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过去写的文章,并更新事情的最新进展,往往有趣也有启发。
比如,我在去年12月写过一篇文章:《 》。
如何做到认知领先呢?文中这么说道:
1.不要去追逐热门信息,与大家直觉相反,掌握最新行业资讯、产品信息并不一定获得先发优势。
大部分信息很快就失去价值(甚至一开始就没多大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那些,则会持续发光,并迟早被你关注到。
相比紧跟时讯,等待有价值的信息自动沉淀显现,是一个同样优质的策略----如果不是更优质的话。
这会让你有更多时间做其他重要的事。
我想我是有资格做这个断言的,毕竟,n年前,我也是国内追逐新产品、新技术最猛的那一小撮人中的一个。
等待优于紧跟,这是我的反思总结,它可能有些反直觉。(AI媒体、投资等角色请酌情参考此条)
2. 要基于你已经掌握的“第一性原理”去思考。
这种思考很难,但并不神秘,也不高大上。我建议你多练习。
具体讲,就是从你深入了解的学科入手,基于该领域的底层定律去思考AI。
由于此次AI的变革是全局性的,你几乎可以基于任何学科的底层规律去思考它,并一定会有所得。我往往就是从心理学、脑科学进行这种思考。
比如,举个小例子:如果你从能源这个很底层的角度去思考AI,你会直接把自己认知和洞察力拉到领先大多数人很多个月。
3. 要把自己置身于重要的信息源的“交汇处”。
这样,你可以做到不用费劲主动去找信息,因为你已经“泡”在里面了。
选择优质的信息源,在我看来是一门手艺。
可能跟你想得不完全一样,好的信息源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认知深度、有前沿性、主动投递。
认知深度是指不仅仅提供精心筛选的信息,还要有深入的思考。能做到什么深度,跟信息源维护者的水平相关。那怎么判断提供者的水平呢?一个便捷的方式是看他有没有亲身穿越过两个甚至多个行业周期。
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说,新人做事不如老鸟,但我确实认为,在提供优质信息这件事上,老鸟几乎一定优于新人,原因很简单,他们见得多,见过了。
有前沿性指的是内容要能触及行业最顶尖那拨人正在思考的议题。
又怎么判断是否有前沿性呢?一个便捷标准是:看它有没有提供非共识、非主流的洞察。
就是说,你要偶尔能从该信息源里看到某些你觉得“神经病”的观点,而且它说得似乎还有点道理。
至于把主动投递这点作为优质信息源的标准,估计很多人没有预料到。
但这点很重要。不应该你去找信息,你去follow,而应该让信息“流经”你。这样,你才可能“泡”在信息流里。
环境总是比其他要素更能改变人。主动投递是一种重要的服务,它构筑你的环境。
具体的,在这篇文章末尾,我推荐了一个我很认可的信息源,就是我的朋友黄钊老师的专栏:《黄钊的AI日报·第二季》。
作为MindCode迄今为止唯二推荐的东西(另一个是AI科学家李飞飞的自传),我当时的推荐理由这么写的:
“关键在于找到优质的信息源。 ”
但每次我这么说,朋友总会紧接一句:“那你好歹推荐一个吧。”
我不推荐呢,他们不乐意,觉得我话不说透。真推荐呢,我确实犹豫、不太愿意。
一方面,真正好的信息源都需要花钱,甚至价格不菲(注意,价格高的也不一定好哈),鉴于有的人对世界的运行规则有自己的理解,我担心我本来好心推荐,被误解。
反过来,我也会担心,万一我把关不严,推荐的东西质量不好,那也真不是个事儿。
纠结之下,这篇我觉得很有价值的文章最终躺我的草稿箱里好几个月,一直没有发出。
现在,这个问题被我朋友黄钊老师解决了。他出了个付费专栏:《黄钊的AI日报·第二季》
----是的,已经第二季了,我跟他这么好的关系,我也是观察了第一季,确定质量没问题之后,才推荐给你。
我是怀着给你分享一个好东西的心态来推荐的。
他这个专栏,不仅仅有精心挑选的、值得你关注的AI行业讯息,更有主理人的深度解读和洞察,符合我上面关于优质信息源的所有标准。具体怎么个符合法,我就懒得说了,你可以自己去看。
但我觉得,你完全可以不看,直接闭眼下单。
订阅他专栏的人里,有不少大佬,堪称我见过的,“含佬量”遥遥领先的专栏。
我俩时不时聊天的对话是这样的----
他说:“刚发现,xxx订了我的专栏。”
我说:“好啊,让他宣传一波”
他说:“算了吧,人家现在是读者…”
当然,他这个专栏也不是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也许是----居然日更。艹,他的勤奋把我的懒惰衬托得无以复加。
重新看上面这些话,我很感慨:10个月过去了,《黄钊的AI日报》的已经出到第五季(3个月一季)。
一个主要面向AI行业从业者(产品经理、投资人、创业者、CEO等)的高质量专栏,能保持日更,做到第五季,我印象中几乎没有。
稳定的、持续的、高质量的输出是极为稀缺的,在信息时代,一个专栏能做到第五季,跟线下开个百年老店的难度差不多。
富有稀缺属性的东西,值得被你关注。
而前段时间还发生了个情况,也让我确定,再次向你推荐它,是有必要的:
一个MindCode粉丝给我发消息,说他翻看历史文章时,订阅了我提到的《黄钊的AI日报》。订阅后才发现,是已经完结大半年的第二季。
订成了“过期专栏”,让他很郁闷。本想退费,但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他决定退费前,先看里面的几篇文章,然后,他就被其中一篇给击中了----某个他思考多时的问题,有了解答。
要知道,这位MindCode的粉丝本身是AI领域的一位大咖。
他原话这么跟我说的:“我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不看直接退订了,我可能就错过了这个启发。… 确实没想到,6个月前的旧文还会有启发 。”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再次推荐一下黄老师的专栏了,以防再有MindCode的粉丝顺着旧文去订阅了“过刊”。这一季我的推荐语会很简单:
如果你是AI相关从业者、爱好者,建议你订阅《黄钊的AI日报·第五季》。同时建议你还可以补订2、3、4季,因为我也不知道哪一季能启发你现在的思考,万一呢?
至于价格?很划算。我觉得你可以先预判下价格,再扫码查看,然后思考:是什么原因, 让你的预判错了(或对了)。
目前《黄钊的AI日报·第五季》刚刚开始更新。适合群体包括:AI行业的产品经理、研发、创业者、中高层管理者、投资人。(非上述专业人士不建议订阅)。
以下是订阅二维码,你现在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扫码订阅:
注意:如果你不是AI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请你不要购买此专栏,因为可能确实对你太专业。
文君是谁?
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目前在AI+心理领域),中美3家AI公司的GPT战略顾问,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CEO心智与战略教练。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些重要的AI产品,或某些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关联领域都有很深入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