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朝何事
【图上谈兵】系列一共8篇,多角度讲述了朝鲜战争爆发,到美军仁川登陆的全过程。这是最后一篇。所有战场形势图,皆为笔者亲手所画,方便对战史感兴趣的朋友们直观欣赏。
美10军之所以来到长津湖地区,是因为占领汉城后,麦克阿瑟决定再让美10军进行一次登陆作战,这次的目标是元山。在笔者看来,这次行动在客观上减缓了“联合国军”北上的速度,因此很有可能对战争的走向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节,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行动。
在釜山地区,9月16日反攻开始后,9月21日便完成全线突破。23日,第8集团军开始追击。9月26日,一支由骑7团(欠2营)、第77野战炮兵营、第70坦克营为基干编成的777支队于22时26分与进攻乌山的第10军一部会合。
这样,有两个重要问题摆在“联合国军”面前:一是要不要跨过38线;二是如果跨过,进攻计划如何安排?
第一个问题更多地是一个政治问题,牵扯到国际形势的方方面面,此处不多涉及。美国国内也有不同意见,但是杜鲁门政府研究之后决定要北进。
这个历史性的决议,通过参联会的电报,在9月27日传达给了麦克阿瑟。根据美陆战队战史的引文,麦克阿瑟的任务是消灭北朝鲜的武装力量。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麦克阿瑟在没有苏联和中国介入的情况下,可以在38线以北展开军事行动,包括两栖登陆、空降和地面行动。虽然参联会一再强调,这个不是最后的决定,以后还可能根据情况而有变化,但是这基本上是让麦克阿瑟开始着手跨过38线的行动计划了。
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10月7日通过了八国决议案,做出了突破三八线的决议。
跟行动计划密切相关的,就是美军的指挥问题。此前,因为美10军和第8集团军分别在仁川和釜山作战,没有必要建立上下级的指挥关系。而此后如果合兵一处的话,那么必然要涉及到这个问题。
事实上,沃克在转入反击后,也开始考虑和第10军的指挥关系问题。26日,沃克电报麦克阿瑟:“我想了解一下第10军的现状和总司令部将来的计划。”其实就是委婉地问第10军何日归第8集团军指挥。
根据美陆军战史(第610页)和日方资料(第739页),据说麦克阿瑟当初(26日之前)也曾考虑攻占汉城后,把美10军编入第8集团军的指挥之下。希基(Hicky)少将、作训司长(G-3)赖特少将和后勤司长(G-4)艾博尔(Eberle)也都支持这个计划。
但是,不知何时,计划就变了。据美陆军战史记载,9月26日,参谋长希基少将给赖特少将一份校核表,表明麦克阿瑟计划要让美10军在元山登陆。因为赖特少将以及他领导的联合计划和作战组一直都在研究除仁川之外的其他登陆计划,其中也包括元山-咸兴地区,所以几个小时内,赖特就做出了一份计划(这一句的意思中文版美陆军战史的翻译是错的)。赖特的计划中,第8集团军要在西部采取重大行动,以配合元山或其他地区的两栖登陆作战。也就是说,从指挥上还是要分成两部分。
日方资料给出了更详细的计划要点(第743页):
- 第8集团军于Y日通过京仁地区,在38线南侧完成进攻准备,X+5至X+9日期间突破38线向平壤进攻。
- 第10军迅速在仁川和釜山乘船,X+12日前后在元山登陆,尔后,以陆1师向中朝边境北进,以步7师向平壤北侧西进。
- 第8集团军和第10军相互策应攻占平壤。
美陆军战史解释:麦克阿瑟的这个想法主要是出于地形和后勤的考虑。
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形,被位于中间的太白山脉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之间的主要联络通道,一是平元(平壤–元山)公路和铁路,二是京元(汉城–元山)公路和铁路。釜山往北的补给线因为铁路遭到破坏,需要数周时间才能修复,期间主要的补给点就是仁川港和金浦、水原两个机场。此外,空袭也破坏了朝鲜北部的铁路网。因此,麦克阿瑟认为他没有办法依靠仁川来同时支持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北上。而整个美军在朝鲜半岛的行动的后勤基地就是日本,如果在元山开辟登陆场,那么可以直接从日本得到补给。
日方资料还适时补充(感觉是炫耀)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日军是从汉城和元山两个方向攻击平壤的例子。
那么,这个计划到底靠不靠谱呢?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9月底“联合国军”的整体态势。图1.22是根据日方资料总结的信息所绘,没有标出的韩1师团当时在汉城东南,而汉城还有韩陆战联队和17联队。
虽然图是根据9月底,而不是26日的位置绘制的,但是相对的位置关系是一致的。从【图1.20】可以看出,从位置上来说,美10军的这两个师最靠北,便于立即北上,美1军次之,美9军最远。
从兵力上来看,美10军实力最雄厚。陆1师的美军人数远多于其他各师,步7师美军人数虽然少于步2师,但是附编的韩军人数有7千多人。
从疲劳程度上来说,第8集团军的部队八九两个月都在战斗,其中步24师更是从七月就开始挨揍了,此时还在长途行军。相比而言,美10军中只有陆1师战斗了半个月,但是烈度并不高,而步7师没有什么战斗,甚至连行军距离都不算长。
图1.20:美军9月15日至26日的反攻(根据emersonkent.com相应图片绘制)
麦克阿瑟的计划就相当于把实力最强、位置最好和体力最充沛的两个师撤下来,绕一个大弯子,去攻占元山。而第8集团军北上的话,肯定还是美1军打头。骑1师部队分散范围很大,收拢起来需要时间,而步24师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两个师加起来勉强比陆1师人数多一点。至于补给,既然美10军在汉城–仁川地区打了两周的仗都够,继续北上当然也可以从仁川港得到充分的补给(尽管可能要开始依赖公路运输)。
从汉城到平壤的公路距离大约是220公里,略长于从汉城到金泉或者是全州的公路距离。粗略估计的话,等到英27旅和步2师到达汉城附近的时候,可能陆1师已经拿下平壤了——汉城都这么空虚,很难想象人民军短时间内还能凑出足够保卫平壤的部队来。在此期间,从釜山到汉城的铁路一直会修(后面会提到事实上修得还挺快)。另外,韩1军也可能迅速拿下元山(后面也会提到这也是史实)。所以,笔者对于麦克阿瑟的这个计划的初步印象就是“舍近求远,弃强用弱”。
此外,综合美陆军战史的表3和4(第605和606页),笔者列出了“联合国军”地面部队的兵力构成。两表关于美军各师所含的附编韩军(KATUSA)的总数差别较大,笔者未采用。原书表4中,美军作战部队下面有一项是非师级部队,笔者理解为各类支援部队加上集团军和各军司令部人员,并把相对独立的支援部队人数计为11324人。笔者列表中,美军各部队只列出下属的美军部队,其人数主要参考表4。这些数字应该没有包含附编韩军(KATUSA),至少步7师没有。
事实上,当时不支持这个计划的人非常多,包括远东司令部的一些参谋、第8集团军、海军以及陆1师。
美陆军战史提到了这些反对意见的大概观点,但是没有给出具体和详实的数据支持。有意思的是,日方资料却给出了第8集团军的一些详细理由和计划,以及笔者想知道的一些后勤方面的数据。
首先,第8集团军的反对理由:
- 第8集团军两星期后才可能从38线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就会给人民军撤退和重新编成的时间。但是第10军位于汉城附近,可容易地从仁川得到补给。
- 第10军在仁川乘船,估计需要大约两周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仁川港无法卸补给品,第8集团军就必须从釜山接受补给,这就意味着攻势要进一步推迟。
- 沿东海岸北进中的韩1军,将会在美10军登陆元山之前占领元山。没有必要重复进行危险的登陆作战。
- 第10军从元山西进企图包围平壤,在时间上也来不及。因为人民军主力已经溃不成军,第8集团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单独攻占平壤。
其次,第8集团军的计划是由沃克统一指挥在朝鲜的全部地面部队,具体作战部署如下:
- 在第10军迅速向平壤进攻的同时,令第1军和第9军的一部兵力及韩2军尽快北进。
- 以集团军主力攻占平壤。此时,可考虑使用第187空降团。
- 尔后,在命令美10军和韩2军向鸭绿江追击的同时,命令美1军向元山东进,与这时可能到达元山或其北侧的韩1军会合。根据情况,也可以把美10军和美1军的任务进行调换。
- 以美9军的主力和韩军一部负责后方地域的警戒。
接下来我们开始做算术题:
日方资料提到,空运的话,每天也就一百多吨的运力【笔者注:这应该指的是刚攻占汉城时的数据,有可能不准确】,杯水车薪。海运方面,仁川港的卸货能力每天4000至5000吨,釜山港是1万吨。在需求方面,驻朝军队每天的需求是1万吨。
此外,日方资料提到,美1军军长米尔伯恩(Milburn)中将【笔者注:日方资料称他为少将,但是维基百科说他49年升任中将并任美国驻欧部队副司令。】估计:“北进时,除在开城集聚3000吨各种补给品外,还要每天保障有3000吨的经常性补给。”
美陆军战史最后一章在描述11月初美军的情况时,提到第8集团军后勤局局长斯特宾斯Stebbins)上校估计,第8集团军如果进行被动防御作战,每天需要3000吨的补给,而主动进攻作战则需要4000吨。最后是靠从南方用铁路运输提供2000吨,镇南浦卸运1000吨,加之空运1000吨来满足这一最低的后勤需求(第771-772页)。
此时,第9军也北上至顺川一线,所以这些补给肯定也包括第9军的需求。这些数据和日方数据有些不同,可能日方提到的是米尔伯恩理想中的补给量,而斯特宾斯给出的是最低需求的估计。
空运方面,美陆军战史(第639页)提到,后来从仁川修了一条到金浦机场的管道,用来输送航空燃油,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从金浦往平壤附近机场运输,距离比较短,同一日可以多次往返。而日方的数据有可能是指从日本向朝鲜半岛空运,所以每天运输频率必然很低。
上面列表所示的美1军的美军人数远少于美10军,但其实美1军此时还包括韩1师团和英27旅。因此,虽然美10军附编的韩国士兵更多,但是两者的差距应该比表中所示要小一些。同时结合美10军在京仁地区作战并没有缺少补给(还打出了炮兵射速最快纪录)来推算,美10军最理想补给每天应该也不会超过4000吨。这样的话,如果换成是美10军先行北上的话,那么仁川港的补给是有些剩余的,说不定还能兼顾骑1师的一部分补给。而如果按照后来的最低需求来计算的话,那么仁川港的卸货量应该差不多可以满足两个军(美10军和美1军)需求的。
至于第8集团军北上之后的补给问题,他们也有计划:
- 在占领元山之前,靠从仁川运输和空运补给品。
- 占领元山、兴南之后,对东海岸作战部队的补给以这两个港为基地。
- 在平壤以北西海岸地区作战的部队,可利用镇南浦港(平壤西南约40余公里处)实施补给。
其实,铁路一直在修,美1军北上的时候有可能修好。此外,韩1军比美1军距离元山更近,在美1军集结时,或者是刚开始北上时,也有可能攻克元山,这样就又多了一个补给点。
根据美陆军战史,最初的大工程是架在洛东江上的倭馆铁路桥。铁道工兵从9月24日开始修复这座大桥,经过昼夜不停地作业,于10月5日通过了第一列火车。尔后全力进行单线修复,10月10日已修通到永登浦。而倭馆到永登浦是200公里,共作业17天(第639页)。这一天也是实际中第8集团军正式发起攻势的日子。另外,韩1军10月9日到达元山,10日攻城,至11日傍晚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实际发生的,不能说9月26日可以完全预想到。但是无论是修铁路,还是韩1军的北上都已经开始两三天了,是可以让参谋部做出一个大致的估计的,而第8集团军的计划其实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
不过,韩3师团从浦项附近至元山追击了约500公里,平均速度每天约24公里(15英里)。这个速度跟上一章提到的普通状态下行军速度是一致的,但据说韩国士兵鞋都磨破了,脚都出了血。可能麦克阿瑟完全没想到东亚人可以按这个速度行军这么久。但是无论如何,第8集团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没有大的漏洞的,中间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缺乏补给,但是很快可以熬过去。
同时,第8集团军的反对理由中,还指出了麦克阿瑟想法中的一个巨大漏洞,那就是在美10军登船期间,仁川港没有办法提供补给,第8集团军对此的估计是两周左右(英文版美陆军战史612页)。美陆战队战史也提到联合计划和作战组的估计,
其中集结船只至少6天,计划至少要4天,登船至少要6天,那么仁川港无法卸补给的时间也不会低于6天。实际中发生的是,仁川港由于陆1师乘船,从10月6日至16日不能卸货,因而美1军也不能从仁川获得补给。
这样就是说,由于麦克阿瑟的计划,这十天从仁川港少输入了四五万吨的补给,大概可以供给美1军两到三周,代价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实际运行中还出现了一个差错。陆1师本来请求运输舰从横滨返航时在底舱携带1日份师初期的补给品,但是却什么都没带来。最后特意从东京空运到金浦装船,然后在仁川海面上再从补给船把东西搬到登陆舰上。本来麦克阿瑟的初衷可能是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但实际上有些背道而驰。
另外,运输船队未曾预想到元山登陆,已分散执行各自的任务。因此,当10月7日任务明确后,无论怎样筹措船只,元山登陆估计也要到20日之后才能实施。海军报告此事的电文暗示这样会错过战机,是不是停止进行元山登陆(参见日方资料第755页)。而且,史密斯本人也反对把陆1师投入到朝鲜东北部山岳地带的计划。
虽然反对的人很多,但是最终没有人正面向麦克阿瑟陈述这些意见。日方资料认为可能是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使得麦克阿瑟几乎被奉若神明,没有人敢向他提反对意见。而他自己也可能认为撤回自己的主张会有损于自己的权威(第755页)。日方资料还提到一个猜测,就是麦克阿瑟没有像艾森豪威尔那样掌握过大军,是不是有一种诱惑力促使他干一场看看(第741页)。
笔者真的是对这个元山登陆计划百思不得其解。议政府附近到元山,距离接近140公里;而开城附近到平壤,大概是150多公里。无论陆1师去哪里,假设每天走15公里的话,到元山大概花9至10天,到平壤大概花10至11天。
作为辅证,后来骑1师10日从38线出发,中途在金川被阻击了几天,最终还是在19日开始攻击平壤城区【笔者注:根据美陆军战史记载(英文版第648-652页),18日时,骑7团是美军最靠北的部队,当日从黄州(平壤以南约35公里)行进至半路的黑桥里时遭遇人民军抵抗,次日方占领这一地区。同日,骑1师师长盖伊少将命令骑5团次日越过骑7团,接替其对平壤展开攻击。19日晨5时,骑5团2营从黄州出发,11时进入平壤城南。19日,韩1师团也展开了对平壤的攻击,并于20日进入平壤中心地带,占领了市政大楼等重要建筑。】。结果,历史上陆1师10日乘船完毕,但是又等着装货物,最后到16日才一切准备停当。
此外,步7师还要一路南下到釜山,在那里乘船去元山。而南下过程中,又不能占用第8集团军运输补给品的京釜公路,是沿水原–忠州–闻庆–咸昌–尚州–大邱–永州–庆州–蔚山一线,行程350公里到达釜山(日方资料第757页)。步7师14日开始乘船,17日完毕,比预想的提前了9天。
但是最后呢,步7师乘船后在釜山港待机十多天,陆1师在元山海面来回航行一个星期,最后在元山登陆的时候,已经是10月26日。原因很简单,人民军已经吃了一次亏,所以在元山海面上布了水雷场——这一可能也被其他人想到过。为了清理元山的水雷,集中了美军所有的扫雷艇。而在西海岸,第8集团军本来预计使用平壤的外港镇南浦,却找不到排雷艇来扫雷,补给问题还是捉襟见肘(日方资料第807页)。
笔者猜测,麦克阿瑟产生元山登陆的想法可能和他最初产生仁川登陆的想法类似,都是短时间内凭着有限的信息下的判断。仁川那次是坐飞机去前线看了几个小时,这次可能就是把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图打开看了一会儿。不同的是,七八月间人民军的节节胜利迫使他推迟自己的计划,这样也留给美军更多的准备时间,最终在人民军疏于防范的配合下取得了成功。而这一次,没有其他军事力量推迟他的计划,他自己也并没有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斟酌这个计划(他此时70岁,可能精力、体力也不充足),所以就暴露了他在指挥上的问题。而美军又没有民主集中制和政委,最后麦克阿瑟挟仁川登陆之威把司令部变成一言堂,弄出个这样一个南辕北辙的进军计划。麦克阿瑟的这次拍脑门的决策,应该是延缓了“联合国军”北上的速度。
实际进程上,韩国部队10月1日越过38线。次日,麦克阿瑟下达了突破38线向平壤进攻的“联合国军”行动2号令。如果是由陆1师向平壤进攻的话,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进攻在3日即可发起。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组织部队进行阻击的时间就更少,很难形成有效抵抗(参照步24师7月份的经历)。也就是说,陆1师可能在10月13日,甚至更早就能推进到平壤。这样估算的话,“联合国军”的北进至少被推迟了1周。
在中国方面,毛泽东同志在10月2日给斯大林电报的节录【笔者注:以《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为题目收录于《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中提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五六个不够)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
后面发生的事情依次是,10月4日和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助朝鲜问题,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第157--159页)。
10月8日毛泽东同志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9日,彭德怀在东北的会议上提出10天内完成一切出国作战的准备工作。
11日开始,东北军区后勤部组织向朝鲜境内志愿军预定战区突击前运、囤积各种物资器材(《抗美援朝战争史》第1卷第190页)。
19日,志愿军先头部队入朝。
也就是说,10月初的计划中,志愿军是15日出动,最后推迟到了19日。
如果美军由第10军在3日开始进攻的话,志愿军可能被迫于15日入朝,准备上将更加不充分!
假设美军提前1周发起进攻,而志愿军也提前4天入朝。那么,美军碰到志愿军时,会多走三四天的路,这就意味着,志愿军刚过边境线不久就和美军遭遇。这在一方面使得“联合国军”的正面变得更宽大了,客观上有利于志愿军找到缝隙进行穿插。但另一方面,志愿军入朝地点其实也很宽大,包抄美军后路的理想地点还是半岛收紧的清川江沿岸的价川-安州一线,而到这里要走一周多的时间。所以,在可使用兵力和合围路线上,反而对于穿插包围是不利的。
此外,如果美军地面部队推进快的话,空军肯定也更多地到中朝边境活动,志愿军的部队移动和后勤输送都会遭到更大的挑战。而美军肯定也会派很多警戒部队先行向鸭绿江边前进,这样虽然志愿军可能吃掉这些小部队,但是提前暴露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
此外,这样的假设也意味着麦克阿瑟不是实际中的那种激情式决策的风格,那么假设中的他也会更注意发现志愿军的情报。这样的话,志愿军更有可能像毛泽东同志最初预期的那种以构造防御阵线为主,适时主动出击的态势,像二次战役那种大胜仗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会缩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距离,加大美军的补给线距离。不过,在政治上,很难达成二次战役之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欢欣鼓舞的局面,像张东荪这种人会出现得更多。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麦克阿瑟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指挥官。他擅长用激情式的思考去捕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是却没有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计算去甄别哪些是真正的好想法,哪些是很差的想法。
他又很固执,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他认定中国不会出兵这件事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最担心中苏介入的时机有两个:一是八月上旬“联合国军”在釜山要被赶下海的时候;二是仁川登陆的时候。这种判断其实都是从军事上着眼的,而且带有强烈的殖民者的思维模式。但是却并不是新中国的思维方式。而麦克阿瑟形成这种认识之后,就不再改变,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最好时机已过,中国就没有必要出兵了。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本文作者:六朝何事,“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