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方娇艳 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

基础教育成果奖作为国家最高奖项,代表了国家政策动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也极具指导意义。其解决的问题,往往不仅包含个人的困惑,也反映了社会公共关心的冲突。

笔者近日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系列专家讲座。在这里,魏峰教授、李政涛教授、王月芬博士等多位专家分别分享了他们做研究的经验。部分观点与个人心得,愿对同为一线教师的诸位有所裨益。

1

一个好问题,

往往直接决定了研究的价值

研究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培育(做什么,怎么做)、提炼(写什么,怎么写)——申报(报什么,怎么报)——评选(评什么,怎么评)——推广(用什么,怎么用),其中,培育恰恰是研究的核心,也是难点。做什么研究,或者说一个好问题,往往直接决定了研究的价值。

启发之一:优秀成果站位高,需要研究政策和思维逻辑

研究者要把握关键词“逻辑”,首要的一点就是研究政策的逻辑和思维,即研究去往哪里,怎么去。由于是国家层面的评选,研究要具体的反映国家政策的动向,并在研究实践中回应。

譬如研究评价问题,就绕不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研则离不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还有2023教育十大关键词所展示的教育聚焦方向,比如心理健康、数字化、家校社协同等等。

为什么优秀的论文成果中,总是会从上位的课标等文件依据着手——这表明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代表了学理的探索和实践,这将使成果更具有学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发之二:优秀成果解决实际真问题,需要找准痛点难点

与高校的学术有所不同,基础教育的成果奖重在解决中小学教育中的真问题,让研究成果直接变革教学方式,让成果的价值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名列获奖名单中的各个优秀成果,有的聚焦项目化学习,有的是劳动教育,又或者如李政涛老师团队聚焦的学科育人价值,都是一线学科与育人交汇口中问题丛生的领域,甚至是痛点和难点。而正是实际中的真问题,才带来了研究的必要性,也形成了成果的推广价值。

在如此宏大的研究面前,个体显得无比渺小,尤其是当许多研究长达数十年时,这种感觉更甚,其精力和付出之巨,非常人所为。即使如此,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与其自叹自艾,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什么,从小的研究着手,尽可能解决真问题,形成真价值。

启发之三:优秀成果不止有问题,更有精微的研究主题

在好的问题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指向明确的研究主题。以“促进语文素养提升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例,通过确定学段(初中语文)——确定领域范畴(读写结合)——确定目标导向(促进语文素养提升的)——确定研究类型(教学)——研究研究方式(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研究主题。

这个主题中的任何一个步骤的要素都可以替换,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可以形成多元的思路(比如目标可以换成促进写作能力提升,思维能力等等)。但好的研究主题一定要参照课标或者政策,而不宜采用自己创编的话语,以免造成理解困难,比如要避免时下常常出现在标题中X步X法,首字母拼接成的XX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研究理论如何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深/破

优秀成果必需以理论的方式表达实践,在研究中重视概念界定、重抽象提炼、重理论依据、重科学方法。如果只是堆砌实践,从操作到操作,还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上打转,成果需要有理论的提炼,才能更具传播价值。

区分一般研究和优秀成果的要点在于是否有理论上的独特贡献或者建树,能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人有我破?可见优秀成果,还是要回到学术的基本功。虽然是在一线,但优秀学术的成果要求并不会降格。

在我们有了好的选题后,还需要读文献,概括出研究现状,分析已有观点和结论,鉴别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指出自己研究的空间。这一点看似很常规,但没有长期的练习,系统的阅读,很难写出规范的、简练而精准的文献述评(而不是罗列堆砌)。

而找文献也需要技巧,为了防止同质化和“信息茧房”效应,可以订阅和长期阅读核心杂志期刊,以了解前沿,读大家的文章,以打开视野,并形成文献储备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把研究融入日常,

深耕职业幸福

在怎么做研究上,首先确定需要研究内容的真实问题,可以通过问卷设计。而问卷看似简单,其实也反映了研究态度,一份专业的问卷研制遵循:分析调研重点——确定观察点,制定细目——设计有效问题和选项——预估相互关系——预测试和调试完善。

其次,好研究和一般研究的差别,往往在研究方法上拉开差距。我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形成解决策略。以Flanders师生互动分类系统为例,通过课堂观察,将教师的行为编码,统计次数,这样就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风格,让原本抽象的课堂观察变得十分直观,可见数据量化的力量。这种使用观察工具使原本不可见的研究对象可视化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升研究的专业性。

最后两步,通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并凝练研究成果。与其说好研究是写出来的,不如说研究是长期做出来的,是“真实、长期、扎实、有效”的,缺一不可。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研究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教育中,而不是独立的以负担的形式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身心分离时,

热爱就会降格为技术

回到一线教师做研究的初心来看,你为什么做研究?最近做了什么研究?

有老师说研究是为了拿学位,评职称,研究能够解开困惑,还能对别人有所启发。这些目的自然有其功利性,但很贴合实际。

不过,把研究当作热爱的事,思考引发自己困惑的事,通过研究来理性的表达,这样的研究是去功利化的,源于好奇才能持久,也能真正让人沉浸其中。而外在的功利性目的,虽然不是直接目的,往往会成为那些热爱和投入研究的人所赢得的副产品。

抛开目的论,而专注投入到研究中,把研究当做热爱,研究才能够带来发现的乐趣,而只有热爱,才能持久。

当你不再只盯着目标,而专注于投入时,荣誉反而成了自然的奖赏。

我在做班主任时,研究学生,研究班级,自发地写作和反思,恰恰也体验到了不少研究的趣味,而在做学科研究时,却被各种规范和误解束手束脚,越是想写好,越是不自然,是否正是误读了研究真正的意义,而与研究身心分离所致?

身心合一才能称之为热爱,而身心分离之时,热爱就会降格为技术。研究如此,教学或者世上的其他的事大抵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研究,既需要研究者保持对政策、动向的敏锐,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更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长期深耕耘,既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仰望星空。一线教育者,连接着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学生、家长的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育的真实生态。

日复一日地教学,重复昨天的故事是一种工作方式,甚至是活法,但把教学当道场,在遭遇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日复一日地修炼、精进,获得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也是一种。

在基础教育的领域,即使作为一位普通老师,只要深耕耘必有建树,把研究当方法,发现和解决真实的问题同时,提高自身工作的专业性,也为孩子们带来一节更有魅力的课,营造一间更幸福的教室。

我以之为师者的幸福和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垦读者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