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凯 李书忠
据《论语·阳货篇》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在做了武城宰后,按照孔子的教导,推行礼乐教化,任期内将武城治理得物阜民丰,人与自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幸福安康。孔子听说后非常高兴,带着好奇心前去武城考察。
进入城后,一阵阵弦歌之声传入耳中。见到学生子游后,孔子半开玩笑、半调侃地问道:“此乃弹丸之地,只需用仁义施政即可,还用得着礼乐教育吗?宰鸡何用杀牛刀,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子游回答孔子说:“以前,您曾经讲过,‘君子学道则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道则容易听,服从管理。’我正是按照老师的话去做的呀。”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戏言呀,不要当真。”由此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南武城已是行必矩步、和谐有序的吉祥景象了。
南北武城相距咫尺,现为平邑县郑城镇的两个自然村。该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地处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左传》载,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吴国进攻鲁国,就是先占南武城,然后挥师直抵泗水,威逼鲁都曲阜。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驻武城的鲁兵将邾人全部俘获。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伐我,道险,从武城。”西汉琅琊人樊崇率赤眉军占领南武城,并以南武城为依托与官兵周旋。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领袖王肖武占领南武城自称“九山王”,在此坚持斗争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因孔子高足曾点、曾参父子,门生澹台灭明出生于此,再加上得意门生子游曾在此任武城宰,无形之中更给南武城增加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底蕴。
我们一行来到距南武城故城东北300米处的“莱芜侯”曾点、“宗圣”曾参父子墓前,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进行谒拜。曾点墓前立有石碑一座,上书“莱芜侯曾点墓”几个镌刻大字,曾参墓则在其父曾点墓东侧,略低于曾点墓,底部同样用料石垒砌,墓前立“宗圣曾子墓”石碑一座。澹台灭明墓在曾点、曾参父子俩墓葬处的东边田野中,原封土高大,其墓北面紧靠祊河,当地称“澹台墓,离河十八步”。该墓于上世纪70年代初被夷为平地,现地上已无任何标志和痕迹。
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的国君,相传五十四世。但其曾祖父鄫巫失国后,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鲁国的卿家贵族叔孙氏的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时家道中落,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
曾点师从孔子,崇拜笃信孔子学说,为孔子早期弟子。他不仅自己跟孔子学习儒家文化,还让儿子曾参也拜孔子为师。他深感当时礼教混乱,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先进》记载他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师徒5人坐在一起讨论志向时,曾点畅谈“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志,得到孔子赞同。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依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曾点逝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称为先贤曾氏,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供享于孔庙崇圣祠内。
被尊称为曾子的曾参,是孔门“四大圣贤”之一,终身学习与研究儒学,道传一贯。有一年,他跟随孔子由楚国返回鲁国,此时的他,因无任何官职与俸禄,回家荷锄躬耕,经济拮据,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认为“食邑”就是只拿俸禄不做事的“闲职”,无功不受禄,不如自食其力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他道:“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诚肯地对使者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肯定了曾参的言行。
此后,楚国聘请曾参为宾师,向学生传授推广孔子学说。后因楚国战乱不断,便辞去宾师到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看在同学的面子上,他也会给你高官,让你享受厚禄。曾参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曾参住在西河岸边,饥寒交迫,生活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有时三日不动烟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鞋子都露出了脚趾头,面带饥色,手足破裂。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抒发心怀,边走边唱《商颂》等乐曲,琴歌玉振,铮铮有声。
曾子著述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儒家经典。其中,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思想之精华,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
南武城作为“莱芜侯”曾点、“宗圣”曾子、“金乡侯”澹台灭明的故里,故城遗址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残存的夯土城墙被一道钢筋护栏挟裹其中,墙面斑驳,草木葳蕤,郁郁葱葱。站在高处俯瞰故城,城墙遗迹呈半圆形南沿至苍山脚下,顺陡坡直达山腰与悬崖衔接。北向城墙与曾子山相连,将南北武城圈入其中。
南武城背靠苍山、印盒山、曾子山,三山相连,起伏连绵,山顶似一道有豁口的院墙,墙的两边是深深的沟壑,似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故城的后面,成为抵御外侵的铜墙铁壁。山顶有崮叫橛子崮,崮的半腰南端,有一岩石向外突出直立,犹如巨大的印石置放于山顶,让人叹为观止。曾子山生有天然石室,室门狭小,仅容一人通过,传为郑玄避乱注释《孝经》之处。
南武城故城虽然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但是,因此地诞生了曾点、曾参、澹台灭明等巨儒而名闻天下。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而被许多经典史志类著作提及,《论语》《左传》《战国策》《史记》《后汉书》等,都有对南武城和在南武城发生的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人物的记述。因此,南武城故城是平邑境内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城。
(本文作者均为山东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