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12天前的9月17日,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

那一天,广州市番禺区奥园广场,发生一起悲惨案件:

女中学生美美,在这里跳楼自杀。

自杀10天后,美美写给妈妈的遗书,开始在网上流传。

遗书中,美美这样写道:

“妈妈,当你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妈妈对不起,女儿没能给您尽孝,女儿只是太累了,想睡一个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文字里,美美写到作业的繁重、学校的排名、家庭的债务、补课的疯狂、未来的迷茫、内心的无力……

还有,她对妈妈极度的愧疚:

“妈妈,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美这封文笔略显稚嫩、内容疼痛扎心的遗书,在网上传开后,很多人看哭了:

“这届孩子,真的真的太难了。”

也有不少大V,凭借遗书中的只言片语,网暴美美的妈妈:“是妈妈,害死了这个孩子。”

我劝你不要当这样的人。

一,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请问“消失的爸爸”去哪儿了?

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妈妈,就像把社会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女人,本质上是厌女,不是客观。

二,美美走之前给妈妈写遗书,恰恰证明她爱妈妈,妈妈也是她生前最放不下的人。

只是,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最终没能留住美美,小女孩被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吞噬了

这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是什么?

这,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共同直面的问题——

懂事·抑郁症

“妈妈对不起,我不能给您尽孝了。”

“妈妈,我用了您太多钱……都是我的错。”

“妈妈,我不在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手机不要看得太晚。”

“妈妈,美美永远爱你……”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美美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可怕的是:

自杀的孩子,都是特别懂事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

为什么越懂事越容易跌落抑郁?

答案是:

过分懂事,本质上是一种扼杀自我的讨好——时时处处都考虑别人的孩子,才被赞听话懂事。

过分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阉割自我的压抑——在“我不重要”的惯性认知里,自我贬损,自我攻击,自我惩罚。

每个抑郁症患者体内,都住着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

自杀,不过是她(他)以献祭生命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的最后一场惩罚。

所以,心理学上有种说法:

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怕,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一个孩子上蹿下跳、左翻右跃、搞七搞八,犹如荒原撒欢的怪兽,也像没戴紧箍咒的孙悟空,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学习不一定最优,但绝对不会抑郁。

因为他对外释放了攻击性。

而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之,那些看起来乖巧、懂事、从不惹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她(他)从不向外攻击他人,只能向内惩罚自己。

越惩罚自己,她(他)内在的生命力越弱,直至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最后一点希望破灭。

所以,亲爱的朋友:

当你夸你的孩子懂事时,请停下来观察一下,他(她)有没有一直讨好大人,过分委屈自己。

当你嫌弃你的孩子太调皮时,也请停下来看一看,她(他)是不是在通过向外攻击,博取大人关注,捍卫自己感受。

透过孩子表象的症候,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是养育的第一步。

贫困·愧疚感

“我见过您因身上的债务而烦躁,我也见过那些有钱人的夸张……”

“妈妈你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您不再给我花钱了,也不用那么累了。”

通过遗书上的这些内容,我们能看出自杀前的美美,陷入了极度愧疚中。

这愧疚,不仅是妈妈带给她的。

还有社会贫富、教育内卷,带给她的落差,让她在不愿为难妈妈,也不想被人嘲讽中,决定杀掉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愧疚感带来的羞耻感,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趋向“死能量”的。

因为羞耻感,无法轻易说出口,会被我们巧妙地藏起来,关到潜意识的阴影里。

当我们阴影里隐藏太多羞耻后,我们的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悲伤。

沉重悲伤越攒越多,我们就会越绝望,越没有活力。

抑郁症患者,本质上是活力丧失殆尽的无力者。

我开头说了,不赞同大V们网暴美美的妈妈。

但我期待看到这篇文的父母们,能从这则悲剧中,体察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给孩子人为制造羞耻。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咱家这么穷,你学习不好对得起我吗?”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活得这么辛苦!”

诸如此类,脱口而出的“毒话”,都会让孩子陷入“我是个罪人”自罪感

会让孩子觉得她(他)是累赘、是废物、是包袱,没有自己父母会活得很好。

直至最后,走向“算了,我死了,爸妈就没有这么累了”的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100分的父母,但60分的父母也要好好学习的一课,是不带羞耻的表达

“我刚才那么做,是因为我太看重自己的面子,不是你错了。”

“咱家是很穷,但挣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

“在你出生前,爸爸妈妈就活得不轻松,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家人好好的,总会有办法。”

不带羞耻感的表达,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出心穷的诅咒,变得开阔,拥抱好运。

学业·消极感

“感觉现在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学习。”

“三天中秋假,调休一天,光是书面作业就有14个,背书、实验放在一起,就有20个了。”

“大人都不情愿上班,但有工资,学生上学累死累活的只有中高考……”

美美遗书中这些充满无力感的表达,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描述:

如果把我们的孩子,看成公司里的员工,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每天五六点就要起来“上班”,上到下午七八点“下班”,回家还要带着任务“加班”三四个小时,到深夜十一二点。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又被爸妈拎到另一个公司“做兼职” (周末补习班) 。

熬到了寒暑假,又被爸妈找一个强化公司,继续“上班” (假期预科班) 。

每天KPI考核,考不好还被骂,考得好接着考。

不能翘班,不能请假,从来不发工资。

一干就是12年。

这样的事儿,让大人干大人都想死,别说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心理学者洛萨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

一个人要想在群体里活命,他得到的积极向上的反馈,和他遭受的消极无力的反馈的比,大致是17:6,约等于3:1。

当积极反馈为3,消极反馈为1时,一个人才有意愿在群体里活下去。

否则,人很容易绝望,甚至想到死。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洛萨达心理线”

用到我们孩子身上:

我们孩子在学校被肯定3次、被批评1 次,他才愿意待在学校里。

而数据显示:

中国的学生受到6次批评,才可能换回一次表扬。

有的甚至连一次也没有。

正向反馈的数值,仅为“洛萨达心理线”的1/18。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匮乏肯定、鼓励和宽容的环境里,被老师批评、家长辱骂、同学嘲讽,从早累到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美的遗书,是对教育和内卷的控诉,也是对学校和家长的提醒:

我们所有大人正在联合起来,穷尽所有“培养”一届最绝望的孩子

是时候,收手了。

未来·迷茫感

很多人可能会说:

“说到底,还是现在小孩太矫情,大人好吃好喝供着,小孩说跳楼就跳楼。

我们那时候,父母不管我们,动不动还揍我们,我们不也活到现在吗?”

这样的人,我建议你好好读读心理学家陈默老师的《中国的孩子早变了,老师和家长却执迷不悟》

读完后,你就会理解美美为何在遗书中说:

“老师说‘先苦后甜,读书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妈妈我太累了!”

我们那代人,学习读书、努力高考,是为了改命,是有看见确定的未来——只要考上大学,真的就能找到工作,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

现在的孩子呢?

没日没夜苦读,确定可期的未来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那个一心自杀的复旦教授的孩子说的那样:

“我苦读,中招,高招,大学,研究生,参加工作,出来也不就是这个鬼样子,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无意义感,是困扰我们孩子的最大问题。

这种无意义感,不是单靠大人的鸡血就能挽救的,它更需要全社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就业生存环境,让孩子们看到奋斗的意义。

这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命题,不该回避。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怕吃苦的,前提是他们要相信苦有所得,苦有所值。

回家·力量感

“妈妈,我太累了。”

这句话,不是已逝美美的呐喊,而是很多孩子的求救。

我家孩子今年读初三,他时常也会抱怨“很累”。

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在读高中,她们也常和我诉苦:

“孩子太累了,早上5点多上学,晚上10来点才回来,吃饭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孩子累得两眼无神,无精打采。”

什么样的前途,配得上孩子如此的努力呢?

我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只知道,有个孩子读高中的女朋友,是这样做的:

孩子喊累时,她会以“孩子病了”的理由,向老师请假,给孩子做好吃的,让孩子在家补觉。

孩子考试失利时,她愿意让孩子退回到婴儿状态,在她身边哭一会儿;

孩子崩溃绝望时,她愿意陪孩子一起哀悼丧失,在晦暗里待一会儿,然后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和孩子一起从问题里找方法,再出发……

她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缺半天课,一次没考好,崩溃哭一场,这些放到人生长河里看,根本就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这是我的孩子,只有我能保护他。

我要在他受伤时,让他记得回家的路。

记住了回家的路,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是这样的。

能把一个孩子留下的,不是宏大口号和无效说教,而是过往岁月里,曾被大人深爱过的美好。

被爱过的人,会在暗夜里,手拎小桔灯,找到回家路。

他们内心有光,所以无惧黑暗。

周日愉快。

感谢你读到最后。

娜姐福利

点击领取

MointPhoice珍珠项链69元/条

赠同款耳钉

经典法式 高贵优雅 低调不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