?孟子说:‘否。’公孙丑继续问孟子:‘有知虑乎?’他有知道深谋远虑吗?孟子说:‘否。’‘多闻识乎?’他识多见广吗?‘否。’”

文闻说道:“公孙丑问的都是关于乐正子出仕的能力,显然,乐正子在这方面并不出众。”

程教授说:“是的。”

天一问道:“姥姥,那为什么孟子还要如此高兴,甚至无法入睡?”

程教授说:“公孙丑就这个问题问孟子‘然则奚为喜而不寐?’那么你为什么高兴得一晚上都睡不着呢?”

文闻问道:“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程教授说:“孟子的回答很简单:‘其为人也好善。’他为人很善良。”

文教授说:“公孙丑对孟子的回答并不完全理解,于是,他继续问道:‘好善足乎?’仅仅好善就足够了吗?”

程教授说:“孟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是意味深长:‘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天一说道:“姥姥,孟子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孟子回答的大意是:喜好善良就优于天下所有的人,何况是鲁国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喜好善良,那么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将不远千里而来告诉他善良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喜好善良,那么人们就会说:‘瞧他那洋洋自得的样子,我早就知道这种人了。’洋洋自得的声音和样子,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读书人都止步于千里之外,那么谗媚奉迎的人就会前来。和谗媚奉迎的人一起相处,国家要想治理好,可能吗?”

文闻说道:“孟子是如此看重善良啊!”

文教授说:“孟子这是围绕着乐正子这个人来谈善,孟子认为善良,即是爱民。一个为政一方的人若有善心,就不会虐民、苛民、暴民、剥民、夺民。一个有善心的人,会善良的对待他人,人们也就会给他善良的回报。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人们对他就会敬而远之”。

程教授说:“在孟子看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还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只有善良的执政者才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共同治理国家。一个不善良的执政者,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会把真正的有识之士拒之于千里之外,相反奸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由此一来,危害一方,危害国家。”

文教授说:“孟子在这里说乐正子好善,除了善良之外,还有喜欢听取善言之意。什么叫善言?善言不同于‘好话’,善言是对于治理国家有益的忠言。忠言有时是‘逆耳’的、不中听的。真正的好善之人,雍容大度,能够听取逆耳忠言,否则就会恼羞成怒,甚至对进言的人打击报复。”

文闻说道:“这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孟子给予乐正子高度评价,能被孟子认定是个好善之人,乐正子的确非常不简单。当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孟子一听说乐正子将执政于鲁国,就高兴得睡不着觉了。”

程教授一行四人观览了孟子塑像、乐正子的塑像之后,在大殿内东侧观览了《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这是创建孟庙时所立,记载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民间自动出资移动孟子庙于现址的经过。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