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成立于2019年,主要负责画院花鸟画的创作研究工作。建所之始即立项《花鸟画名师创作录》项目,旨在通过老、中、青三代花鸟画家的创作现状与传承经验反映出目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基本面貌。

《花鸟画名师创作录》第一辑的作者以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为主体,将陆续推出后续几集。

这里记录的是当代花鸟画家各自的艺术心路与一人一品的艺术面貌,包括他们的部分教学心得与成果,传承应是当代每一位花鸟画家的责任。百花不足以反映花鸟画艺术的全貌,嫣红姹紫才更接近真实的春天。我们希望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

中国画的发展是一条绵延的山脉,而中国花鸟画因为有了徐熙、黄筌、文同、苏轼、朱耷、吴昌硕、虚谷、齐白石、林风眠、潘天寿……而成为山脉中挺拔的高峰。

花鸟画反映的是自然中的生命。当人类把目光由自身投射到大自然中时,人就摆脱了狭义的生命意识,上升到更广阔的生命格局里。这种认识超越了人类的文化体验,而有了更高的视野。这是对自身强大的验证。通过花鸟画,我们更加热爱生命。

乔宜男于辛丑之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1920 年生于山东招远,1947 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先后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王友石、汪慎生、寿石工、金禹民等,擅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兼通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当代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联授予其“当代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称号。获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造型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

笔墨当随时代

文/孙其峰

技术不等于艺术

中国画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应该看重它的艺术性而不是技术性。画面虽然离不开技术,但是用技术性的东西来等同艺术性是不对的。技术性的东西解决不了艺术创作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大家在品读一张画的时候,要多看其中艺术家的修养与艺术感觉,而不能简单地由技术性的东西去推论一张画的好坏。这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中国画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当然也需要变革,因为时代在变化,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中国画的变革应该是一种渐变,它不会出现西方那种与现代主义有关的颠覆性变革。但是每个时代对于艺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对于“大师”的概念也会不一样,你要是把齐白石的作品拿到宋朝去,那时的人也会接受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仙鹤为什么上了松树

有一位鸟类专家说,仙鹤是生活在沼泽地中的,历代国画家把仙鹤画在松树上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以为,当自然真实与艺术规律发生矛盾时,画家们往往服从艺术规律。例如,小说里有猪八戒、孙悟空,你在生活里哪能找到这样的人物?但人们都认可,因为这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历代画家习惯把仙鹤画在松树上,表达延年益寿的寓意。这与汉字的造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仙鹤与松树的结合也是一种会意。汉字与国画的相通由此可见一斑。过去有个老艺人画仙鹤,往往画得并不完全符合解剖学原理,但姿态却很美,颇可参考。

100 分的自然科学生搬硬套到艺术领域,尤其是国画领域可能只能得 0 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徐悲鸿先生合影

存钱与取款

国画讲究“师造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写生,要出去画速写,这就好比是到银行存钱,创作就好比是取款。平时不存钱,不积累,到紧要关头时只能干瞪眼,即使勉强画出来,也必然十分苍白。失血的东西总是难有生命力的。我今年已经90 岁了,之所以还能画,还能出作品,没别的,就是因为当年舍得“存钱”,舍得坚持不断地“存钱”。没有当年的写生功底,没有当年速写的锤炼,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那就连赊账的地方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孙其峰先生在校任教

喝牛奶不会长犄角

艺术需要适当夸张。京剧里的脸谱就是夸张的,你在现实生活中哪能找到这样的一张脸呢?但也要有个“档”(哲学上叫作“度”)。打个比方,喝牛奶不限量,作用只是强身健体,不能长出犄角来,成了怪物,那就要不得了。驴子的耳朵可以适当画长一点,但你如果画得短了,那就成了另外一种动物—骡子了。

下笔快好还是慢好

可染先生多次跟我谈到行笔过快是画家大忌,是江湖气。我作为他的老学生,不敢苟同。我认为作画的好坏(水平的高低),与用笔的快慢没有关系。用笔慢的固然不乏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用笔快的大家也不少,如任伯年、傅抱石、胡佩衡、萧谦中等。可染先生是属于用笔慢的一路,他反对行笔过快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不是理论家。画家总有自己的“偏见”,而这种偏见正是画家自己的特殊风格的指导思想,不足为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师生合影

为了吃饭与为了取乐

可染先生认为必须把与文人画同时存在的那些“作家画”与匠人画一起比较看才能说清楚。文人画作者是文人,这是不用辩解的。文人当然有学问,有修养。对比看一下那画,“行活”(匠人画)的匠人却是没有什么修养的,甚至是文盲。文人作画是为了取乐,如同下棋、钓鱼一样;匠人则不然,他们画画是为了吃饭。文人们画画为了消遣,是乐于干,匠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干,岂可相提并论?在文人与匠人之外还有一批画画的专业画家(如皇家的宫廷供奉画家),这些人也是以画为业的,他们与文人不同的是技术熟练(多方面修养不如文人),以画画为主。这三种人之间除匠人与文人界限清晰外,文人与那些专业画家有时不太好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研究中

巧与拙

“拙”和“巧”虽然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里,二者却是既矛盾又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拙互用”。“巧”的作品,往往失之于小巧玲珑的小家气,如果参之以“拙”,那么就可取得“巧而不小(小家气)”的效果。“拙”的作品,如果一味地用“拙”,恐怕也很难成为艺术。因此在“拙”的作品里也必然结合着巧的成分。如齐白石大师的凝重、浑拙的墨笔中表现雏鸡的泼墨法,巧妙地表达出了小鸡的毛茸茸的质感,谁又能说这不是巧呢?

到底应如何理解“拙”呢?从书法上(包括绘画的用笔)看,那就是所谓“生”;从绘画上看,那就是所谓“不似之似”或“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的一面。“生”,不是真正的生,是熟后的“生”,是用来防止“油”“滑”“庸俗”的生。这个“生”就是“拙”字的同义语。绘画上的“不似之似”的“不似”一面,只是一种手段,最后是要似的—也就是“神似”。这里所说的“不似”,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拙”字。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上,人们不满足于熟,熟了还要返“生”;不满足似,似了还要“不似”,也不满足于巧,在巧之外还要求“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先生进行教学研讨

用眼睛看画

搞艺术要有主见,不要随风倒,要坚信自己所走的路。同时不要迷信任何人,每个成名的画家,都有两重性,有优有劣,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分析,不要盲从,要用眼睛看画,不要用耳朵看画。你认为不好的作品,也要看,耐住性子看下去,也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同时也要向学生学习,也能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自己所不知的或从中获得启发,只要虚心,总会有所收获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陈”“知陈”才能出新

努力学习古代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强调笔墨技法的强化训练,主张“渊源有自”和“有所传承”。认为“推陈出新”的前提是“学陈”“知陈”。一定要懂得传统技法和中国画论画理知识,才能继承并弘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如果拒绝古人,另起炉灶,不仅是愚蠢可笑的,而且必然沦为无知的胆大妄为,所谓“胡涂乱抹,信手乱来”者也。中国画是学问,也是功夫,不能熟练地画出几种鸟,配当画家吗?如同京剧名角,总得有几出拿手戏。中国艺术里离不开“重复”,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是在重复中演进的。如读唐诗,能背诵了,也就会吟诗了、赋诗了。学有传统,要“挑肥拣瘦”“取其精华”,在传统上稳扎稳打,反对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另起炉灶。风格乃作者品性、经历、修养、学识、技巧的总和。风格应该水到渠成,自然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先生授课

绘画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什么“关系”?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的关系。神与形就是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关系。笔墨中用笔的轻重、快慢、转折、提按、往来、顺逆……是关系,用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关系,设色中浓淡、冷暖、厚薄、清浑也是关系。又如构图中的宾主、虚实、开合、争让、疏密、聚散、多少、有无、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阴阳、向背、纵横、繁简……也更是“关系”,造型上的巧与拙、写实与写意、惟妙惟肖与不似之似也应称作是关系问题。总之,一幅画的绘制过程,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轻重关系在构图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同一个构图中,轻与重是相互发生的,相互对比的。构图最忌“平”,“平”就是没轻没重。例如一鸟一石的构图,可以鸟重石轻,也可以石重鸟轻,切不可轻重不分。六法中关于构图的一条叫“经营位置”。既云“经营”,就意味着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因素。自然状态的东西虽然也有远近、高低、繁简、疏密的位置关系,但与经营了位置的构图相比,却大为逊色。构图之所以能胜自然状态一筹,就是因为这是经营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先生授课

书法是构图宝库

书法的结字、间架、结体,可给予绘画构图以很有益的借鉴。从“法”上讲,写字与画画的确不一样,如果从“理”上看,二者则是相同的。我们不妨把书法的结字,看成是绘画构图的骨式图,因为在结字中包含着构图学的那些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关系。同是某一个字,既有真、草、隶、篆的不同,又有欧、虞、颜、柳、苏、黄、米、赵的差别,可以说是变化万端。书法真是一座可以让绘画构图借鉴的大宝库。

习惯画完再添上几笔

我作画喜欢在画完后的成画上再加上几笔。这几笔会使画面的艺术性提高一大截子,甚至使整个画面立刻改观。古人有“细心收拾”一语,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最后加上的,看来也不过只是那么几笔,可这所付出的经营力量,却是很大很大的。这往往是在端详、琢磨很久之后下笔的。这时,最能显出你的学问来,别小看这几笔,在这里没有感情用事的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先生指导学生创作

作品鉴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 春趣 138cmx68cm 200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 金牛迎春 68cmx50cm 200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 玉兰 138cmx68cm 199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 鱼乐图 68cmx68cm 199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其峰 展翅九万里 68cmx68cm 1999年

(作品资料由孙季康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季康与父亲孙其峰合影

孙季康,1951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绘画研究室主任,是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孙季康出身美术世家,自幼研习书画深得父亲孙其峰先生真传,在传统书画技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在继承父亲的“神”之外,追求“形而之上”的意与境的章法自然,传承和发展了孙其峰先生艺术教育思想和写意花鸟流派体系。他出版了《孔雀画法》《怎样画麻雀》《怎样画鹰》《画鸟》《孙季康花鸟画集》等著作,作品被中南海、国防部、外交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及多家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季康《幽谷鸣禽》180cmx90cm 200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季康《双清图》 136cmx68cm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