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张爱玲,这两位同时代的大才女,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近代文学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多多少少听说过二人的成就,以及对近代文坛的贡献。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张爱玲去世后,杨绛毫不避讳地跟外人谈起张爱玲,且脸上充满鄙夷之色:
“你们对张爱玲看得太高了!”
“我外甥女跟她是高中同学,她高中时候满脸青春痘还奇装异服,同学们都不愿搭理她。”
谁也没想到,杨绛这位以心胸宽广著称的文学大家,竟然会肆无忌惮地抨击另一位女文学家。然而杨绛沉吟片刻,又说:
“平心而论,她文笔确实不错。但要我说,我看不起她写的东西!”
杨绛为何在她去世后用这样的言语攻击她?是两人有私人恩怨,还是文人相轻?
天之骄女张爱玲
如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知名文人一样,张爱玲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家闺秀”。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清末重臣张佩纶的儿子。
张爱玲的家庭属于小说里常见的“没落贵族”。1920年,张爱玲在上海租界的祖上宅邸中出生了。
儿童时期的张爱玲,便已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天赋。
在7岁那年,还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的张爱玲便已经萌生了写小说的想法,并很快将其付诸行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倾向无疑是十分前卫的。
在当时,大多数文人的创作都还集中在“才子佳人”式的叙事里。而年纪轻轻的张爱玲,便着眼于十分普遍的中式家庭悲剧,这便是她走上文学之路的开端。
导致她在思想上如此“早熟”的原因,是她那早早就破碎的家庭。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先进女性。她与父亲张廷重的相识,便是因为两人都接受过“五四运动”所传先进思想的熏陶。
然而婚后的张廷重,却像那个年代无数家道中落的“少爷”一样,变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
黄逸梵渐渐感觉到,这个家庭正变成一点点束缚自己的枷锁。
于是在张爱玲4岁那年,对封建社会、对腐朽家庭极度厌恶的黄逸梵选择了离开家庭,只身前往英国留学,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家中,便只剩下了张爱玲,和她那几乎天天酗酒的父亲,以及父亲在外面找的几个“姨太太”。小小的张爱玲就这样在乌烟瘴气的家中长到了8岁。
直到张爱玲10岁时,母亲终于回国,张爱玲无疑十分高兴。她不知道的是,这次黄逸梵回国,只是为了和这个家庭彻底割席。
张爱玲的文学路
黄逸梵回国后,毅然决然地提出了离婚,张廷重也并没有丝毫挽留之意。离婚一年多,家中便入住了一名新的女主人,也就是张爱玲的继母。
继母对待张爱玲十分恶毒,每天除了打就是骂。张爱玲无力反抗,也无法指望父亲替她撑腰。愤怒又委屈的她,选择将自己的悲哀尽数灌注到笔端,写进文学作品中。
于是,张爱玲第一部刊登作——《不幸的她》横空出世。
《不幸的她》是一部短篇小说,最早见于张爱玲所就读学校的校刊上。
小说中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下两名做出不同人生选择的女子,最后却因生活的无奈一别两散的悲剧故事。
小说刊登后,不仅在学生中流传甚广,在文学界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当时,关于这篇小说的书评经常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忧郁少女。
自此,张爱玲辉煌而孤独的文学之路正式拉开了序幕。
《不幸的她》取得成功后,张爱玲也开始涉足其他的文学体裁。短短几年间,她陆续发表了《迟暮》、《牛》、《霸王别姬》等多篇不同体裁的作品。
一时间,张爱玲在文学界声名鹊起。但这时,还在读中学的张爱玲其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挣扎。
随着张爱玲心智的成长,她越来越感觉到,家庭的束缚和禁锢如同一柄日渐收紧的枷锁,扼住了她的咽喉。
当年那个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泪眼婆娑的少女,终于在此刻与母亲心意相通。
17岁那年,张爱玲高中毕业,她终于决定奋起反抗,与继母大吵一架,随后大打出手。
面对这一切,张爱玲那一无是处的父亲为了挽回那仅剩不多的自尊,毫无顾忌地将张爱玲软禁了起来。
张爱玲终于决定,逃离这个家庭,逃离这个给她带来无尽痛苦的地方。
1939年,17岁的张爱玲亦如当年的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家庭,前往伦敦大学读书。
只是从这时起,她便如同那个时代的无数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中。
战火中的文学之花
次年,张爱玲便因欧洲的战火无法顺利上学。伦敦大学校方经过了多方周转,将张爱玲送往了香港大学读书。
在香港大学读了一年多,受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张爱玲又未能顺利毕业。无奈之下,张爱玲只得返回上海,报考圣约翰大学。
怎料,一向长于文学的张爱玲,却因为“国文”课不及格,又被圣约翰大学拒之门外。张爱玲一气之下,干脆放弃上学,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遗世独立的文学之花开始悄然绽放。
1943年,张爱玲写出了《第一炉香》。此作一出,顿时轰动文坛。
书中的女主人公,原型正是张爱玲自己。故事中的她,在亲人、爱情,和上流社会的腐蚀中一步步迷失自我,最终堕落。
张爱玲通过女主的故事,展现了在那个荒唐社会下普通女子的悲惨命运,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困苦与挣扎。这部小说一经面世,便迅速获得巨大成功。
在此之后,张爱玲又陆续创作出了《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等作品。这位年轻的女作家,靠着她优美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享誉文坛。
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此之后,对于张爱玲的批评和毁骂,也随之而来。
毁誉参半的一生
关于张爱玲的批评,主要来自她的情感经历。
张爱玲的首任丈夫名叫胡兰成,在当时,他不仅因为在文化上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喉舌”,是有名的“大汉奸”,还是一名已有家室,却仍在外面沾花惹草的“大渣男”。
那么这个比张爱玲大14岁的“烂人”,又是如何俘获张爱玲的芳心的呢?其实,胡兰成的手段用现在时兴的话来讲,叫“PUA”。
他的妻子唐玉凤,在嫁给他之后年仅28岁便操劳过度而死。在妻子生前对她不闻不问的胡兰成,却突然开始痛心疾首,称唐玉凤为自己“此生唯一的妻”。
殊不知,他给自己造这个“深情人设”,只是以此为由,将其他女人都作为“妾”,从而贬低对方,以方便在对方对自己死心塌地的时候抽身离去。
但另一方面,胡兰成讨好女人的手段和话术又十分高明。情窦初开的张爱玲很快地掉进了这个男人的“温柔陷阱”。
1944年,两人认识不久后,便举办了婚礼。此时的张爱玲,还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当中。对于外界国家和人民的血海深仇,她置若罔闻。
次年,抗战胜利,像胡兰成这样的“大汉奸”自然便遭到了清算。胡兰成果断地选择抛弃张爱玲独自逃亡。
在他逃亡期间,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张爱玲还将自己存的三十多万稿费给了胡兰成。直到1947年两人离婚,张爱玲都没有断过对胡兰成的资助。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张爱玲至死都背负着“汉奸走狗”的骂名。
杨绛对她的种种恶意,根源也基本都来自于此。
结语
正如前文所述,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三年的“为汉奸卖命”的经历,终成了她一生的污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包括杨绛在内的同时期的爱国文人为何对她恶语相向了。
诚然,张爱玲在爱情文学方面的造诣,迄今都鲜有作家得以望其项背。在当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中,也往往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影子,对她的称赞,情有可原。
但是,尽管备受蒙骗,被汉奸利用,她帮助汉奸脱逃的行为也是板上钉钉。被爱情蒙蔽了双眼的她,也确实对数万万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
杨绛等文人对她的不待见,实在合情合理。
对于张爱玲的经历和评价,我们也只能够扼腕叹息。同时,也应当以此自省,切莫像张爱玲一样,被爱情糊住心智,而忘却了人间正道。
毕竟儿女情长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若过度痴迷,也将毁了自己。而张爱玲后半生的悲剧无疑不证实了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 冯俊龙: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而又孤寂的才女[N].文史天地,2024(03).
- 吴姝静: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23(12).
- 郭亚男:孤独的传奇,苍凉的生命——浅析张爱玲的创作心理[N].今古文创,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