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欧贸易关系进入了新的紧张阶段,双方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接连提起反补贴诉讼,从电动车到乳制品,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态势。

一、事件回顾与背景

1. 中国诉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案(2024年8月9日)

2024年8月9日,中国将欧盟电动汽车临时反补贴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认为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纯电动汽车产品采取了不公平的反补贴措施。

2. 中国对欧盟乳制品启动反补贴调查(2024年8月21日)

2024年8月2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欧盟进口的乳制品启动反补贴调查。商务部自7月29日收到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申请人)代表国内乳制品产业提交的反补贴调查申请后,于8月7日向欧盟发出磋商邀请并于8月14日进行磋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欧盟诉中国乳制品反补贴调查(2024年9月25日)

2024年9月25日,欧盟将中国乳制品反补贴调查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认为

中国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调查缺乏法律依据且具有报复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律框架分析

1.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议)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补贴可被定义为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特定于某个行业的经济支持,并可能被视为具有贸易扭曲效应。该协议区分了“禁止性补贴”(如出口补贴)和“可诉补贴”(如特定行业的生产补贴)。在可诉补贴的情况下,受补贴影响的成员国可以通过反补贴税等措施进行救济,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确定补贴的存在及其特定性:补贴行为是否针对特定企业或行业进行。

-实质性损害(Material Injury):证明补贴导致了进口国市场的实质性损害。

-因果关系(Causal Link):证明补贴行为与实质性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无论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还是中国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措施,都必须遵循以上标准,确保调查和措施的合法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中国对欧盟电动车反补贴措施的法律主张

中国认为,欧盟对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存在以下法律问题:

-调查程序性问题:中国指控欧盟在启动反补贴调查时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中国企业接受了特定补贴,且在调查过程中未能遵循透明度原则,未能向中方企业充分披露所使用的数据及调查方法。

-未能充分证明补贴的存在及其特定性:中国认为欧盟委员会未能证明财政贡献的存在,也未能证明所称的利益的存在,更未能证明税收政策的特殊性。

-未能证明实质性损害和因果关系:中国认为,欧盟在调查中未能充分证明中国电动车的进入对欧盟本土电动车制造商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也未证明被指控的补贴与实质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一损害威胁是否存在可预见性和紧迫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欧盟对中国乳制品反补贴调查的法律主张

欧盟认为,中国在启动对乳制品的反补贴调查时,未能提供足够证据支持调查的合法性,未证明补贴利益是否传递给出口商,也未详细说明补贴的具体损害及因果关系。

此外,欧盟指出,中国在调查中存在程序上的瑕疵,包括未能确认申请者是否具备代表国内产业的法律资格,以及不当处理某些信息的保密性。欧盟认为这些缺陷导致调查不应被启动,并要求进一步的法律澄清,以确保调查符合WTO相关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与法律影响

1.经济影响

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在新能源电动车及乳制品等领域存在紧密的依存关系。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措施可能会影响中国电动车企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并使欧盟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而中国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措施,则可能影响欧盟乳制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进而影响欧盟乳制品行业的出口表现。

2.法律影响

双方在WTO框架下互诉可能会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鉴于双方都在各自的反补贴调查中指责对方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此类诉讼的最终判决结果可能会对未来中欧贸易争端的解决起到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