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的春天,面对张郃的重重包围,街亭守将马谡追悔莫及,他此刻已经明白,违背诸葛亮的安排,已经是注定无法挽回失败了。

只不过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战争也不会给人反省的机会。

随着张郃一声令下,魏军全军出击,蜀军被打得大败,这场直接改变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局的“街亭之战”,胜负已分。

只不过无论是当事人马谡和张郃,亦或是一生都在积极筹谋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们都没有想到,“街亭之战”的影响力会比他们想象中持续更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至于主角马谡一度成为了民间故事里“眼高手低”的典范,跟“纸上谈兵”的赵括并列,贻笑千年。

那么,如果当年马谡没有一意孤行,自作聪明地在山顶扎营,而是直接来到道路中间建设营地,以此来阻拦住张郃的大军,街亭之战,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一句话:“《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虚”,而这点在罗贯中对于街亭之战的描写上,算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啥呢?因为整个战役的过程演绎,基本是符合《三国志》正史对于街亭之战的描述,但是恰恰在指挥官的人选上,罗贯中来了个“偷天换日”,把本来属于张郃的功劳,“嫁接”给了司马懿。

《三国演义》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

但实际上,这场街亭之战,在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司马懿的参与,公元228年的时候,司马懿正在被魏明帝曹叡委任驻扎在宛城一带,后来在孟达造反后,急行军前往平定:

“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也就说,广大三国爱好者熟悉的街亭之战,本质上属于是罗贯中给司马懿“代打”的一场胜利,是服务于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分明而加入了虚构元素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们也说了,街亭之战的整个战局发展,跟历史上的演绎差别其实并不大,所以无论是张郃还是司马懿,在面对马谡的战术错误时,抓住战机的表现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打街亭之战呢?这就要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开始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