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人根本不把对新中国改革前后“两个30年不能互相否定”的正确认识当一回事,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以各种方式扭曲历史,把新中国70多年来的一切成就完全归功于改开后的40多年,以此来否定前30年的巨大成就。因此,很有必要理顺对新中国建设发展的来龙去脉,给历史一个公正的结论。

要正确客观了解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情况,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一是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改开开始时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不了解这两个时期不同的经济基础,就不能对历史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解释。二是要了解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来谈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两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之?比较?

首先说建国初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通过28年的浴血奋战,用几千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从1840年到1948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和国家发生的内部战争多达几百次。在这一百多年里,被迫与55个国家签订了1141项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政治上到经济上,失去了大部分自主权利。中国的很多企业、银行、学校、医院和交通、通讯设施被外国控制着,成了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随意掠夺的殖民地。除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和破坏,国内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普通民众的掠夺也是惊人的。比如1939年金融改革,让四大家族垄断了80%的金融。解放战争后期的金圆券发放将老百姓洗劫一空,新币发行将城市的金银贵金属搜刮得干干净净,最后被蒋介石全部带去了台湾。这时的中国陷入了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程度。

建国初期的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一盘散沙,一穷二白国家。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知道当时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了。1949年总人口为5.4亿,人均寿命才35岁,80%以上成人是文盲。从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来看,1949年,全国钢产量13.5万吨,人年均钢铁产量0.75公斤,人年均发电量8度,人年均原油0.23公斤,石油为零,工业基础和科技几乎为零,农业方面,耕地灌溉面积不到四分之一。这就是新中国刚建立时的发展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已经进入世界第六工业大国,我们的航空航天工业、核工业、军民两用的三线工业、船舶工业等均进入世界第三。我们的科技原创力有的达到世界一流。人口增加到9.6亿多,成人文盲率下降到20%。中国的经济实际排名世界第四(中国农业世界第一,工业按不完全统计是第六),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实际排名世界第四位。这就是改革开放时我们的经济建设基础。

我们只有把两个不同历史的经济基础进行比较,才能做出正确客观地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这里涉及的东西很多,我们只能简单地举一些例子来予以说明。就可以知道改革开放前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我们以几个影响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例:比如钢材,1949年仅13.5万吨,我们就按1952年来说,1952年,我国的钢产量是140万吨,毛主席时代结束时是3180万吨,增长了近23倍。1952年是电力70亿千瓦/小时,毛主席时代结束时是2560亿千瓦/小时,增长了36.5倍。煤炭,1952年是6600万吨,毛主席时代结束时是61700万吨,增长了9.35倍。原油产量从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还有一个就是化肥,为什么也要提到化肥?因为化肥与农业密切相关。1952年,化肥产量是3.9万吨,毛主席时代结束时869.3万吨,增长了222.9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钢铁是国家工业的骨架,石油是国家工业的血液。特别钢铁、石油、电力这三块,如果落后了,国民经济自然发展不起来。而这些方面都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谈国民经济发展都只是一句空话。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就是新中国的八机部。这些年,我们能够放眼全球,搏击未来,参与全球化竞争,也与老美交手,打了几场贸易战,才恍惚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反制,能反击,能扛得住,原因是时之今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建立起全工业化体系的国家,有些美国等那些发达国家都没做到的,这是在那个最艰苦的年代里打下的家底。

远的大的不多说,单从新中国八机部的历史演变,就可以看出改革前的基础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防、科技、制造工业发展的密切联系。

1952年,国家相继成立了一机部(负责民用机械、电讯、船舶)、二机部(研究兵器、坦克、航空工业)

1956年,增设第三机械工业部(核工业和核武器)

1958年将二机部、一机部电机部合并为新一机部,三机部改为二机部。

1960年,又从一机部拆分出三机部。

1963年又先后从三机部拆出四机部、五机部、和六机部。其职能分别是:一机部负责民用机械,二机部,负责核工业和核武器工业,三机部负责航空工业,四机部负责电子工业,五机部负责兵器工业,六机部负责造船工业。

1964年以国防部为基础增设第七机械工业部,其职能是负责洲际导弹(航天)研制。

1975年,增设第八工业总局,负责战术导弹研制(1979年更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

从新中国八个机械工业部的设立,我们就可以知道,新中国在国防、科技以及制造工业等方面是逐步完善起来。而且,今天的那些集团公司都是从八机部演变过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把一、四机部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二机部更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机部改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五机部改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六机部改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八机部改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些公司都是毛主席时代创建起来的,是毛主席时代新中国搭建的框架。我们今天能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靠的完全是改革前毛主席时代的“工业化”基础,是那个时候完成的从无到有的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基础,今天怎么能说没有联系呢?完全可以这样说,是改革前老一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国家建设发展从“0”到“1”的突破,没有改革前打下的这个“1”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快速发展。

还有农业、人口和人口素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都是一样,都离不开改革前毛主席时代打下的基础。

谁不服气的话,你可以从建国前的那个基础重新再来,看到底能干出些什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改革?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有人否定改革前的唯一理由就是说那个时候“穷”。当然,在这些人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脑子,不知道想问题,所以,他们只知道把今天的生活和改革前进行对比,然后得出这样一种错误的结论。另一类人就是纯属别有用心,他们为什么要否定改革前的成就?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类人希望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复辟,而改革前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公有制,所以,这类人他们往往会把过去“穷”归咎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口头上虽然不敢说,他们从心底里是仇视社会主义制度。从现在舆论上来看一些天天鼓吹的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就知道这类人是在拼命地想把中国往资本主义的邪路上推,所以,他们便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一是割裂新中国改革前后的历史联系,同时,对两个不同时期分别采取抑低扬高的手段,极力抹黑改革前的成就,以达到他们最终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有人也许会说,那你怎么解释改革前生活的困难?对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也说了那么多,新中国建国初期底子太差,而且,又有一个非常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像一个网友说的那样,“这个目标定得非常高,以至于人类历史上只有苏联完成过类似的任务,而当年苏联的工业化基础,其实比我们好太多了。所以,我们其实是在挑战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既要完爆世界纪录,还要云淡风轻,鱼和熊掌岂可兼得?要在短时间里完成人家一两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可能不吃点苦呢?再说,工业化的基础建成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一时半会是难以得到回报的。比如,重工业的建设,不可能一投入就会有回报的。打个比方,正好比我们要建设一个果园,而且是高标准的果园,在果园建设的前期,需要开荒垦地,平整土地,施足基肥,然后就是购买果树苗子,栽培以后,还要除草,施肥,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个时候是没有回报的,只有当果树长大后,开始开花结果时,才有收获,而且从有收获开始,还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改革前中国的所有建设都好比建果园,那个时候一切还是才开始,而今天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因此,我们怎么能把改革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拿改革以后的生活跟改革以前去进行比较呢?有位网友说得好

:“改革?开放不是?简单?的伸出?双手?打?开?门户?这么?简单。如果?是一间?茅草屋?,开放?门户?的结局?大?概率?就是?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在?社会?上总?有那么一股?力量?在极力?否定?建国?后?的前?30年,其实?,我们今天?打开?门户?拥抱?世界?从?容?面对?国际?风雨?,真?该?感恩?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为?我们?建起?这座?基础?牢固?墙?顶?厚实?的共和国?大厦?。”

这位网友的这段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些人往往把今天的一切全部归功于改革开放,全然不提毛主席时代的成就和贡献,甚至进行诋毁、抹黑,这实际上就是在制造分裂,完全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表现,特别要警惕一些人以这种割裂历史的方式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邪路上去的狼子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